【春城时评】别让“爱情公式”隔绝了爱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11:02 2

摘要:如今,一些社交平台上自称“相亲鉴定师”的主播,正用一套所谓的“爱情公式”为年轻人分析相亲对象、评估婚恋竞争力。1998年出生的医学生报上自身条件求定位,“00后”女生花费198元购买“择偶定位”服务,海归博士花19.9元寻求咨询——这类直播间正以“先体验后付费

如今,一些社交平台上自称“相亲鉴定师”的主播,正用一套所谓的“爱情公式”为年轻人分析相亲对象、评估婚恋竞争力。1998年出生的医学生报上自身条件求定位,“00后”女生花费198元购买“择偶定位”服务,海归博士花19.9元寻求咨询——这类直播间正以“先体验后付费”的模式吸引大量年轻人。然而,当爱情被拆解成冰冷参数,当幸福被明码标价,我们不得不问:这样的“鉴定”,真的能换来真爱吗?(8月26日《中国青年报》7版)

表面看,“相亲鉴定”迎合了当代年轻人对婚恋确定性的渴望。快节奏生活中,有人希望通过专业分析规避风险,减少试错成本。但深究其里,这种人物化、标签化的“公式计算”,本质上是对复杂人性的粗暴简化。那位认为“健身教练可能家暴”的主播,用“身高去皮”“收入就低”等所谓法则武断评判,甚至从“练跆拳道”推导出“家暴倾向”——这种有罪推定式的分析,看似头头是道,实则充满偏见和误导。

更为关键的是,这类服务往往暗藏付费套路与行业乱象。许多主播通过低价体验引流,再推销高价的“私人订制”;通过平台外渠道交易,缺乏资质证明和协议保障。一旦消费者发现主播敷衍了事、建议千篇一律,要求退款却维权艰难。正如报道中唐鑫的遭遇,花费近200元换来的只是“隐瞒收入”“虚报身高”等套话,缺乏建设性意见。中国法学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副秘书长陈音江指出,这类服务主观性强、证据难量化,且若存在虚假宣传,涉嫌违反不正当竞争法。

“相亲鉴定”的走红,反映了部分年轻人在婚恋认知上的迷茫。社交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带来了广泛的社会比较,使一些年轻人不断寻求外部认证。然而,直播间里“全员皆可疑”的思维模式,非但不能帮助建立亲密关系,反而可能加剧对他人的人物化和标签化,造成情感疏离。

爱情不是算法,无法实现精准的条件匹配;幸福更非公式,不能靠加减乘除计算得出。真正的婚恋,核心在于两情相悦的共鸣、相互理解的包容和共同成长的决心。那些被主播贬低的“健身教练”或“收入不高”的普通人,或许恰恰能用真诚、责任感和情感投入,构建起一段温暖长久的关系。

年轻人相亲需要理性防范,但更需保持对情感的真诚感知和勇敢尝试。与其花钱让他人“鉴定”幸福,不如相信自己判断力的提升;与其套用公式画地为牢,不如在真实相处中体会缘分的美好。正如唐鑫所悟:“只有牢牢握在自己手中的缘分,才是最真实、最触手可及的幸福。”毕竟,爱情从来不是一道待解的数学题,而是一场需要用心体验的旅程。

作者 关育兵

责任编辑 罗秋旭

责任校对 易科彦

主编 林舒佳

终审 编委 李荣

来源:开屏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