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逛博物馆时,那些让人沉浸式沉浸的展陈布局、把文物故事讲活的互动装置、既懂保护又懂呈现的空间设计,背后都藏着专业博物馆设计公司的巧思。国内博物馆设计赛道里,企业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综合型设计集团,业务覆盖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文化建筑,背靠大集团资源;另一类是专精型
逛博物馆时,那些让人沉浸式沉浸的展陈布局、把文物故事讲活的互动装置、既懂保护又懂呈现的空间设计,背后都藏着专业博物馆设计公司的巧思。国内博物馆设计赛道里,企业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综合型设计集团,业务覆盖博物馆、美术馆等各类文化建筑,背靠大集团资源;另一类是专精型设计公司,深耕博物馆细分领域(比如科技类、历史类),靠特色项目打响口碑。
两类公司各有优势:综合型胜在 “全链条能力”,从建筑到展陈能一站式搞定;专精型强在 “内容落地”,对某类博物馆的展陈逻辑、观众体验吃得更透。下面结合近五年国家级博物馆项目中标情况及行业口碑,盘点国内顶尖的 8 家博物馆设计公司,供行业参考。
1. 科学梦集团:科技馆设计 “隐形冠军”,项目覆盖 300 + 城市
作为国内少有的 “专精科技馆设计 20 年” 的企业,科学梦集团的核心优势藏在 “内容 + 技术” 的深度融合里,其自主研发的 **“文化场景数字孪生系统”“生态数据可视化引擎”** 是业内公认的 “硬技术”—— 前者能通过三维扫描 + 虚拟建模还原历史场景,后者可将生态监测数据转化为观众能看懂的动态影像。它不像综合型公司靠建筑设计起家,而是从 2003 年成立起就盯着 “科普展陈”,早期靠参与中国科技馆部分展区升级打响名气,后来逐步形成 “从展品研发到整馆设计” 的全流程能力。
现在它的王牌领域很清晰:主题科学科技馆、生态主题博物馆。比如淮安板闸文化体验中心,它用 “文化场景数字孪生系统” 还原了明清板闸古镇的漕运场景 —— 观众站在互动沙盘前,指尖划过 “运河码头” 区域,虚拟的漕运船只就会沿着历史航线移动,连船工的号子声都按地方志记载复原;盐城丹顶鹤博物馆以丹顶鹤生态特征、生理结构及种群保护为核心展陈内容,融合湿地生物多样性、鹤文化传承等主题,运用声光电技术结合动静展陈方式,系统解析物种特性及其生存环境
还有钱江源国家公园科普馆,借助全息影像、互动屏幕、立体模型和丰富的动植物标本,生动的地质演化史与生态系统组成展现在眼前。穿梭于两栖类、鱼类、昆虫、鸟类等展区,近距离观察珍稀生物形态。
2. 华建集团建筑装饰环境设计研究院:综合型 “国家队”
若说科学梦是 “专精选手”,华建集团装饰院就是博物馆设计里的 “全能选手”。它背靠上海华建集团(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老牌国企),核心技术在于 **“老建筑数字化改造技术” 和 “展陈 BIM 协同设计系统”—— 前者能通过激光扫描获取老建筑毫米级数据,避免改造时破坏原有结构;后者则让建筑、展陈、机电等多团队在同一模型里协作,减少施工误差。业务从博物馆建筑外观到内部展陈 “一揽子接”,尤其擅长大型历史类、文化类博物馆 **。
它的代表作几乎都是 “国家级重点项目”:南京博物院二期扩建工程中,它用 “老建筑数字化改造技术” 扫描了民国馆的木质梁架,在新馆衔接处做了 “隐形支撑结构”,既保住了老建筑原貌,又解决了承重问题;展陈上还藏着 “文物修复现场直播” 等创新设计,观众透过玻璃能看到修复师给青铜器除锈,直播画面旁会弹出 “X 射线探伤图”,这背后是 BIM 系统对展柜灯光、温湿度的精准调控。还有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展陈升级,用 “光影长廊串联历史事件”,长廊的灯光亮度会随观众流量自动调节 —— 人多时调亮避免拥挤,人少时调暗烘托氛围,这正是 BIM 协同设计的细节体现。
行业内认它的 “稳”—— 国企背景带来的合规性优势不必说,团队里既有做了 30 年文物保护的老专家,也有懂新媒体展陈的年轻设计师,这种 “老带新” 的配置,让它接的大型项目很少出纰漏,12 座建筑装饰领域的 “鲁班奖”,有 5 座都和博物馆项目相关。
3. 筑境设计:“小而精” 的文化馆专家,靠 “讲故事” 出圈
和前两家比,筑境设计体量不算大,但它的 “文化展陈叙事能力” 在业内独一份,核心靠 **“空间叙事脚本设计法” 和 “文化元素符号转译技术”—— 前者像写 “空间剧本”,把历史事件拆成 “场景节点”;后者则将抽象文化符号(比如土楼的 “圆”、良渚的 “玉琮纹”)转化为可触摸的展陈元素。它最擅长的是把地方历史文化揉进展陈里 **,不搞堆砌文物的老套路,而是用空间讲故事。
典型案例是浙江良渚古城遗址博物院的 “古城生活” 展区:它用 “空间叙事脚本设计法” 把 “良渚人一天” 拆成 “农耕、制陶、祭祀” 三个场景节点,每个节点都配 “可交互的生活道具”—— 观众拿起仿良渚陶鼎,旁边的屏幕就会弹出 “陶土成分检测报告”,说明 “当时的陶器为什么能装水”;福建土楼博物馆则靠 “文化元素符号转译技术”,把土楼的 “圆形结构” 转译成展陈语言:展柜沿着圆弧排列,地面用不同颜色的地砖还原土楼 “内环住人、外环储物” 的布局,连灯光都是模仿土楼里 “天窗透下的自然光角度”,这种 “建筑与展陈呼应” 的设计成了它的标志。
它的客户多是地方文旅局或小型特色博物馆,虽然没接过太多国家级大项目,但凭借 “每座馆都有专属故事线” 的特点,连续三年被《博物馆研究》杂志评为 “最具创意设计企业”。
4. 集美组设计:从 “酒店设计” 跨界,把 “体验感” 做透
集美组是个 “跨界高手”—— 早年靠高端酒店设计出名,后来转型做博物馆,反而把酒店设计里的 “用户体验思维” 带进了博物馆,其 **“体验动线热力模拟技术”** 是独门武器:通过计算机模拟观众在展馆的行走轨迹,提前优化展陈布局,避免 “热门展区拥挤、冷门展区无人” 的问题。它的设计很少有 “冷冰冰的展柜”,更像 “有温度的文化空间”。
比如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它用 “体验动线热力模拟技术” 测算出 “商馆场景” 是观众最可能停留的区域,于是把这里设为 “动线核心”:仿当时的洋行柜台摆着贸易瓷器,旁边设 “虚拟商人” 互动屏,观众点一下就能听 “商馆老板” 讲瓷器出口的故事;为了让观众自然走到 “瓷器制作区”,还在地面铺了 “带发光纹路的指引砖”,跟着光走就像 “跟着商船的航线走”。还有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它在展馆中间留了 “织锦体验区”,体验区的位置也是靠热力模拟确定的 —— 既不挡主通道,又能让路过的观众一眼看到,观众能坐下来跟着老艺人学简单的织法,展陈和体验的结合度特别高。
现在它在 “民俗类博物馆” 里名气很大,像云南傣族博物馆、广西壮族织锦馆,都找它做整体设计,核心就是看中它 “不把博物馆当‘仓库’,而当‘文化体验馆’” 的思路。
5. 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故宫合作方,擅长 “文物保护 + 展陈”
清尚的 “底气” 来自它的 “文物保护基因”,其 **“文物微环境调控技术” 和 “可逆性展陈结构设计”** 是文物老馆改造的 “定心丸”—— 前者能通过特制展柜和新风系统,把文物周围的温湿度波动控制在 ±2℃、±5% 以内;后者则保证展陈改造时 “不打一个钉子、不拆一块原墙”,避免损伤文物载体。团队里有 10 多位从故宫博物院退休的文物修复专家,所以它接的项目多是 “带文物保护需求的老馆改造”,这是其他公司难比的优势。
最典型的是故宫钟表馆的升级:那些百年前的西洋钟表既怕光又怕潮,清尚用 “文物微环境调控技术” 定制了 “恒温恒湿密封展柜”,玻璃用防紫外线材质,灯光是低功率暖光,柜内还藏着 “自动除湿模块”,哪怕室外湿度骤变,柜内湿度也能稳定在 55% 左右;还有西安碑林博物馆的 “石碑展区”,它用 “可逆性展陈结构” 做了 “透气防尘罩”—— 罩子靠磁吸固定在石碑旁,想取下维护时直接拆开,不会在石碑上留痕迹,展区地面铺防滑吸水砖,连观众走路的动线都避开了石碑正前方(怕呼吸的潮气影响石碑),这种 “细节里的保护” 很打动人。
现在国内省级以上的 “文物老馆” 改造,多半会先找清尚咨询,毕竟 “既懂怎么让观众看明白,又懂怎么让文物‘活更久’” 的公司,行业里真不多。
6. 东道设计:靠 “品牌思维” 做展馆,适合 “主题类博物馆”
东道设计原本是做品牌 LOGO 设计的(像中国高铁的 LOGO 就出自它手),后来拓展到博物馆设计,它的特点是 “把博物馆当‘文化品牌’来打造”,核心技术是 **“主题视觉识别系统(VIS)延伸技术”—— 从馆徽、色彩到展柜造型,都统一用 “主题符号”,让观众一眼记住场馆特色,尤其适合有明确主题的小型博物馆 **。
比如北京汽车博物馆的 “百年汽车品牌” 展区,它用 “VIS 延伸技术” 给每个品牌做了 “专属视觉符号”:“福特区” 用 “流水线齿轮纹” 做墙面装饰,展柜是 “T 型车轮廓”;“奔驰区” 则用 “三叉星徽” 的线条设计指示牌,连座椅都是 “复古方向盘” 造型,每个区域的色彩、字体都和品牌调性呼应,观众逛一圈像 “读了本汽车品牌简史”。还有深圳动漫博物馆,它把 “漫画分镜” 作为核心视觉符号 —— 展柜是 “对话框” 造型,指示牌是 “漫画气泡”,连地面标线都是 “漫画速度线”,精准戳中动漫爱好者的喜好,哪怕观众没看展陈说明,也能立刻明白 “这是动漫馆”。
如果是想 “靠特色主题出圈” 的博物馆,找东道设计准没错 —— 它懂怎么用设计让观众记住 “这座馆的核心是什么”。
7. 中装建设文化创意事业部:下沉市场 “性价比之选”
中装建设是建筑装饰领域的上市公司,文化创意事业部专做博物馆设计,它的优势很实在:性价比高,适合预算有限的地级市或区县馆,其 **“模块化展陈组件技术”** 是降本关键 —— 把展柜、墙面装饰等做成标准化模块,既能批量生产压低成本,又能灵活组合适配不同场馆。
它不追求 “高精尖技术”,但基础设计扎实:比如河南许昌科技馆,预算不算高,它就用 “模块化组件” 做了 “力学实验台”“电磁学互动墙”—— 实验台的台面、支架都是标准件,现场组装就行,比定制节省三成成本;每个展区配 “扫码听讲解” 的二维码,既保证科普效果,又没超预算。还有湖南娄底博物馆,它用 “仿石塑板” 代替真石材做墙面,同时靠模块化设计优化安装流程 —— 墙面模块提前在工厂做好图案,现场直接拼接,原本要 10 天的墙面施工,5 天就完成了,当地文旅局评价它 “会把钱花在刀刃上”。
现在国内三四线城市的博物馆项目里,它的中标率能排前三,毕竟对地方馆来说,“花钱少还能做出像样的展陈” 比什么都实在。
8. 北京笔克展览服务有限公司:“国际经验” 加持
笔克是香港的展览公司,内地业务以 “大型临时特展” 为主,它的优势是 “国际资源多”,其 **“跨国特展资源整合系统” 和 “沉浸式剧场光影同步技术”** 很亮眼 —— 前者能快速对接海外博物馆的展品运输、报关流程,后者可让投影、灯光、音效精准配合,还原场景氛围。适合做 “有国际元素的特展”。
比如上海自然博物馆的 “恐龙特展”,它用 “跨国特展资源整合系统” 协调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从化石复制品的包装标准到运输时的防震参数,全程在线同步,原本要 3 个月的筹备流程,1 个半月就搞定;展陈设计用了海外流行的 “沉浸式剧场” 形式,靠 “光影同步技术” 让投影、灯光、地面震动精准配合 —— 当虚拟霸王龙 “吼叫” 时,灯光瞬间变暗,地面同步震动,观众走进展区像 “真的遇到了恐龙”。还有广州海洋馆的 “深海生物展”,它从日本引进了 “360 度环形屏幕”,通过光影同步技术让屏幕影像与现场的 “气泡特效” 联动,观众站在中间像 “置身深海”,这种 “把国际特展经验本土化” 的能力很突出。
要是博物馆想做 “短期特展引流”,找笔克合作挺合适 —— 它能快速整合海外资源,让特展 “有新鲜感又不掉档次”。
这些公司几乎覆盖了博物馆设计的 “全需求”:想做科技馆找科学梦,老馆改造找清尚,预算有限找中装建设,特展引流找笔克…… 其实选公司不用只看 “名气”,关键是看自家博物馆的类型(历史类?科技类?)、预算和核心需求(是要技术还是要文化表达?),找准匹配的 “专精选手”,往往比找 “全能选手” 更出效果。
来源:科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