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今年的暑期档,《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等多部抗战题材电影引发了广泛热议,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影片。这些影片唤起公众对那段历史的关注,也促使我们从叙事创新、产业生态等多维度分析
——近期抗战题材电影的记忆景观及其启示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今年的暑期档,《南京照相馆》《东极岛》《山河为证》《坪石先生》等多部抗战题材电影引发了广泛热议,有的甚至成为现象级影片。这些影片唤起公众对那段历史的关注,也促使我们从叙事创新、产业生态等多维度分析近期抗战电影,并思考如何优化抗战历史影像的叙事方式。
多元视角下的历史记忆再生产
近期抗战题材电影在叙事视角上实现了多元突破与深度拓展,跳脱了传统宏大战争叙事的框架,转而通过更细腻、立体、多维的切入方式进行历史记忆再生产,生动呈现了历史的温度、宽度与厚度。从个体情感共鸣到国际价值共识,从宏观脉络到微观肌理,让历史记忆更加深刻与持久。
聚焦普通人的生存与情感,通过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洪流,“大历史,小切口”成为近期抗战题材电影的显著特色。《南京照相馆》以吉祥照相馆这一公共空间为舞台,通过学徒、邮差、戏曲演员等普通人的视角,展现他们在南京大屠杀中从恐惧求生到觉醒抗争的历程,使观众得以从普通人角度感知那段惨痛历史。《东极岛》聚焦舟山渔民营救盟军战俘的真实事件,以渔民群体为叙事主体,用限知视角艺术再现“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纪录电影《山河为证》全景式展现了中国人民14年抗战的艰辛历程,既宏观呈现国内外背景,又辅以“王家川报名参军”“刘老庄连八十二烈士”等极具情感共鸣的个体故事,赋予历史“可触摸感”。
近期抗战题材电影以跨文化叙事,带来了抗战记忆的国际视角。《东极岛》将“中国渔民主动救援英国战俘”的故事搬上银幕,填补了我国抗战题材电影国际救援叙事的空白。影片以普通渔民为叙事主体,通过他们葆有的“海上遇难,不能不救”的朴素信念,来展现民族血性与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视角使发生于中国本土的抗战历史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成呼应,凸显了中国在国际正义事业中的担当。《东极岛》与以英国战俘视角为主的纪录电影《里斯本丸沉没》形成互补性记忆场域,共同还原了1942年“里斯本丸”号沉船事件,打破了西方主导的战争叙事垄断。《山河为证》亦采用全球史观,展现中国战场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联系,如援引美国军官卡尔逊的观察记录,使抗战故事既扎根中国大地,又具备普遍的人类共情力。
近期抗战题材电影也开始关注支撑抗战的社会基础设施,如《坪石先生》即通过“教育存续”这一独特切入点,展开了三个层面的制度性叙事。一是用校历、课表等道具展现“学术抗战”的日常性,详细呈现岭南大学课程调整、实验室搬迁等细节,来展现教育体系的战时应变;二是用古籍修复中的技术细节(纸张处理、墨色调配)和地质学家用专业仪器替代武器的工作场景表现战时知识生产的特殊形态;三是通过师生手工抄写典籍的群像镜头体现文化制度的延续性。这种制度视角不同于平民视角的个体遭遇,亦区别于国际视角的跨文化互动,着重展现维持抗战的社会基础机制,填补了现有抗战叙事的空白。
抗战题材电影的创新发展路径
近期抗战电影的表现,既彰显了该题材的市场生命力,也为未来创作提供了启示。在尊重历史、创新叙事与满足观众期待之间寻求平衡,是抗战题材电影持续发展的关键。在纪念抗战胜利的重要节点,推动此类电影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的统一,需要政策引导、市场调节与创作创新三方合力,构建协同机制。
在政策层面,可强化引导与制度保障,夯实创作根基。通过设立抗战题材电影创作专项基金,对兼具历史深度与艺术创新的项目给予全链条(剧本打磨、拍摄制作、宣发推广)资金倾斜。将其纳入重点文艺创作规划,鼓励团队深入历史遗址、档案馆调研。对符合史实、具有突破意义的作品,提供税收减免、放映排片等支持。地方政府亦可配套支持。另外,需把握历史真实与艺术表达的平衡,遵循“以尊重史实为前提、艺术创新为手段”原则,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同时为合理创新留出空间。建立历史学者顾问库,为创作团队提供专业咨询,确保细节真实。
在市场层面,应激活产业生态,拓宽价值路径。继续构建多元化发行体系,推动院线放映与流媒体、电视台及文旅场景深度联动,设计差异化传播方案。针对青少年,结合历史课程开展“抗战题材电影进校园”及党课观影活动,组织映后讨论深化历史认知与爱国情怀;针对文旅市场,将影片历史场景与实地遗址结合,开发沉浸式观影体验项目,延伸IP价值链,实现文化资源多元利用与传播效果最大化。此外,完善受众培育与反馈机制,通过影评引导、历史科普等形式,系统性提升观众对抗战题材电影的认知深度,避免严肃历史题材被娱乐化或符号化。支持行业协会、学术机构举办抗战题材电影展映、专题论坛、研讨会等活动,搭建创作者与观众的对话平台,促进“创作—反馈—优化”的良性循环。
在创作层面,需深耕内容创新,实现历史叙事的当代转化。立足个体生命史,以情感叙事激活集体记忆(如《南京照相馆》的照相馆载体、《东极岛》的渔民救援)。同时,挖掘未被充分呈现的维度(如抗战国际合作、敌后民众生活等),丰富叙事多样性。继续探索类型融合表达与技术创新,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借鉴悬疑、灾难、纪实等类型元素增强叙事张力。运用长镜头、沉浸式音效提升代入感,使历史场景更具冲击力。利用数字化技术复原历史场景,实现视觉真实感与艺术感的统一(如《东极岛》运用三维扫描技术构建高精度模型,在保障历史质感的同时节省成本)。
总之,通过政策、市场与创作三方的协同作用,既能保障抗战题材电影坚守历史内核、传递主流价值,又能以创新表达赢得观众与市场认可,最终推动中国电影产业在历史题材领域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均衡发展,为传承民族精神提供持续的文化驱动力。
作者孟楚玉系山东艺术学院硕士研究生,牛光夏系山东艺术学院教授
来源:三半撩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