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往事:《人民路忆旧》(作者 朱骏)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7 02:52 2

摘要:我在锡城人民路上住了三十七年,扣除外出求学的四年和因旧房拆迁暂离的一年半,也在三十年以上,目睹了这条路三十年的沧桑变迁,收藏了一份不算权威但不失感性的记忆。

人民路忆旧 (作者 朱骏)

从我有清晰记忆之始,人民路的路幅宽度几乎就没有变过。人民路太重要,重要到轻易不敢去动它,以免稍不留神就阻断了锡城流动的血脉。

三十年前的宁静路

我在锡城人民路上住了三十七年,扣除外出求学的四年和因旧房拆迁暂离的一年半,也在三十年以上,目睹了这条路三十年的沧桑变迁,收藏了一份不算权威但不失感性的记忆。

从我有清晰记忆之始,人民路的路幅宽度几乎就没有变过,一条路历三十年而岿然不动,这在无锡城的街道中怕也不多见。作为无锡旧城区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人民路太重要,重要到轻易不敢去动它,以免稍不留神就阻断了锡城流动的血脉。

在那段时期,人民路,只是指从人民桥到东门吊桥这一段,已经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拓建,旧时代的残余在这次改造中被清除了,在我住家的附近,只留下一些老人们口中的地名,如“老县前”、“东鼓楼”、“西鼓楼”、“营桥巷”、“公基码头”之类,让人依稀还想像得出当年衙门前的寂寥和威严。但我记忆中的人民路正如路名所宣示的那样,是属于人民的马路,相对于和它十字交叉的中山路。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民路通常是宁静的,朴素的,不事张扬的。和现在人民中路上到处弥散着商业气息不同,那时的人民路除了靠近三阳广场(时称东方红广场)的地方有一些商店外,其他路段多是人家,虽然是当时无锡城最主要的大马路,但人行道上并不拥挤,孩子们尽可以在上面滚铁圈、抛弹子、拍香烟壳。

去报廊看报的乐趣

我从来就是个循规蹈矩的好学生,我的乐趣是晚饭后步行两三分钟到三阳广场西南角的报廊前读报,关心国家大事是那时所有人的自觉行为,连孩子也不例外。当然,更让孩子感兴趣的也许是报廊东西两侧的影剧之窗和科技画廊。

看电影是当时最主要的娱乐,影剧之窗里有市内各大影院的电影排片表和电影海报,有时你还能看到类似连环画的电影剧照。当时上映的影片并不多,但即便是几部纪录片和科教片连放(这是当时一场电影常见的组合方式),影院里照样是座无虚席。七十年代,电影票价很低,故事片一般是一角五分,而连放几部纪录片或科教片只需五分钱,所以,不少人都按着排片表看电影,几乎一部不落,有的电影还要反复看上几遍。在电影画廊旁,是三幅水泥浇铸的大型电影海报墙,隔一两个月更换一次内容,是那时唯一具有广告意味的标志牌。这海报墙一直保留到上世纪末才拆除,在原地矗立起华光大厦和新世纪百货。

科技画廊曾经是万众瞩目的所在,每年几大节日,比如五一、国庆,画廊橱窗里都会布置得格外的漂亮,内容自然是反映工农业生产的巨大成就和最新的科技发明创造,制作了可以活动的模型,配上声光效果,真有西洋镜般的神奇,像火车穿山越岭、水泵抽水灌溉之类,现在说来并不稀奇,但当时就足以让人里三层外三层地围观,成为过节时的盛景。

人民路曾是政治舞台

阅报廊对面一幢青水砖墙的小楼,是邮电局的报刊门市部,那里报刊品种之齐全、时效之迅捷,堪称无锡之最,当时无锡的信息总汇,除了不远处的城中公园,恐怕就数此地了,彼处所传多为“小道”,这里来自报章,应算正途。我小时候就经常看到,不少人坐在小楼前平台石栏上议论时事,或干脆晒晒太阳,买不买报纸倒在其次了。

我还清晰地记得,1976年1月,人们在寒风中排着长队购买印有周总理告的报纸,人们一边唏嘘、一边叹息,那场面令人动容,也让人沉静。七十年代的人民路其实也是个舞台,涂抹上特定政治油彩的舞台。小时候,这条平常很宁静的路也会被喧腾的高墙深深、衰草凄凄的一处,据说是旧时的监狱,我看到的却已是印刷厂和“七十二家房客”的大杂院了,但两层楼围成一圈的旧制还没变。在可以观天的天井边,雨水从屋檐上滴落,又顺着台阶下的凹槽流进下水道,雨天的午后自有一份慵懒的安闲。从昔日的号房里走出来的是我同学的母亲,穿着斜条纹的衬衫,病恹恹的,嘴里总含着一根寒暑表(体温计)。我每次去,她待客的食品,总是一碗白煮的土豆,蘸糖或盐吃,很热也很香。她的职业是护士,据她讲,这是最好的营养品。现在,太平巷不见了,监狱也早已踪迹全无,我同学和他的家人去了香港,作为归侨,想必那些日子里,他们过得并不轻松。

人民路上消失的东西还有很多,迎宾楼和圆圆鞋帽店(今天安大厦位置)、手工业商场(今商业大厦位置),还有图书馆路口烟酒店边的那口古井,都不见了,以后也会湮没在记忆中。更多的是改变,比如(注:2010年)大众剧院虽然还在,但已不是当年的大众电影院了,当时从马路上进影院,似乎还要上一个高坡,颇有点膜拜艺术的神圣感。七十年代末,影院拆迁时,大概正值夏天,为了满足大家观影听戏(老大众是无锡戏曲演出的大本营)的需求,在屋顶已经掀掉的情况下,电影院还露天开业了一阵,当然要在夜幕降临之后。作为营业性的电影院,这样的方式恐怕是绝无仅有的。

同样消失的还有我出生时的家,一幢独门独院的小楼,还有小楼后院蓬勃攀生的藤蔓和喇叭花。随着人民路改造拓宽,路旁会崛起更恢弘的楼群。旧日物质的印痕终将雨打风吹去,只有清晰或不那么清晰的记忆留存下来,在梦里,在心中。

来源:小马哥深度看无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