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沉默的“脑内地震”——腔隙性脑梗塞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8:29 2

摘要:在我们的大脑中,每分每秒都进行着无比复杂的电化学活动,它是我们思想、记忆和行动的指挥中心。这个精密的器官需要稳定血流来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然而,当位为大脑深部微小区域供血的微小动脉突然堵塞时,一场“沉默的脑内地震”便发生了——这就是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在我们的大脑中,每分每秒都进行着无比复杂的电化学活动,它是我们思想、记忆和行动的指挥中心。这个精密的器官需要稳定血流来提供氧气和营养成分。然而,当位为大脑深部微小区域供血的微小动脉突然堵塞时,一场“沉默的脑内地震”便发生了——这就是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ion),又称腔隙性卒中。

尽管“腔隙”二字听起来微不足道,但它绝非可以忽视的小问题。它是最常见的缺血性卒中类型之一,约占所有脑梗死的20%-25%。更重要的是,它常常是更大脑血管性疾病的前兆。理解它,就是为我们的大脑健康筑起一道重要的防线。

一、 什么是腔隙性脑梗塞?

顾名思义,“腔隙”指微小的空腔或洞穴,“梗塞”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导致组织死亡。腔隙性脑梗塞特指大脑深部组织(如基底节、丘脑、脑桥等)的穿支小动脉闭塞,导致其供血区域脑组织缺血、软化、坏死,最终被吸收后形成一个微小空腔(直径一般小于1.5厘米)的病理过程。

您可以将其想象成一片茂密的森林(大脑组织),其中有许多细小的灌溉管道(穿支小动脉)。如果某一条细小的管道因为长期水垢堆积(斑块形成)而彻底堵塞,那么它所灌溉的一小片草地就会枯萎、死亡,最终留下一小块“斑秃”的土地(腔隙灶)。虽然每一块“斑秃”的面积不大,但如果这样的“斑秃”越来越多,整片森林的生态系统就会越来越槽糕。

二、 发病机制与核心病因:一根血管的“悲歌”

腔隙性脑梗塞的发病机制与主干大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脑梗塞有所不同,其核心是大脑深部穿支小动脉的“玻璃样变”和“纤维样坏死”,一种专门针对小血管的病理变化。

1. 发病机制

我们大脑深处的穿支动脉是直径仅100-400微米的终末小血管,它们直接从大脑中部的大动脉(如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分出,深入脑实质,几乎没有侧支循环(即没有其他血管可以替代供血)。长期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险因素,如同持续的高压水流不断冲击这些脆弱的管道,导致:

· 血管壁损伤:血管内膜受损、增厚。

· 脂质沉积:血浆中的脂质成分渗透到血管壁中。

· 平滑肌坏死:血管中层的平滑肌细胞被纤维组织取代。

· 玻璃样变性:血管壁最终变得僵硬、脆弱、失去弹性,管腔极度狭窄甚至完全闭塞。

这个过程是漫长而悄无声息的,可能持续数年甚至数十年。最终,在某一个瞬间,本就狭窄的血管因为微血栓、血流动力学波动等原因彻底堵死,其远端的脑组织因缺血缺氧而软化坏死。

2. 核心病因

腔隙性脑梗塞绝非无缘无故发生,其背后是以下几大“元凶”:

· 高血压(首要危险因素):超过75%的腔隙性脑梗塞患者患有高血压。持续的高压血流是导致穿支动脉玻璃样变的最直接、最强大的力量。

· 糖尿病:高血糖会毒害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和微血管病变,使血管更容易受损和堵塞。

· 高脂血症: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升高,会加剧脂质在微小血管壁的沉积,斑块会随时时间不短增大。

· 年龄:随着年龄增长,血管自然会老化、弹性下降,年龄越大老化也约严重。

· 吸烟:烟草中的一氧化碳,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会直接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收缩并促进微血栓的形成。

· 其他因素:包括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慢性肾病等,都会增加患病风险。

三、 症状:从“沉默”到“典型”

腔隙性脑梗塞最“狡猾”之处在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病例是完全无症状的,患者本人毫无察觉,仅在因其他原因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时被偶然发现。但当症状出现时,通常表现为以下几种经典的“腔隙综合征”:

1. 纯运动性(最常见):约占60%。表现为一侧面部、手臂和腿部的无力或瘫痪,但没有感觉障碍、视觉问题或言语不清。病灶多在内囊或脑桥。

2. 纯感觉性:表现为一侧面部、手臂和腿部的麻木、感觉减退或异常(如灼烧感、针刺感),而没有无力症状。病灶多在丘脑。

3. 感觉运动混合性:同时出现一侧肢体的无力和感觉障碍。病灶多在内囊后肢或丘脑。

4. 共济失调性:表现为一侧下肢的无力,同时伴有同侧手臂和腿的笨拙、不协调(共济失调)。病灶多在脑桥或内囊。

5. 构音障碍-笨手综合征:表现为面部轻微无力、言语含糊不清(构音障碍),以及一侧手部的精细动作笨拙(如写字、扣纽扣困难)。病灶多在脑桥基底或内囊膝部。

需要强调的是,腔隙性脑梗塞不会引起诸如剧烈头痛、眩晕、意识丧失、失语、视野缺损等大脑皮层受累的典型卒中症状。正因为其症状相对“温和”,很多患者会误以为是“颈椎病”、“没休息好”而错过最佳诊疗时机。

四、 治疗:时间就是生命

一旦怀疑或确诊为腔隙性脑梗塞,应视为急症,立即就医。

1. 急性期治疗: 治疗原则与大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类似,核心是尽快恢复血流、保护那些还没有缺血坏死的神经细胞。

2.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将其维持在稳定达标范围,是治疗的重中之重。

药物管理包括:

1.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可以防止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等,用于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调节血脂,防止斑块脱落。

3. 改善脑代谢的药物:如长春西汀、脑苷肌肽、奥拉西坦、吡拉西坦、依达拉奉、脑蛋白水解物等,有助于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和脑代谢。

4. 自由基清除剂:如依达拉奉,有助于清除自由基,保护神经细胞。

5. 中药:如银杏叶制剂、血塞通、大活络丹、复方丹参滴丸等,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

五、 筛查与早期发现:防患于未然

对于高危人群,主动筛查至关重要,那么哪些是高危人群的。

· 高危人群:高血压、房颤或心瓣膜病、吸烟、高血脂、糖尿病、很少进行体育锻炼、有卒中家族史、肥胖3项以上者

早期筛查的方式

1. 颈动脉超声:可以发现颈动脉、椎动脉的狭窄及斑块大小。

2. 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可通过检测脑血流速度,有助于发现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3. 头颅CT: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以发现脑部的梗死灶,但对于较小的梗死灶可能不敏感。

4. 磁共振成像(MRI):是诊断腔隙性脑梗塞的“金标准”。其DWI(弥散加权成像)序列能在发病数分钟内就显示出新鲜的梗塞灶,FLAIR序列能清晰显示陈旧的腔隙灶和脑白质病变。

5.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或CT血管造影(CTA):用于评估脑血管的病变情况,了解是否有血管狭窄或闭塞以及斑块的大小及性质。

6. 脑血管造影:是一种有创的检查方法,被誉为脑血管检查的“金标准”,可更详细地了解各个脑血管的病变、血流以及精准测量血管的狭窄程度,但一般仅在其他无创检查之后才会考虑。

7. 血液检查:如血常规、血糖、血脂、同型半胱氨酸等,以排除其他可能导致脑血管病变的因素。

六、饮食原则(遵循“DASH饮食”或“地中海饮食”模式)

· 低盐:每日食盐摄入量控制在5克以下,对控制血压至关重要。警惕酱油、咸菜、加工食品中的“隐形盐”。

· 低脂低胆固醇:减少红肉(猪、牛、羊)、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摄入。选择鱼肉、禽肉等白肉。烹饪油选择植物油(如橄榄油、山茶油),并控制用量。

· 高纤维:大量摄入蔬菜、水果、全谷物(燕麦、糙米、全麦面包)、豆类,有助于控制血脂和血糖。

· 优质蛋白质:适量摄入牛奶、鸡蛋、豆制品和鱼类。

· 充足水分:保证每日饮水,稀释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

七、生活方式调整

· 彻底戒烟,严格限酒。

· 坚持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

· 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控制在18.5-23.9的理想范围内。

· 管理情绪:保持乐观心态,避免长期精神紧张和焦虑。

· 规律作息: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的睡眠6-8小时,并且“深度睡眠”要超过2小时以上。

总结

腔隙性脑梗塞虽“小”,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健康警报。它告诉我们,身体内部的血管系统已经经历了长期的损伤。它的“沉默”特性要求我们,尤其是高危人群,必须保持高度的警惕,主动管理血压、血糖、血脂,定期进行针对性筛查。

与其在发生后才懊悔,不如从现在开始,通过健康饮食、不懈运动、规范用药,守护好为我们大脑输送养分的每一根微小血管。记住,预防永远重于治疗是我们保证健康的最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来源:纵相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