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研究 | 机场:投资强度持续,产能利用率决定盈利能力——机场行业深度报告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7 07:32 1

摘要:我国机场整体旅客吞吐量已超过疫情前水平,但国际航线尚有恢复空间。2024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4.59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5.9%,较2019年增长8.0%。其中,国际航线完成9927.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09.8%,但仍仅恢复到2019年的71

机场,产能利用率

我国机场整体旅客吞吐量已超过疫情前水平,但国际航线尚有恢复空间。2024年我国民用运输机场完成旅客吞吐量14.59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5.9%,较2019年增长8.0%。其中,国际航线完成9927.9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09.8%,但仍仅恢复到2019年的71.2%。我们判断随着近期各国签证政策的放松,国际航线旅客的增长仍将保持较快势头,或对机场免税等非航业务产生正面作用。

未来一段时间内,机场建设需求仍然旺盛。民航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维持增长势头,2024年达到2040.3亿元,其中民航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术改造金额为1404.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新时代民航强国建设行动纲要》提出:2035年全国运输机场达到450个左右并形成一批以机场为核心的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而目前我国际长仅为263个。我们判断新建机场或主要以中西部机场为主,公用属性较强;而东部发达地区将聚焦于现有大型机场的产能扩充。

数量上,西部地区机场占主导;运营指标上,千万级机场占主导、核心城市占比高。根据《2024年民航业发展公报》,西部地区的机场数量最多,达到134个,占全国的比例达51%;东部地区机场数量为57个,占全国比例为21.7%。2024年,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运输机场有40个,主要分布在省会和经济发达城市,占我国旅客吞吐量占比的83.4%。其中,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境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21.8%,三大城市的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更是占全部境内机场国际航线旅客吞吐量的59.4%。

机场商业模式的核心是流量变现。机场的创收能力由旅客流量规模和非航业务占比等因素决定。机场运营企业的收入通常可分为航空性业务收入与非航空性业务收入。通过对样本企业经营状况的对比,我们发现:客流量规模较小的机场,客流价值也一般,其收入规模与航空性业务呈现线性关系;而客流规模较大、客流价值领先的机场,商业物业变现能力更强、非航业务占比更大,带动其从纯粹的公共事业属性向消费属性转变。

关注机场的产能爬坡周期和能级定位。机场的盈利能力与其产能利用率水平高度相关,考虑到部分机场于近期完成扩建和此前疫情客流减少的影响,机场的投资回报周期整体拉长。未来,需关注机场扩建是否基于较高的产能利用水平,以及其是否与协调机场或航空枢纽机场等定位属性相匹配。

请登录兴业研究APP查看完整研报

获取更多权限,联系文末销售人员。

点击图片购买 “兴业研究系列丛书”

转 载 声 明

转载请联系market-service@cib.com.cn邮箱,我们尽快给予回复。本报告相关内容未经我司书面许可,不得进行引用或转载,否则我司保留追诉权利。

服 务 支 持 人 员

对集团外客户

李 璐 琳

liliulin@cib.com.cn

对集团内用户

汤 灏

tanghao@cib.com.cn

免 责 声 明

本报告由兴业研究(CIB Research)提供,报告信息依据国际、中国和行业通行准则并通过合法渠道获取,所有观点为研究员个人意见,不代表兴业研究立场。本报告不含任何道德、政治或其他形式的偏见,兴业研究不对报告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或及时性作出任何明确或隐含的保证,报告内容不构成任何形式的要约、投资建议或决策依据,阅读者应自行独立评估所有相关风险。对于因使用本报告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后果,兴业研究和研究员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本报告版权为兴业研究所有,未经书面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转载、分发、发表或以其他方式公开本报告的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本报告已正式发表在公开出版物中,否则应被视为非公开的研讨性分析。引用或发布本报告内容须注明出处为兴业研究,且不得对本报告进行任何有悖原意的引用、删节和修改。兴业研究保留追究相关责任的权利。

兴业研究版权所有并保留一切权利。

来源:鲁政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