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9日,衡水市中华大街的“盐河故道”烤鸭蛋门店里,90后老板王铁证和店员们一起打包——箱子码得整整齐齐,很快就堆了半间屋。“一入秋就忙,现在每天能卖1000多箱。”王铁证说。
□本报记者 邢云
8月19日,衡水市中华大街的“盐河故道”烤鸭蛋门店里,90后老板王铁证和店员们一起打包——箱子码得整整齐齐,很快就堆了半间屋。“一入秋就忙,现在每天能卖1000多箱。”王铁证说。
王铁证是“盐河故道”烤鸭蛋制作技艺的传承人,打小在衡水湖边长大。“从我爷爷那辈起,家里就靠这手艺过活。”正好有取货的客户来,他当场敲开一枚:蛋清紧实,咬一口带着点焦香;蛋黄红亮亮的,筷子一挑就流油,客户尝了直点头:“没错,就是这口老味道!”
这味道,是衡水湖的水土“喂”出来的。
别看烤鸭蛋不起眼,做起来可讲究。王铁证记得小时候看爷爷忙活:先去盐河边挖黄泥,再用花椒、大茴香、茶叶熬五香盐水,搅成不稀不稠的泥浆——太稀裹不住蛋,太稠又进不了味。接着让泥裹住蛋壳,再码进坛子或地窖里封实,腌够了日子,放进土炉里烤,每一步都急不得。
这手艺传了百年,2019年,衡水湖烤鸭蛋成了“燕赵老字号”。
王铁证没守着老规矩不变。以前村民们用的土炉,就是个简易的泥坯炉子,一炉最多烤几十枚,烤得还不均匀。现在不一样了,他把土炉换成了智能化烤炉,屏幕上点点,温度更精准,一炉就能烤上千枚,烤出来的鸭蛋,滋味和老土炉烤的分毫不差。
走进生产车间,更能瞧见新变化:搅拌设备转得匀,泥浆稠度适中,再不用人弯腰搅得胳膊酸;恒温腌制车间里,温度计挂在墙上,啥时候入味,掐着点来。王铁证说:“机器是个好帮衬,但魂还得是老手艺。”他指着裹泥的工位,工人师傅正戴着手套揉泥,把鸭蛋攥在手里转着圈裹:“这道程序不能用机器,必须手工,因为手揉的泥才贴壳,味才能钻进去。”腌制的鸭蛋放在恒温冷库里慢慢“醒”,就为了那股子醇厚的香。
随着衡水湖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南来北往的游客多了,景区周边的门店里,游客们少则带两三袋,多则扛一箱。线上直播间里更热闹,网友纷纷下单。王铁证还把鸭蛋卖到了国外,北美、欧洲、东南亚都有客户。“谁能想到咱这衡水湖的滋味,能飘香万里呢。”王铁证说。
产业旺了,乡亲的腰包也鼓了。在武邑,王铁证搞了个养殖基地,10多万只麻鸭在塘边觅食、踱步。他还拉上深州、冀州的80多个养殖户,签了稳定的供货协议。
去年,王铁证购进5000只蛋鸭鸭苗,免费送到了大赵常村村民手中。考虑到村民们的实际情况,他鼓励大家利用自家闲散的院落搞散养,并承诺:“大家养出的鸭蛋,全部按市场价保底收购。”
谈及未来,王铁证说,不光搞养殖,还要完善加工、销售的链条,要让更多人靠着鸭蛋把日子过得更红火。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