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汤飞凡:为拯救亿万国人,冒着失明的风险将病毒滴入眼中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20:58 1

摘要:1958 年初春的北京实验室里,51 岁的汤飞凡坐在显微镜前,左眼红肿得几乎睁不开。他刚刚完成了一项疯狂的实验 —— 将自己分离出的沙眼病原体滴进了左眼。接下来的 40 天里,他忍着剧痛详细记录:"第 7 天滤泡形成,第 14 天角膜浸润,第 21 天出现典型

1958 年初春的北京实验室里,51 岁的汤飞凡坐在显微镜前,左眼红肿得几乎睁不开。他刚刚完成了一项疯狂的实验 —— 将自己分离出的沙眼病原体滴进了左眼。接下来的 40 天里,他忍着剧痛详细记录:"第 7 天滤泡形成,第 14 天角膜浸润,第 21 天出现典型沙眼症状..." 这些带着血泪的笔记,后来彻底揭开了困扰人类几千年的沙眼之谜。

这个把病毒往自己眼里滴的科学家,用一辈子的时间,为中国人挡住了一个又一个致命病毒。

从湖南贫童到病毒猎人

1897 年盛夏,湖南醴陵汤家坪的私塾先生汤麓泉迎来了儿子的降生,取名汤飞凡。这个农村孩子从小就看着乡亲们被疾病吞噬:邻居家孩子染上天花三天就没了,班里同学因沙眼一个个失明。父亲总在油灯下叹息:"你要能学医就好了,至少能救几个人。" 这句话成了汤飞凡一生的信念。

16 岁那年,湘雅医学院成立的消息传来,正在工业学校就读的汤飞凡毅然退学,成为这所医学院的首届学生。七年寒窗,三十名入学新生最后只剩十人毕业,汤飞凡就是其中之一。1921 年拿到医学博士后,他拒绝了开业行医的邀请,选择到协和医学院进修细菌学。当同学不解地问他为何放弃赚钱的临床医生职业时,他说:"当一个医生一辈子能治好多少病人?我要研究传染病,让更多人不用生病。"

1925 年,汤飞凡带着这样的理想远赴哈佛医学院深造。在歧视中国人的美国实验室里,他每天工作超过 16 小时,别人做一遍的实验他做十遍,连显微镜镜片都擦得比谁都亮。有次为观察细菌生长,他连续 36 小时没合眼,趴在实验台上睡着时,手里还攥着培养皿。

1929 年,32 岁的汤飞凡放弃美国优渥条件,带着几箱实验器材回到战火纷飞的祖国。他接手的中央防疫处破败不堪,连像样的培养箱都没有。这个留洋博士愣是在南京的旧庙里搭起实验台,用罐头瓶当培养罐,煤炉代替恒温箱,开始了中国最早的病毒研究。

战乱中的疫苗防线

1937 年抗战爆发,汤飞凡带着防疫处员工和设备,辗转长沙、贵阳,最终在昆明郊外的山洞里重建实验室。敌机轰炸时,他们就抱着菌种箱躲进防空洞;物资匮乏时,汤飞凡卖掉自己的疫苗换得 2000 大洋,给职工养猪种菜维持生计。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他领导研制出中国第一支狂犬疫苗、第一支白喉疫苗,还改进了牛痘疫苗生产工艺,为后来消灭天花奠定基础。

最让人动容的是青霉素的研制。1941 年,当得知这种 "神药" 能救治战场伤员却全靠进口时,汤飞凡带领团队在防空洞里启动研究。没有发酵罐就用腌菜坛子,没有恒温箱就彻夜守着煤炉添煤,为寻找菌种,他们甚至到菜市场收集发霉的皮鞋和豆腐。1944 年 9 月 5 日,中国第一批青霉素终于在昆明诞生,尽管只有五瓶,每瓶 5000 单位,却立刻送往前线救了无数战士的命。英国科技参赞李约瑟参观后在《自然》杂志惊叹:"汤飞凡博士主持的防疫处,在战乱中生产了 500 万支伤寒疫苗和救命的青霉素。"

与死神掰手腕的岁月

1949 年深秋,原察哈尔省突发鼠疫,这种可怕的传染病几小时就能夺走生命。刚成立的新中国医疗资源极度匮乏,消息传来人心惶惶。52 岁的汤飞凡临危受命,带着团队突击研制疫苗。他们在简陋条件下加班加点,仅用两个多月就生产出 900 万毫升鼠疫菌苗,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为弄清传播途径,他冒着零下 30 度的严寒,跟着防疫队员在雪地里追踪旱獭,好几次差点掉进雪窟窿。

建国后最艰巨的挑战是沙眼。当时中国近 3 亿人感染沙眼,每 5 人中就有 1 个,很多人因此失明。汤飞凡带领团队从病人眼部分泌物中寻找病原体,整整一年失败了 7 次。1955 年 8 月 10 日,当第八次实验的鸡胚切片在显微镜下呈现出清晰的病原体时,整个实验室沸腾了 —— 这就是后来被命名为 "沙眼衣原体" 的 TE8 菌株(T 代表沙眼,E 代表鸡卵,8 代表第 8 次实验)。

为验证致病性,汤飞凡做出了惊人决定。1958 年 1 月,他让助手将病原体滴入自己左眼。随后的 40 天里,他忍受着眼睛红肿、流脓的剧痛,详细记录病理变化,直到出现典型沙眼症状后才接受治疗。这场 "拿命做的实验",彻底证实了沙眼衣原体的致病性,为研制疫苗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沙眼发病率从 50% 骤降到 10% 以下。那些原本要失明的孩子能看清黑板了,靠摸路行走的老人重新看见了阳光。而他紧接着又投入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1959 年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支小儿麻痹症活疫苗,还亲自跟着疫苗运输车翻山越岭,确保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用上。

被时光铭记的丰碑

1957 年,汤飞凡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成为新中国微生物学的领军人物。可谁也没想到,一年后的 1958 年 9 月 30 日,这位 "病毒克星" 在特殊历史时期的冲击下含冤离世,年仅 61 岁。他留在桌上的,除了未完成的实验记录,还有一本翻破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年轻时的誓言:"要让中国人不再怕病"。

历史最终给了他公正的评价。1979 年卫生部为他举行追悼会,恢复名誉;1981 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将最高荣誉 "沙眼金质奖章" 追授给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获此殊荣;1982 年,他的 "沙眼衣原体分离培养" 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更重要的是,他当年奠定的防疫体系和研发的疫苗,让中国在 1961 年就消灭了天花,比全球消灭天花早了 16 年。

如今在湖南醴陵的汤飞凡故居,还陈列着他当年用过的罐头瓶培养罐和那本带血的实验笔记。每当孩子们接种疫苗时,很少有人知道,这个让中国人不再怕传染病的安全世界,是一位科学家用自己的眼睛、健康甚至生命换来的。

汤飞凡从未说过豪言壮语,却用一生践行着 "救死扶伤" 的诺言。他就像一束光,在那个病毒肆虐的年代照亮了生路,而这束光,至今仍守护着每个中国人的健康。正如国际同行的评价:"他为中国乃至世界的防疫事业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长城。"

来源:Boss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