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8月26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抗战文物鉴研活动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初心教室举办。与之同时,中共一大纪念馆与《新民晚报》融媒体联合打造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抗战文物探秘直播”活动同步开播。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夕,8月26日下午,一场别开生面的抗战文物鉴研活动在中共一大纪念馆初心教室举办。与之同时,中共一大纪念馆与《新民晚报》融媒体联合打造的“中共一大纪念馆抗战文物探秘直播”活动同步开播。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委员、副馆长阮竣,抗战史研究专家,中共一大纪念馆职工以及通过官微报名的文物爱好者参与活动。
以“烽火记忆 和平永铸”为主题的第二十一期格物弘源文物藏品鉴研会,用精心挑选的近50件珍贵文物串联起了中国抗日战争的14年历程。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总指挥蒋光鼐颁赠的淞沪抗战“铁血”纪念章,1935年5月6日创刊的上海各界救国联合会机关报《救亡情报》创刊号,1936年沈钧儒等作《团结御侮的几个基本条件与最低要求》附毛泽东复电,1937年11月陕北公学第一期毕业证书,1938年9月毛泽东著《译报》图书部发行《论持久战》,1939年7月茅丽瑛烈士在抗战义卖活动中使用的“义卖救难”纪念章,叶进明在新四军工作时放文件的皮包,周文使用过的密码本,上海国际救济会臂章,1945年文汇出版社印行《黑船到了东京——联合国受降见闻》等,不仅鲜活映照出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烽火硝烟,更生动承载了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程,亦让人们清晰窥见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与援助。
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指出,“格物弘源”活动的初衷,在于推动更多馆藏文物走出库房、走近公众,同时深化文物研究。这一模式既是盘活馆藏资源的有效路径,更是发挥革命文物爱国主义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的重要载体。未来,纪念馆将持续推进此项活动,并不断优化完善,让革命文物的时代价值得到更充分彰显。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军以“抗战文物是历史和现实的特殊通道”为题,分享了近期研究的感悟,认为文物作为物质载体,能让人触摸和感知过去,并连接不同时代,其中重要的时间节点为今人提供了理解历史的契机。
上海淞沪抗战纪念馆原馆长唐磊以“抗战文物在展览中的重要作用”为题,讲述了抗战文物在还原历史现场,传承爱国精神,深化历史认知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强调用文物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从而引导观众珍惜和平,凝聚奋进力量。
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馆长马幼炯深入解读了此次活动展出的《救亡情报》《论持久战》及《气壮山河的八百壮士》三件珍贵文物。它们版本特殊,直观呈现了当时的历史细节,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义。
上海鲁迅纪念馆研究员郑亚指出活动所展示的丰富抗战文物凸显了上海作为抗战重要阵地的作用,特别是在资源支持、隐蔽战线和文化传播三大领域的独特贡献,建议进一步发挥馆藏文物资源优势,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抗战主题展览。
上海市洋泾中学校史馆馆长陆晨虹以“民族危亡呼救起——抗战中的浦东名校洋泾中学”为题,介绍了洋泾中学师生积极参与抗日救亡运动的历史,认为学校是传播抗日思想、保存教育火种的重要阵地。
上海市浦东新区文史学会秘书长李国妹以“一对文件箱”为题,分享了父亲作为地下情报员,在抗战期间多次冒险挑担护送此箱,运送机密文件和物资,并掩护部队突围的动人故事。
中共一大纪念馆青年研究者也分享了馆藏文物背后的故事。
△滑动查看更多
中共一大纪念馆藏品保管部副主任(主持工作)韩晶主持活动。
在同步开展的直播活动中,藏品保管部保护主管赵嫣一和征集主管嵇姝姝带领观众,直播探秘,探寻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及其蕴含的伟大抗战精神。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在抵御外敌入侵的历史长卷中,书写下的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昭示着中华民族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中共一大纪念馆藏有众多的抗战文物,正以“格物弘源”等活动为纽带,让这些抗战文物走出库房、走向社会。未来,纪念馆还将持续深挖文物背后的历史细节,通过数字化展览、专题研究、跨界合作等方式,让抗战文物所承载的精神力量,成为激励我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不竭动力,让中华民族在抗战中淬炼出的坚韧与勇气,永远照亮前行的道路。
整编 | 王芳芳
一审 | 嵇姝姝 徐思伽
二审 | 韩 晶 毛文琦
三审 | 周 峥 阮 竣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黄陂南路374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中共一大纪念馆微信公众平台发布的图文作品均为版权作品,仅供订阅用户阅读参考。其他纸媒、网站、客户端、微信平台等媒体或个人如需转载使用,请联系我们获得授权,并注明“中共一大纪念馆”。谢谢合作!
来源:中共一大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