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石峁刚出土鹰纹玉钺,实证夏朝迁都的重大历史转折!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16 19:06 1

摘要:石峁(mǎo)遗址是一处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800年的超大型都邑性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遗存之丰富,颠覆了学术界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的认知,被誉为 “21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

央视报道,陕西石峁遗址刚刚出土了一枚鹰纹玉钺。图片如下,网图侵删。

石峁(mǎo)遗址是一处约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800年的超大型都邑性遗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镇。其规模之宏大、结构之复杂、遗存之丰富,颠覆了学术界对中国早期文明格局的认知,被誉为 “21世纪中国最重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对探索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枚鹰纹玉钺,清晰地展示了在4300年前的夏朝末期,夏朝王都从良渚迁都北上的历程。

先来看看玉钺上的鹰纹:

是不是似曾相识呢?

当然,这个玉钺上鹰的造型和石家河文化的玉鹰造型几乎完全相同,年代也几乎完全相同!如下图所示,注意看石家河玉鹰的翅膀。

石家河文化和石峁的玉鹰造型源自哪里?

源自安徽含山凌家滩。

下图是凌家滩遗址的玉鹰,距今5800—5300年。

凌家滩遗址的玉鹰又是源自哪里?

来自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下图是七千年前的河姆渡双鸟朝阳牙雕。注意太阳两边的鸟,鸟嘴弯曲,分明就是鹰!

再来看看河姆渡的这个鹰首陶豆,也是一只鹰。

还有这只河姆渡的鹰。

河姆渡的鹰,源自1.1万年前的浙江上山文化。

下图是1.1万年以前开始的浙江文明演变,从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可以看到夏朝的文明中心主要是在浙江范围内不断迁移,而且总体趋势都是在北上。

按照抱雪斋全球独家首家提出的虞夏万年论,1.1万年前开始的浙江上山文化是虞朝末期和夏朝早期文化,一直到良渚文化时期,夏朝的王都一直是在浙江。

说完了鹰的传播,我们接下来再看看石峁这枚玉钺本身。

首先我们要知道,钺这种礼器起源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在河姆渡文化一期(距今7000-6500年)发现了穿孔石斧,是长江下游迄今所见最早的斧钺原型。

钺和越的本字为“戉”,甲骨文里的“戉”字已经证实了甲骨文是在越地的百越族群创造的,如下文:

这个五千年前的“越”字证实《史记》说法:夏朝和虞朝都不在中原!

到了夏朝中期的良渚文化时期,玉钺已经成为重要的礼器,下图就是良渚反山王陵出土的刻符玉钺,下葬时随葬于夏王的胸前。

良渚反山王陵玉钺上的刻符,顶部就是一只鹰!如下图细节所示:

这只良渚的鹰,随着良渚的玉钺,在4300年前飞到了石家河,飞到了石峁。

为什么呢?

因为辉煌鼎盛的良渚文化,在距今4300年前忽然神秘消亡,与此同时,在距离良渚千里之外的多个地方,突然出现了大量良渚风格的玉器。

4300年前,石峁古城和陶寺古城几乎同时开始兴建,而且在这两座古城中都发现了良渚文化的典型玉琮。

如今,鹰纹玉钺这样的王者礼器,出现在了石峁遗址,当然意味着良渚的王族来到了这里。

本文为抱雪斋虞夏万年论系列不造第几回,欲知前事后事如何,且看上下回分解。

来源:抱雪斋读易笔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