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杰弗里·萨克斯:重塑全球社会的五大变化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20:15 1

摘要:8月23日,以“重塑现代化:中国与全球南方”为主题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召开。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2050年的世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导语

8月23日,以“重塑现代化:中国与全球南方”为主题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第十二届国际会议在华南理工大学五山校区召开。全球著名经济学家、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Jeffrey Sachs)教授在会上发表了题为“2050年的世界,一些量化视角”的主旨演讲。

杰弗里·萨克斯教授在演讲中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深刻变革中,经济与技术的交融、军事力量的再分布、生态危机、数字革命以及人口结构变化,正以激进方式重塑全球格局。他强调,可持续发展是应对这些挑战的核心路径,需要在能源、农业和城市三个关键领域率先实现技术转型,并推动区域合作与全球治理的深度协同。他特别指出,中国在绿色与数字转型方面已取得重要进展,将在未来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杰弗里·萨克斯教授演讲现场座无虚席

*以下内容根据嘉宾演讲内容整理而成,略有删减:

谢谢大家!我非常荣幸今天能够受邀参加第十二届IPP国际会议,感谢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的盛情邀请。我希望与大家分享一个国际性的话题,即当今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

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各种变化的时代,不管是世界的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社会以及国际秩序都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所以此次会议也聚焦了“重塑现代化”这一主题。世界正在经历人口、经济、技术、生态、地缘系统方面的种种重塑。因此我想,面对不确定性、面对各种担忧、面对世界各地对当下时代快速变化的各种隐忧,我们都要考虑重塑的过程和方式,有些国家、有些社区或者是社会的人们会偏悲观,有些偏乐观,有些可能兼而有之。

所以接下来我想讲的是未来全球我认为会经历重塑的五大重要变化,这五大变化也会重塑全球社会。

重塑全球社会的五大变化

首先是经济和技术的交融(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onvergence)。

所谓经济与技术的交融,指的是在低收入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经济增长与技术发展存在显著差距,这就会产生经济与技术的交融(Convergence)。然而,一些新兴经济体正在以较快的增速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以高收入国家为例,其年均经济增长率通常在1%-2%左右,而许多新兴经济体则保持在4%-5%左右。尽管不同国家及不同年份之间的增长差异依然显著,但整体趋势显示,经济基础较弱的国家往往增速更快,从而推动了经济层面的交融。

非洲开发银行预计2025年非洲经济产出将增长3.9%,高于去年3.3%的增速。图源:新华社

通常而言,经济基础薄弱的国家在技术研发方面投入有限,但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其技术发展也随之提升,进一步加速了技术的交融。当然这不是没有例外,并不是说一旦这个国家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它一定在技术投入方面是少的,有可能国家政府非常重视。

中国在1980年至2020年间保持了长期的高速增长,逐步实现了与发达国家的经济交融,这一过程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范式与借鉴。未来十年甚至更长时间,我觉得类似于中国的经济交融会继续成为一个趋势,会继续发生。例如,非洲一些国家目前已表现出较高的增长潜力,若能长期保持,将可能重演类似的“交融”过程。整个非洲大陆的年增速应该为7%,这是接下来30-40年间我的预判。

另外一个发展的趋势是军事力量的重新分布(disperse)。

过去的军事力量是高度集中的。19-20世纪,世界超级军事强国是集中在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中国的经济力量也在不断崛起,因为中国经济的崛起和整体国家实力的崛起也带来军事力量不断增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它的经济基础也赋能了军事力量的加强。这让我们可以窥见接下来的世界可能发生军事力量的变化。

在过去超过两个世纪,1750年-2000年这个阶段,实际上是西方世界主导了全球的经济、政治和金融。英国是19世纪的霸权国家、超级大国,它也曾不止一次侵略中国,包括两次的鸦片战争。这也是19世纪中国历史上非常典型的被侵略的历史。在二战之后,这种主导或者说领导从英国转到了美国,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超级大国。

在那之后,一直从二战结束到20世纪末,美国这几十年都是世界上霸权的超级大国,所以美国一直认为自己的超级大国地位可以延续到21世纪。当时的它是很有信心的。当然,时至今日,它仍然是21世纪的大国,但是你不能说它是唯一的超级大国。现在的世界正慢慢从过去的少数国家力量集中、主导世界逐渐演变成多极世界(multiplicity)。

例如中国的崛起、亚洲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崛起,也都重塑了世界格局,在政治格局上,这样的世界是一种多极化的世界。美国现在还在努力地保持自己对地缘政治的绝对主导,竭尽全力地在维持这种地位,只是说效果欠佳。在贸易战中,中国的崛起也再次彰显了中国的实力。美国也慢慢意识到它所谓主导力量也好,超级大国的力量也好,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了。由此,国际格局正由力量集中走向多极化,而这种新格局缺乏历史先例,给全球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

参会嘉宾聆听杰弗里·萨克斯教授的演讲

下一个重塑当代世界的变化是生态的变化。

我们处在面临三大生态危机的时代,而这三大生态危机归根结底都离不开全球经济规模性的增长。全球经济在过去200年的迅速扩张,导致了多重生态危机。

第一个是人为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目前正在加速和恶化,接下来这个世纪都会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影响,例如气候变化正在加速,极端气候、极端灾害和自然灾害频率都会增加。

第二个生态危机是生态圈,即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现在生态体系的变化,导致了雨林、湿地系统、河流系统、海洋生态的很大压力,甚至是崩塌。所以这种生态体系的失衡会影响环境,而且会影响全球的食品安全。

第三个危机是塑料、石化化学品和化学物的污染。像杀虫剂、农药当中含有的化学成分与塑料正在渗透到水源、土壤、食物供应链、海洋当中。

这三大生态危机是具有灾难性后果的。它们会在接下来的25年以及接下来的一整个世纪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影响,也会重塑全球的经济。

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预计超过5亿吨,其中近4亿吨沦为废弃物。图源:路透社

第四个主要的全球变化的领域是数字革命。

过去半个世纪,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涉及硬件组成部分:半导体、微处理器,以及构成计算、人工智能和数字系统的物理部件的变革,同时也推动了信息的处理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以及许多其他数字领域的技术应用。

所有的技术突破不断地渗透到我们的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仅是指计算和数字互联,它其实可以改变所有的科学、改变所有科学的组织架构、改变我们创新的方法,对我们使用的材料科学带来深远的影响,包括医疗科学、制药。它也会影响我们的能源系统,影响能源系统的设计,各行各业的生产流程都会受到影响。

这些革命几乎是人类历史上最快的技术变革,且变革的速度还在持续加快。神经网络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这使得人工智能快速发展,所有的技术改变都是极具颠覆性的,它会颠覆我们的生产流程,同时也会被军事化,改变财富的分配、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同时也让就业市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教育体系也随之变化,全球范围内都是如此。因此,整个技术层面的颠覆非常深刻地与其他领域密切相关,包括地缘政治还有经济的融合,所以它是变革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联合国近日发布的报告预测,到2033年,人工智能将发展成为价值4.8万亿美元的全球市场,规模相当于德国当前的经济总量。图源:路透社

最后一个重塑世界的重要因素是人口(demographic)。

在过去200年来,全球人口结构巨变。自1800年以来,全球总人口由约9亿增加至近80亿,人口结构也随之发生剧变。同时在这段时间,全球人口的年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现在整个社会的中位数年龄,不管在哪个国家,都在快速增长,包括中国、美国、欧洲,中位数的年龄大概从40多岁增加到了50多岁。而非洲撒哈拉以南地区则依旧保持着高生育率和快速增长。

全球人口的增长趋势也发生了变化,因为人口已经到达了顶峰。以中国为例,中国的生育率已经开始下降了,中国的人口高峰大概是14亿,很有可能大概到本世纪末中国的人口在10亿左右。同时非洲的人口将会持续快速增长,如今非洲是14亿人口,基于我们合理的预测,非洲的人口大概在本世纪中会达到25亿,到21世纪末人口可能达到37亿、38亿,届时非洲将会贡献全球40%的人口——1950年,他们仅占全球人口的7%。

另外一个现象是低生育率和老龄化共存。在中国也是这样,中位数的年龄在不断增长,退休年龄也将会持续地被推迟。

全球人口在城市地区的分布也是人口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1800年左右,全球95%的人口都居住在农村地区,而到今天大概40%甚至45%的人口是居住在农村,近60%的人口是生活在城市的。未来,城市人口将会继续增加,大概会占全球人口的70%乃至80%。我预计,大概到21世纪后半叶,这个比例将会实现。

经合组织国家的工作年龄人口现已开始减少,预计将持续下降至2060年。届时老年抚养比或将超过50%。图源:路透社

经济、地缘政治的变化、生态危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口结构的不断变化,所有的一切都在不断重塑我们今天的世界,而且是以非常激进的方式在重塑,因此治理的挑战就是要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应对这些变化,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而这个议题是异常复杂的一个议题。

可持续发展是应对全球挑战的核心路径

在我看来,要应对这些危机,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全球社会都应该共同去推进一种更好的方法来达成经济的繁荣、社会公正。

社会公正意味着社会中所有的群体、所有的地区都能够从发展中获益。环境方面应该是可持续发展的,我们要应对这个生态危机,或者让生态危机得到控制。另外,全球合作、国与国之间的合作也是不可或缺的。可持续发展就意味着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的目标都应该是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对于世界经济的发展,应该是以共享利益为导向,并且获得环境的可持续性以及和平发展。在我看来,这些应该成为我们全球公共政策的共同目标,在未来几十年都是如此。

我曾经在联合国工作,这点在我们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中已经有所表述,包括也有一些气候的协议、生物多样性的协议以及全球范围之内号召停止化学污染的协议等等。在联合国的框架之下,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整合了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地缘政治的各种抱负,而这应该成为我们全球目标的一个核心、可持续发展以及诸多国际之间的协议,很多的协议都是为了应对生态的危机。以上在我看来都是非常好的框架,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度过这个转型期。

与会学者聆听萨克斯教授演讲

作为经济学家,我认为可持续发展在技术上是可行的,也就意味着世界的各个国家是可以共享经济繁荣的,而且我们达成这种共同繁荣的方式,也能够兼顾环境的保护,而不是要以环境为代价。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整合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我们需要深刻地转型,需要让我们的经济、各行各业进行转型,改变他们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变化非常重要,尤其是在三个领域特别重要。

第一个是在能源领域。我们必须要从一个高碳排放全球能源体系向低碳排放全球能源体系转型。

第二个是农业。我们必须要从低生产力以及粗放型的农业发展,也就是从大量使用土地、低效使用土地的模式转型成高效、集约型的农业模式,尽量利用少的耕种土地。

第三个是城市。大部分人会生活在城市,因此城市的建设应该是生态可持续的,这意味着污染水平比较低,公共健康能够得到保障,水和卫生都能够得到保障等等。

所以我们在上述领域都需要重要的技术变革。只有实现这些转型,我们才能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

我可以简短地说,我们还没有达成任何一个目标,因为全球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我们的全球合作水平非常低——特别是在贫穷国家的投资,在上述这些领域非常少。我们要实现的技术转型挑战重重,这些技术转型将成为我们当今的一个重要障碍。

中国是所有这些大型经济体中,向可持续发展转型做得最好的。中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在经济发展方面有自己的路径,但是在过去这40多年快速的经济发展中,我们也看到这种发展也带来了大量的污染,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非常高。在过去十年中,中国已经意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以及经济规划中重要的一个要素。

因此,今天中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多是用低碳的技术以及太阳能、风能、水电、核电等等,所有这些新能源都能帮助中国脱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改变了中国经济发展第一阶段粗放型、高碳排放的方式,包括在农业方面。中国也在改变自己的城市环境,更多使用电动车、使用数字的城市经济发展。可以说,这也极大地改变了城市生活、通勤以及工作方式。

当然,还有很多亟待完成的工作,但中国正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稳健地前行。另外,中国在绿色和数字技术方面的生产力非常高,可以说中国已经成为绿色以及数字技术全球重要的供应国,我们相信在接下来的20多年,这点将会更加明显,成为中国出口的一个重要领域,而且会不断地增长,中国将会不断帮助全球各国去实现能源和农业的转型,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好地进行城市设计。

上述所有的变化和复杂的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规划和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的政策协调(policy coordination)。

印尼智库哈比比中心指出,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深刻变革,太阳能发电量大幅增长。图源:新华社

要发挥联合国的重要作用

最后我想讲两点:

第一, 需要付出努力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种努力包括了不同区域之间高度地方的协调,其中一种协调也是我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就是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协同,也就是东盟和中国之间的协同。我认为中国与东盟国家之间的这种紧密联系,在接下来的25年会带来变革式的影响。

另外,具体的东南亚国家,不管是柬埔寨、印尼等等,他们都保持跟中国密切的经济往来,而且是有结构性的链接——这不仅仅是一种东盟国家内部之间经济结构性的链接,还是东盟和中国之间经济结构性的链接。我觉得这会给区域带来非常积极的影响,区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区域间的这些合作。非盟这种区域间的合作组织,也是希望通过非盟来促进非洲大陆这些国家之间的链接或者协同。

所以我认为,国与国之间的深度协同是非常重要的。即使是推动低碳的能源系统,也应当是一个多国的系统。中国有一个很好的举措叫做“全球能源互联”(Global Energy Interconnection),有一个组织是全球能源合作的协调组织,通过这样的举措,在实际机制的层面促进区域之间在能源方面的协同,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也提供了很好的方法。

中国作为全球能源消费与制造大国,将在“十五五”期间继续全面实施绿色转型政策。图源:新华社

第二, 不仅区域间要实现合作,还要在全球层面加强合作。

我们需要加强联合国的作用。联合国是强大的组织,目前的联合国受到了削弱,不管是预算还是经济,因为有些国家可能不交会费,或者其他原因使它本身资金支持有限。

另外,安理会的初衷和使命是维持世界和平,但是现在它有点力不能及,五个常任理事国——美国、俄罗斯、中国、法国、英国——有一票否决权,现在美国也在滥用自己作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的一票否决权,这就使安理会在维护世界和平方面有时候显得力不从心。所以我们希望不仅要保持世界和平——这是联合国的一个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要发挥联合国在许多其他层面的重要作用,因为我们面临的这些全球范围的问题,不仅仅有和平,还有很多其他的全球挑战,都需要如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够解决。

我们现在毫无疑问身处深度变革、高度压力同时又带来了许多机遇的时代,拥有发展、交汇、新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同时也处在一个充满冲突、混沌的一个时代,所以我们需要更加努力才能够为全人类的未来找到一个共同的、有效的路径。实现和平,减少冲突、达成合作,才能够让世界迈向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这就是我今天给大家带来的一些分享,也希望对各位能够有所帮助,接下来我就交给主持人,欢迎大家多多提问或者是发表您的想法,谢谢!

文稿整理|张怡然

IPP公共关系与传播中心

排版|张怡然 周浩锴

审读|刘 深

终审|郭 海 刘金程

更多嘉宾完整观点,敬请期待IPP评论“2025年IPP国际会议“嘉宾发言完整版。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来源:IPP评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