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背景下,全民普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面临着传统普法模式与群众法治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为破解难题,福州市委依法治市委办公室、福州市司法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扣“八五”普法规划要求,联合福州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首档全媒体普法直播节目《我执法
新时代背景下,全民普法作为全面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面临着传统普法模式与群众法治需求脱节的现实困境。为破解难题,福州市委依法治市委办公室、福州市司法局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紧扣“八五”普法规划要求,联合福州广播电视台推出全国首档全媒体普法直播节目《我执法・我普法》。
《我执法・我普法》节目以“互联网+普法”为核心,立足“谁执法谁普法”责任制,通过“执法现场直播+法律权威解读”的创新形式,既解决了传统普法“入脑入心难”的问题,又推动执法过程透明化,实现“普法”与“执法”的双向赋能。
创新节目架构
构建全媒体普法生态
为打破传统普法的时空限制
节目从传播载体、参与主体、内容设计
三个维度构建立体式普法体系
形成一次直播、多平台传播、
全场景覆盖的效果
01
打造“双直播间+多平台”
传播矩阵
节目采用“固定直播间+流动执法现场”双场景联动模式:固定直播间邀请执法单位负责人、法律专家实时解读法律条文;流动直播间则跟随执法人员深入企业、社区、工地等现场,全程无剪辑直播执法检查过程。
▲2025年7月18日 福州市园林中心上线普法
传播渠道涵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全领域——音频通过福州广播电视台新闻广播、“蜻蜓FM”APP同步播出,视频在微信视频号、抖音等平台直播,图文内容通过“福州新闻广播”微信公众号推送。
这种“音频能听、视频能看、图文能读”的全媒体布局,让群众可通过手机、电脑、收音机等多种终端获取内容,单期节目覆盖人群最高超过50万。
02
建立“执法单位+媒体+群众”
协同机制
节目整合全市执法资源,每期邀请行政执法机关、司法机关或律师协会负责人走进直播间,形成相对固定的普法团队。同时创新“群众参与式”设计:直播中开放评论区、热线电话,群众可以实时提问,执法人员当场解答;针对市民反映的高频问题(如小区物业安全隐患、餐饮行业卫生标准),节目组提前调研并作为直播选题,让普法内容精准对接群众需求。
▲福州市林业局上线普法
03
设计“法规解读+实操演示”
内容体系
区别于单纯的法律条文宣讲,节目突出“以案普法、以演学法”。通过“法律条文+生活场景”的结合,让抽象法规转化为具体指引。
▲福州市气象局上线普法
例如2025年6月6日安全生产专题直播中,节目组走进福州市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考试基地,采用“专家解读+实操教学”模式:一方面由福州市应急管理局专家逐条解读《福建省安全生产条例》中“企业主体责任”“个人防护义务”等条款;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演示“安全防护用具穿戴”“有限空间作业通风检测”等实操环节,用“看得到、学得来”的方式,让群众理解“一般防护用具与安全防护用具的技术标准差异”“有限空间作业审批流程的法律依据”。
升级运作模式
推动普法与执法双向赋能
节目从创办至今历经五季迭代
通过机制创新和流程优化
实现了从单纯普法
到普法与执法互促的跨越
01
从“单一部门”到“联动协同”的
覆盖拓展
初期节目以市直机关单部门上线为主,2021年升级后推动向多部门联合执法延伸。例如,针对保护妇女儿童主题,我们邀请法院和妇联联合直播执法。针对粮食安全主题,我们邀请农业农村局和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联合直播执法。
多部门联合执法直播一是能一次性呈现跨领域执法协同过程,避免单部门普法的局限性,让群众直观了解复杂事项的执法逻辑。二是能集中回应涉及多部门的民生难题,减少群众“多头咨询”的困扰,提升普法服务效率。三是能展现部门间协作机制,既强化执法规范化监督,也为跨部门普法联动提供示范。
02
从“单向传播”到“双向监督”的
功能升级
节目首创“执法现场直播+群众实时监督”机制,既让群众看到执法的规范性,也倒逼执法人员提升专业性。
▲福州市医疗保障局上线普法
例如在社会组织管理专项直播中,市民政局执法人员随机检查两家社会组织时,直播镜头全程记录“年报材料查阅”“办公场地安全检查”等流程,直播间内律师同步点评“检查程序是否合法”“法律适用是否准确”。群众通过评论区提出“社会组织收费标准”等疑问,执法人员当场予以回应。这种“阳光下的执法”既消除了群众对执法公正性的疑虑,也让执法人员时刻以“被监督”的标准规范执法言行,推动执法水平提升。
03
从“节目播出”到“成果转化”的
长效衔接
为避免直播结束即普法终止,节目建立长效转化机制。比如,制作一批短视频,将每一期节目一个小时的内容凝练剪辑成3分钟以内的短视频,在微信、抖音等平台发布;制作一批微信推文,通过图文报道全面介绍执法和普法的过程,提高宣传覆盖率。这些短视频和图文报道能让错过直播的观众快速获取核心内容,降低信息获取门槛,还能扩大节目影响力,让普法内容实现二次乃至多次传播。
普法效能与执法水平
双提升
经过多年实践
节目已成为福州普法的“金字招牌”
在传播效果、社会影响、
执法改进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01
普法覆盖面与影响力
持续扩大
节目开播至今累计播出180余期,单期最高网络播放量达50万+。通过“直播+回放+衍生内容”的传播链,法律法规从文件里走到屏幕上,群众对法律法规的知晓率显著提升。许多群众反馈:“以前觉得法律离自己很远,看了直播才知道生活的很多细节都和法律息息相关。”
02
执法规范性与群众认可度
显著提高
节目推动执法过程“透明化”,倒逼执法单位完善流程。同时,群众对执法行为的理解度明显提升,“执法人员很专业,解释得很清楚”成为群众评论高频词。
03
重点领域普法
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安全生产、社会组织管理等重点领域,节目实现“普法—意识—行为”的转化。以安全生产专题为例,直播后某建筑公司负责人表示,直播里专家讲得很具体,公司对照调整了内部制度,现在作业事故风险明显降低。这种“普法促规范”的效果,为福州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04
形成可复制的
“福州经验”
节目首创的“全媒体直播+执法现场”模式得到推广,全国多地推出类似的普法节目,其“谁执法谁普法、谁直播谁示范”的理念为新时代普法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
▲福州市林业局、福建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上线普法
▲福州市建设局、福州市城市管理委员会上线普法
经验启示
《我执法・我普法》的实践探索,为普法工作创新提供了三点核心启示:
一是坚持“受众思维”是普法有效的关键。节目以群众“看得懂、用得上”为目标,将法律条文转化为执法现场、实操演示,让普法从“灌输式”变为“体验式”。可见,普法必须紧扣群众需求,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破解“法律难懂”的痛点。
二是推动执法与普法融合是长效之策。节目将执法过程变为普法现场,让执法人员成为普法主体,既避免了“普法与执法两张皮”,又实现了“一次执法、一次普法”的双重效果。
三是强化“全媒体赋能”是时代必然。通过多平台传播、互动式参与,节目突破了传统普法的时空限制,让普法更智能、更精准,持续扩大法治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未来,我们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普法实效为核心、服务延伸为目标,持续创新普法节目形式,聚焦群众关心的民生领域,推动“普法直播”向“服务直播”升级,让法治精神真正融入群众日常生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福州筑牢基础。
来源:东南沿海消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