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无执法权管抽烟!舆论竟把执法问题变道德站队?谁在操纵大众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6 15:18 2

摘要:最近两天,各个社交平台的“禁烟风波”几乎刷了屏——不少网红博主举着“禁烟”的牌子,直接冲到线下拦着抽烟的男性,有的还怼脸拍视频发到网上,一来二去就引发了不少冲突。但如果你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这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的争议了:前两年有人热议厨房油烟“不文明”,后来又

最近两天,各个社交平台的“禁烟风波”几乎刷了屏——不少网红博主举着“禁烟”的牌子,直接冲到线下拦着抽烟的男性,有的还怼脸拍视频发到网上,一来二去就引发了不少冲突。但如果你仔细扒一扒就会发现,这不是第一次出现类似的争议了:前两年有人热议厨房油烟“不文明”,后来又吵过高铁站台禁烟的边界,再到之前网红专门曝光男烟民博眼球,直到最近甚至有人把鲁迅拉出来“碰瓷”,说他抽烟不符合“现代文明”。

这些话题看起来五花八门,好像各说各的事,可背后藏着同一条清晰的脉络——被女性主义主导的“巨婴话题”正在不断扩张。

表面上看,每一次都是“为了公共利益”的呼吁,一会儿是禁烟,一会儿是管宠物,一会儿是说熊孩子,一会儿又扯到素食环保,但内核始终没变,都是身份政治的逻辑在操控:背靠“政治正确”的大旗,把小事无限上纲上线,逼着所有人按他们的标准选边站。

就说这次的禁烟争议,其实本质是个很简单的“执法权”问题——网红博主既不是警察,也不是相关执法人员,凭什么强行制止别人抽烟?可到了媒体报道和舆论讨论里,这个问题被偷偷换成了“要不要禁烟”。

仿佛只要你说“禁烟是对的”,就必须支持这些女网红的“正义出击”;要是你觉得她们拦人、怼脸拍的做法不妥,那你就是“反对禁烟”,是“二手烟的帮凶”,甚至直接被贴上“不文明罪人”的标签。

她们就是这样躲在“禁烟”这个政治正确的壳里,把“有没有权力执法”的核心问题,混淆成了“支不支持禁烟”的道德问题。

毕竟“禁烟”本身没错,谁都不想吸二手烟,可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人都能跳过规则去“执法”——就像我们都讨厌小偷,但不能自己扛着棍子去抓人,道理是一样的。

肯定有人会反驳:“维护文明是每个人的责任,看到不文明行为,大众当然有权制止。”这话听着没毛病,但咱们不妨反过来想几个“镜像问题”:如果觉得网红制止男性抽烟是“正义”,那我戴个红袖标上街,直接把遛狗不牵绳的人拦下来,甚至把狗扣住,算不算正义?我去商场里,把带宠物进禁区的人堵在门口不让走,算不算正义?要是流浪猫狗闯进学校咬了学生,学校发了公告说要清理,保安去抓的时候,我冲上去拦着保安,说他“不人道”,这又算什么?

这些行为其实都是明确违反规定的,而且带宠物进公共场所、遛狗不牵绳的公共风险,未必比二手烟小——宠物可能咬伤路人,也可能随地排泄污染环境,可为什么没人像支持网红禁烟那样,支持普通人去“硬刚”这些行为?我猜很多人的答案会是“这算寻衅滋事”,说到底,不过是双标而已:抽烟的男性多,大家就觉得“男的该让着点”;带宠物的女性多,就觉得“不该和女生较真”,哪怕要阻止,也得客客气气的,不能像对男烟民那样“重拳出击”。

讨论禁烟的时候,就搬出“禁烟是政治正确”;讨论宠物的时候,又拿出“要文明执法”当挡箭牌。

明明都是破坏公共秩序的事,待遇却天差地别,核心根本不是“公共利益”,而是“我喜不喜欢”——我不喜欢抽烟,所以抽烟的人就该被“整治”;我喜欢宠物,所以哪怕宠物闯了祸,也不能动它。

这种双标在“执法权”的问题上,表现得更魔幻。比如之前的西安地铁保安事件:有人在地铁上吵架,地铁是密封车厢,一旦冲突升级,很可能引发拥挤踩踏,危害所有人的安全。

保安上前强行制止,结果却被舆论骂得狗血淋头,当时很多法律博主、媒体都在科普“保安没有执法权”“执法也要文明礼让”,甚至还冒出个离谱的说法:“哪怕那女的在杀人,你也不能这么做”。

可到了网红管抽烟这件事上,逻辑突然就变了——地铁保安制止可能引发踩踏的冲突“没执法权”,拿摄像头的网红制止男性抽烟就“有权力”?甚至怼脸拍视频发上网,侵犯别人隐私,都被说成“正义出击”?高铁站台抽烟的危害,再大也没到地铁里可能发生踩踏的程度吧,可大家对两者的态度,却完全反过来了。

还有校园里的流浪猫狗问题。如果按“公共危害性”算,学校保安在学校明确决议后,抓捕可能咬人的流浪猫狗,应该是最没争议的事了吧?可每次这种事发生,都会闹上热搜,总有人大喊“残忍”“不人道”。

你看,这又回到了“我喜不喜欢”的标准上:我不喜欢抽烟,所以抽烟的人十恶不赦;我喜欢猫喜欢狗,哪怕流浪猫狗真的咬了人,也不准保安处理;我没孩子,所以高铁上一岁小孩哭一声,我都要骂“熊孩子”;我有宠物,就要求高铁允许带宠物,不允许就是“不包容”。

决定一件事对不对的,从来不是公共秩序,而是“我爽不爽”——我不爽,就要闹;我想要的,就得给我。从高铁卫生巾、高铁熊孩子,到高铁吸烟、高铁宠物,这些话题看着没关系,其实都是同一群人在搞“巨婴式”宣泄。

其实这种“拿口号当武器,只看自己喜好”的操作,欧美早就有过。

比如德国曾经搞过严格的禁烟政策,出台了一堆处罚措施,表面说是为了公共卫生、社会秩序,实际上呢?不过是利益驱动——烟草赚钱慢,他们转头就推动大麻合法化,因为大麻的利润比烟草高多了。

你能看到特别离奇的场景:同一批媒体,周一还在喊“禁烟维护公共卫生”,周二就开始呼吁“开放大麻”;昨天还打着“集体主义”的旗号,今天就喊“个人自由”。

从头到尾,这些操作和“正义”没关系,只和“利益”有关——对自己有利的,就大喊特喊;对自己不利的,就使劲抹黑。

欧美这些操作虽然功利,但至少有明确的利益诉求,逻辑还能自洽。可国内这些被女性主义主导的“巨婴话题”,连逻辑都没有,纯粹是情绪化——我喜欢,就支持;我不喜欢,就闹,根本不管事情本身的是非对错。

不过国内和欧美有个相似的地方,就是话题越来越极端。欧美搞环保,一开始只是发文章呼吁,就能收获好评;后来呼吁没用了,就去拦工厂的卡车;再后来拦普通工厂也不够“出圈”了,要拦可口可乐的卡车;之后拦车也不激进了,就去博物馆给名画涂颜料;涂普通画还不够,得找梵高、莫奈的名作下手,因为这样才有流量。

国内也是一样的剧情:一开始说“禁烟”,就有人点赞;后来光说不行,得对着镜头大声喊;喊也不够了,就去线下堵人,拍抽烟的男性;普通男的没流量了,就把算盘打到鲁迅头上——毕竟鲁迅是名人,“碰瓷”他肯定能上热搜。门槛越来越高,搞的“活”越来越大,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这些操作几乎没有后果。哪怕有人冲进博物馆涂名画,也很少被真的处罚——毕竟他们打着“环保”“高尚”“大爱无疆”的旗号,你要是处罚他,就是“反对环保”“反对现代文明”“不包容”。搞事没代价,自然就有人敢越来越激进。

这套打法的核心,其实就是“背靠政治正确”——只要把自己的行为绑上“正确”的标签,就能随意制造议题、挑起冲突,霸占公众的视野,逼着所有人讨论他们想聊的话题。

哪怕做的是出格、甚至明显不对的事,比如侵犯别人隐私、挑起性别对立,也能靠这个获取流量,赚得名利,还不用承担责任。

至于以后会不会有反噬?他们才不在乎——就算真要算账,也是整个女性群体一起承担,而他们早就赚够了流量和钱。

说到底,这些从禁烟延伸出来的“巨婴话题”,根本不是在推动文明,而是在借着“文明”的名义,满足自己的情绪和利益。

他们不管公共秩序,只讲自己的感受;不问是非对错,只谈自己的喜好。这样的话题越多,社会就会越撕裂,讨论就会越失去理性——毕竟,当“我喜欢”代替了“公共利益”,当“政治正确”掩盖了“是非对错”,剩下的,只能是无休止的冲突和双标,而这,绝不是我们想要的文明社会。

来源:烽火洞察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