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卖出1亿台,如今营收净利双暴跌:昔日网红家电巨头,沦为鄙视链底端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6 15:26 1

摘要:前段时间,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熊电器”)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7.58亿元,同比增长0.9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8亿元,同比下滑35.37%。公司营收增速降至不足1%,交出了上市以来净利

来源|深氪新消费 朱末

昔日炙手可热的“小家电第一股”,如今正被市场冷落。

前段时间,小熊电器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小熊电器”)披露2024年年度报告。年报显示,公司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47.58亿元,同比增长0.9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88亿元,同比下滑35.37%。公司营收增速降至不足1%,交出了上市以来净利润跌幅最大的一次成绩单。

值得注意的是,小熊电器2024年上半年收入表现全面落后于2023年同期,在下半年以旧换新与家电国补逐渐落地之后,第三季度收入开始增长,至第四季度叠加年度消费大促,才最终使得2024年收入端略有增长。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因为家电政策倾斜,小熊电器可能会交出一份更为惨淡的年报。

到今年一季度,小熊电器依然未能走出颓势,业绩持续式微,净利润同比下降13.96%,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和投入资本回报率均出现同比下降,盈利能力减弱。

眼见形势不对,有股东扛不住了,继而选择减持,作为股东之一的泰牛1号减持小熊电器公司股份不超过186万股,而泰牛1号所持有的小熊电器股份一共也就186万股,这一举动无疑是失望离场之举。除此之外,小熊电器还经历着创始高管接连离职的阵痛,可谓内忧外患不断。

曾经一度,小熊电器凭借着丰富的产品线、前沿创新的商业模式在业内脱颖而出,成为“中产收割机”,如今却被消费者无情冷落,营收净利双爆跌。

从3年卖出1亿台,到营收净利双暴跌;从“精致生活”的代表词,到“鸡肋无用”的落灰产品,小熊电器真的扛不住了吗?

01
另辟蹊径抢滩市场,小熊电器走上神坛

作为网红小家电的鼻祖,小熊电器从一开始就选择了差异化道路——聚焦“小而美”的创意产品,避开与大型家电企业的正面竞争。

不得不说,小熊电器既聪明又清醒。在2006年小熊电器入局家电行业时,美的、九阳、苏泊尔这些品牌企业已经形成牢固的头部阵营,想要和大厂拼技术和质量,无疑是螳臂当车,倒不如换个方向,开发一些针对年轻人使用的高颜值小家电,或许还能换得一线生机。

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下,小熊电器推出了首款产品“酸奶机”,圆润的机身造型、清新的马卡龙色系正中年轻人喜好,小熊电器一炮打响。就是这个当时看起来很非主流的酸奶机,为小熊电器带来了第一笔2000台、第二笔10万台的订单,成为了风靡年轻人的“新玩具”。

吃到了酸奶机的甜头后,小熊电器如法炮制地推出了煮蛋器、电热饭盒、豆芽机等产品,将传统大家电看不上的小功能,单独拎出来做一个小家电品类,定位“萌家电”,在追求精致、悦己的时代背景下,俘获了一大群中产的心。

在外形上,区别于传统家电的工业风设计,小熊电器“颜值”出挑,不仅外形可爱色系丰富,还有各式联名款,其与LINE FRIENDS联名的养生壶,复古造型的多士炉等,均是社交媒体上的爆款;在价格上,小熊产品的定价普遍在100-500元区间,显著低于同类外资品牌,甚至略低于九阳、苏泊尔等国产品牌,这让小熊电器在性价比维度上建立了竞争优势,成功笼络住了学生、职场新人等价格敏感群体。

2008年开始,淘宝电商开始崛起,大部分企业都对电商采取观望态度,而小熊则通过敏锐的市场嗅觉,主动与淘宝电商合作,建立了“网络授权分销”的线上电商销售模式。

借助电商渠道,小熊不仅获得了数据支撑来匹配消费者需求,更直接点燃了销售引擎,业绩一路扶摇直上,赚得盆满钵满,到2016年,小熊电器年收入已突破10亿元大关。

为了保持品牌销量增长与活力,小熊电器逐步从非刚需家电向刚需发展,采取多品类发展策略,产品种类覆盖厨房、生活、个护、婴童等各个细分品类。2015年-2019年,公司的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到38%。

2019年8月,小熊电器跻身资本市场,一跃成为国内“创意小家电第一股”,上市当日以41.1元/股的高位开盘,最终报收49.32元/股,市值超50亿元,一时间风头无两。到2020年8月,短短一年时间,小熊电器的股价又翻了数倍,冲至159元/股。

新冠疫情的那三年,让“宅家经济”崛起,小熊电器更是迎来“业绩爆表”。2022年第三季度,小熊电器实现归母净利润0.92亿元,同比增长84.5%,在亮眼的业绩表现下,公司的股价也应声上涨了超30%,小熊电器跻身为当之无愧的龙头企业。

然而,都说物极必反,膨胀过头就会挨打,这个道理也同样在小熊电器身上体现。本应再攀高峰的小熊电器,却开始接连摔跤。

02
风向突变短板暴露,小熊电器走下坡路

一切其实早有预兆。

在小熊电器另辟蹊径抢滩成功后,传统家电巨头美的、苏泊尔、九阳、新宝电器等,以及大家电企业如海尔、TCL、老板电器等都纷纷布局小家电产品。

不但如此,传统家电巨头们还在加速下沉,美的通过“小熊同款”产品线,依托全国20万个线下网点和供应链优势,将同类产品价格拉低20%-30%;苏泊尔推出“年轻厨房”子品牌,在设计和营销打法上全面对标小熊电器。

新兴品牌也在分食蛋糕,随着北鼎电器、新宝电器等一批新网红小家电品牌相继走红,使得创意小家电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市场变得越发拥挤。

由于技术门槛相对较低,厨房小家电行业普遍面临产品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据前瞻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中国小家电行业全景图谱》显示,我国小家电行业主要以低端产品为主,导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

然而,本具有先发优势的小熊电器,这么多年来并没有构筑起产品护城河,更多的将重点押注在了营销上,这也让小熊电器饱受诟病。从2021年~2024年,小熊电器的销售费用分别为5.53亿元、7.30亿元、8.84亿元、8.76亿元,对应的研发费用分别为1.30亿元、1.37亿元、1.43亿元、1.95亿元,投入相差之悬殊,足以看出问题。

而为了跟上“网红”趋势,小熊电器不得不维持推新速度,年均推新100款,试图“以量补价”,截至目前,小熊电器共拥有超过90个产品品类、1000多款型号产品。成本与费用的节节攀升也挤压了小熊电器的利润空间,2024年,小熊电器的营业成本同比增长了2.67%,其中原材料成本增长了4%,人工成本增长了10.42%。

这种“广撒网式”的布局,也导致了资源分散,进一步稀释竞争力,非但没有让小熊电器产生“拳头产品”,反而让小熊的短板暴露的越来越明显,“样样通,样样松”这句话,似乎在小熊电器上得到了印证。

有消费者发帖表示,某款标价599元的养生壶,拆机后发现与三年前产品内部构造完全一致,仅外壳颜色从薄荷绿换成“莫兰迪灰”,这种“换汤不换药”的产品策略,让消费者逐渐失去信任。

与此同时,由于小熊电器的所有生产环节均是外包给代工厂,导致质量问题的投诉也在水涨船高。全国12315平台和黑猫投诉平台显示,有关小熊电器的投诉数量累计超过千余条,其中广泛涉及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问题。

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也不再仅仅满足于产品的外观和低价,而是更加注重产品的品质、功能和智能化程度,颜值小家电逐渐成为年轻人口中的“美丽废物”,吐槽声不断。

一尝试就翻车的酸奶机;煮一只蛋太费事、煮一锅蛋吃不完的煮蛋器、咆哮着向外“吐泡沫”的洗鞋机、榨汁功能一般的榨汁机......曾经有多火,如今就有多嫌弃。

风向转变之后,小熊电器的定位变得尴尬起来,但更大的危机仍在逼近。

03
内忧外患流量消退,小熊电器奋力自救

雪上加霜的是,小熊电器还面临着流量红利消退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电商渠道的增长逐渐放缓,小熊电器赖以发家的线上渠道优势不再明显,这对于线上渠道贡献率约90%的小熊电器来说,无疑是巨大打击。

这两年,也鲜少再听到小熊电器讲述和天猫大数据洞察相关的故事了。尽管线上产品喊得火爆,但小家电产品使用频率低的属性、消费者渐趋冷静的消费观,还是让小家电市场不断“降温”。

而为了维持曝光度,小熊电器不得不在抖音、拼多多等新渠道投入更多营销费用,陷入“越促销越亏损”的怪圈。

除了业绩疲软之外,小熊电器自身还面临着股东减持和高管离职等内部管理问题,给公司的稳定和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不确定性。

市场变脸,小熊电器急切需要找到新的业绩增长点,出海拓金成了小熊的下一个选择。在海外市场,小熊电器已有一定的布局,今年上半年,和国内市场销售下滑相比,国外市场倒是继续增长,但放到整体盘子中,国外市场的销售占比还十分小。

就在7月,小熊电器还发布公告称以现金1.54亿元收购广东罗曼智能61.78%的股权,后者此前主营包括高速吹风机、电动牙刷等个护小家电产品,且海外代工业务占比较高,有一定的海外渠道资源。

出海这招看似奏效,却也暗藏风险。收购的代工企业罗曼智能虽贡献了23.92%的净利润,但其代工业务毛利率仅31.46%,远低于自主品牌的35.92%。

再者,国际贸易环境的瞬息万变,美国关税政策的持续收紧,对于小熊来说并不友好。要知道,小熊电器海外收入中代工占比超60%,代工模式议价权弱,关税成本就可能直接吞噬利润。

当产品、渠道、出海三重压力叠加,小熊电器的战略天平已严重倾斜,而这场困局的本质也直指整个商业模式的系统性风险。

内忧外患之下,小熊的转变迫在眉睫。销售渠道方面,小熊电器不再依赖传统电商平台,转而探索多元化的销售模式,加大了对线下渠道的投入,包括开设全国首家线下体验店、拓展京东小店、天猫小店等下沉市场,实现更广泛的市场渗透的同时,增强用户体验和品牌粘性。

在产品线上,小熊电器开始发力中高端产品,重点布局智能家电、健康个护等赛道,同时实施SKU精简策略,大刀阔斧淘汰低效产品,聚焦核心产品,并将研发投入占比目标提升至5%

创意小家电的终局不是廉价替代品,也不是制造巨大泡沫,而是消费升级的解决方案。只有想通这点,以小熊电器为代表的小家电们,才能准确命中消费者日益挑剔的需求,才有可能真正逆风翻盘。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配图仅供参考,无指向性及商业用途

参考资料:

1.氢消费《小熊电器渡劫,成也产品败也产品》

2.趣解商业《18周岁的小熊电器,还“卷”得动吗?》

3.商道童言《利润暴跌35%!从爆款制造机到增长困境:小熊电器的自救之路在何方?》

来源:深氪新消费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