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身上痣不少,长了几十年都没事,这回它变大了,是不是老了体质变了?”这是不少中年患者坐进诊室后的第一句。但真相让人心惊:痣不是越老越安全,有些地方的痣,越老越危险。
“我身上痣不少,长了几十年都没事,这回它变大了,是不是老了体质变了?”这是不少中年患者坐进诊室后的第一句。但真相让人心惊:痣不是越老越安全,有些地方的痣,越老越危险。
在大众印象里,大部分痣是“与生俱来”的小黑点,甚至被视为“美人痣”、“福痣”。但从医学角度看,痣的本质,是皮肤中黑色素细胞的异常增生。
虽然绝大多数是良性,但它们也可能“变脸”成皮肤癌中最凶险的一种——恶性黑色素瘤。
这是一种进展极快、早期极难察觉的癌症。数据显示,中国近三年恶性黑色素瘤的发病率年均增长约10%,而它的致死率在皮肤癌中居高不下,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一成。
哪些部位的痣更容易“出问题”?哪些细节是你一直忽略的信号?这篇文章,我们来一一厘清。
脚底的痣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杀手”。它常年被鞋袜遮盖,摩擦频繁,容易被误认为是老茧或黑头。亚洲人群中,脚底的恶性黑色素瘤占比远高于欧美国家。
其次是手掌、指甲下的痣。这些部位皮肤薄、血供丰富,黑色素细胞一旦异常增殖,扩散更快。很多患者早期误以为是“撞青了”或“指甲出血”,等到颜色加深、边缘模糊时,往往已进入中晚期。
还有外生殖器、肛周、口腔黏膜这些特殊部位的痣。由于隐私性强,患者往往讳言不查,延误了发现时机。
这些区域的皮肤与普通部位不同,黏膜组织更容易发生细胞变异,一旦恶变,发展迅猛,治疗难度极高。
最后是持续暴晒的部位:如面部、肩背、手臂。紫外线是黑色素细胞的“兴奋剂”,长期暴晒可能诱发痣细胞突变。尤其是旅游爱好者或户外工作者,更需警觉新出现或变化迅速的痣。
很多人将痣的变化归结为“年纪大了”、“皮肤松弛了”,但恶变痣的特征非常有规律。医学上有一个经典的“ABCDE”原则,帮助判断痣是否有风险:
A(Asymmetry):不对称,痣的两边形状不一样。
B(Border):边缘模糊、不规则,有锯齿状。
C(Color):颜色不均,深浅不一或出现红、蓝、灰等异常颜色。
D(Diameter):直径超过6毫米,或短期内迅速增大。
E(Evolution):演变,有明显变化,如增大、变色、出血、溃烂等。
只要出现上述任意一种变化,就应尽快就医排查。尤其是突然出血、痒痛、结痂反复等症状,往往是黑色素瘤早期的“信号弹”。
从根本上说,黑色素瘤的形成,源于黑色素细胞基因突变后失控生长。而某些部位的痣更易癌变,与皮肤结构、摩擦环境、紫外线暴露密切相关。
脚底、手掌等部位的皮肤角质层厚,毛囊少,黑色素细胞更容易“陷入沉睡”,一旦觉醒,往往带有突变性质;而黏膜区域血运丰富、屏障功能弱,更容易受到病毒、炎症等刺激,诱发细胞异常。
长期摩擦、反复外伤也会导致痣局部慢性炎症,增加基因突变风险。很多患者回忆,痣发生变化前曾“被抓破”、“被挤压”过,这些不经意的操作,可能就是导火索。
不少人担心:“我全身十几颗痣,是不是癌症高发体质?”痣的数量多不等于风险高。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数量,而是变化。
近三年一项发表于《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的研究指出:在中国本土病例中,80%以上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原本只有1~2颗痣,但由于位置隐匿、忽视体检,发现已是进展期。
也就是说,“痣多”的人反而更警觉、体检频率高,风险反而被降低。
反而是那些“看起来没事”的孤立痣,如果悄悄变大、颜色变深,才更需要重点关注。
一位年近五十的女士,脚底有颗小黑点多年未变。某次长途旅行后,该黑点出现脱皮、破溃,她以为是“鞋磨破了”,涂了些药膏拖了半年。
直到夏天脚底持续出血、走路疼痛,才前往医院检查,结果被确诊为恶性黑色素瘤Ⅲ期。这位女士后来坦言:“我从来没听说脚底的痣也能是癌。”
而另一位年轻人,在洗澡时无意发现肛周一颗“突起的黑点”,因尴尬而迟迟未就诊。半年后该痣增大并伴有出血,确诊时已出现淋巴转移。这些案例并不是罕见,而是值得每一个人警醒的现实。
日常生活中,我们不可能对每一颗痣都做活检。但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定期观察、科学管理。
第一,建立“痣图谱”:建议每年拍一组清晰照片,记录全身痣的分布、大小、颜色。每半年对照一次,发现变化及时就诊。
第二,重点关注“高风险部位”:对于脚底、手掌、指甲、黏膜等区域的痣,应提高警惕,发生变化后优先处理。
第三,不自行处理痣:市面上“点痣笔”、“美容激光”等手段不能替代医学判断。曾有患者用美容方式点掉恶变前的痣,结果延误治疗。
第四,皮肤科定期筛查:建议每1~2年做一次皮肤镜检查,尤其是家族有黑色素瘤史的人群,应更积极主动。
痣,本是皮肤上的小记号,却可能藏着身体的警报。我们无法控制它何时出现,但可以通过观察、判断和行动,避开它可能带来的风险。
在这个“看脸”的时代,我们关注外貌,却常忽视皮肤健康。希望今天这篇文章能让你重新审视那些被你忽略的痣——它们不一定是危险,但如果你不在意,它们真的可能变得危险。
人生中最值得关注的,不是最显眼的东西,而是那些看似不起眼、实则藏着玄机的细节。皮肤上的痣,就是这样一个细节。
参考文献
王晓娜,赵文兰.近年来中国恶性黑色素瘤发病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皮肤科杂志,2023,56(4):321-326.
李俊,陈洁.基于皮肤镜技术的痣恶变早期识别研究进展[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22,36(9):982-986.
来源:不药而愈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