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卜杂谈」假参事、假将军、假国企:身份造假为何能大行其道?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4:08 1

摘要:一个73岁的老人,凭借假冒的国务院参事和抗美援朝老兵身份,竟能长期活跃于各种高端场合;一个号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机构,与地方政府签下百亿大单后却被发现是冒牌货。这些看似荒诞却真实发生的故事,正在不断挑战着社会信任的底线。

一个73岁的老人,凭借假冒的国务院参事和抗美援朝老兵身份,竟能长期活跃于各种高端场合;一个号称“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机构,与地方政府签下百亿大单后却被发现是冒牌货。这些看似荒诞却真实发生的故事,正在不断挑战着社会信任的底线。

余鹏翔,73岁,因涉嫌假冒国务院参事、抗美援朝老兵等身份,于2025年8月14日被广州白云警方抓获。他曾在深圳一场供应链生态峰会上以“国务院参事”身份致辞,还在数智中医发展大会上以“国务院前文化巡视员、国务院参事室公共政策研究室参事(正部在职)”等头衔亮相。

类似的身份造假事件远非个例。阮某平涉嫌假冒退役少将、中科院院士等特殊身份非法获利,并多次参加社会活动,现已被依法刑事拘留。假冒“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的机构与湖北随州签署158亿元项目。

而最新曝光的房文军案件则展示了假冒行为的“国际化”面向。一名自称拥有多个“联合国外交官”头衔、名叫房文军的男子频繁出现在商业活动中,后经查证,其声称的“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中心高级专员”等身份均为伪造。

假冒事件频发,造假手段层出不穷

近年来,假冒权威身份事件呈现高发态势。被冒充的机构和个人覆盖多个领域,从高校到中央政府,从军方到国际组织,无一幸免。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就曾被卷入一场假冒风波。一名为曹玉磊的男子被发现以“清大经管学院院长”“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等身份参加公开活动,而清华经管学院真正的院长是白重恩教授。

房文军案件则展示了造假者的“创新”能力。他不仅伪造了“联合国国际刑警组织中心(UNIPC)高级专员”、“联合国国际维和基金(UNIDPDF)主席”等头衔,还有配套的虚假机构网站支撑其谎言。

假冒央企的手段更为隐蔽。涉嫌假冒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经济发展中心”首先炮制了一个足够唬人的名头,然后下设一级控股平台,成立全资子公司。

这些子公司直接投资项目,或参股其他公司,介入地方政府招商引资。这种层层嵌套的架构,不做彻底的股权穿透和源头核查,很难识破。

造假者动机明显,利益驱动背后有深层原因

假冒权威身份的动机显而易见:获取经济利益和社会资源。余鹏翔和阮某平涉嫌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被刑事拘留,直接体现了这一点。

这些造假行为背后有着精心的策划。造假者不仅伪造身份,还构建完整的支撑系统。房文军案件中有配套的虚假机构网站支撑其谎言。阮某平以“健康总顾问”头衔为“民族品牌工程”站台,后者则为其颁发聘书、发布活动新闻,形成“权威认证”闭环。

数字时代的信息传播特点也为造假提供了便利。造假者通过矩阵式的自媒体账号同步发布海量雷同内容,这种重复性给算法和用户造成一种“既然到处都能看到,那很可能就是真的”的错觉。

即使心存疑虑的用户进行信息检索,搜索引擎也可能将精心炮制的虚假通稿优先抓取并推送给用户,让谎言在主动求证时“被证实”。

受骗方存在漏洞,审核机制形同虚设

为什么这些并不高明的骗术能够屡屡得逞?受骗方存在的漏洞和侥幸心理是关键因素。

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会长李世玉透露,他与余鹏翔交往已久,但因为余自称“身份不便”,一直未核实其“国务院参事”职务。这种对“特殊身份”的盲目尊重和不敢质疑的心理,恰恰为造假者提供了可乘之机。

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资中的 “政绩冲动” 也是造假者能够得逞的重要原因。涉事“假国企”与湖北随州签署的158亿元项目,从洽谈到签约仅用时28天,当地曾对外标榜这是重大项目落地的“随州速度”。

这种追求速度和规模的心态,压缩了必要的尽职调查、资质核验、可行性评估等程序,给了“假国企”可乘之机。

多重危害显现,社会信任受侵蚀

假冒权威身份事件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直接的经济损失显而易见。前述“假国企”旗下的投资平台直接对外投资公司达10家,其间接参股的企业达405家,分布在全国多个省份,潜在的经济风险不容小觑。

更严重的是对社会信任体系的侵蚀。“参事”、“院士”、“少将”这些头衔背后附着的社会信任与资源红利,当造假者屡屡得逞,公众对权威身份的信任将被严重透支。

当“假参事”能蒙骗他人,真正的参事在履职时可能遭遇质疑;当“假院士”登上讲台,严谨的学术氛围会被污染。这种 “劣币驱逐良币” 的效应,对社会诚信体系的伤害难以估量。

这类事件还损害政府公信力。当地方政府被“假国企”、“假央企”蒙骗,不仅耗费的土地资源、前期投入的财政资金难以收回,更会透支政府公信力。

打防结合多管齐下,重塑社会信任体系

应对假冒权威身份问题,需要打防结合,多管齐下。权威身份信息的公开化、可查询化是基础。国务院参事名单、中科院院士名录等均有官方渠道可查,应通过技术手段让这些信息更易获取,降低核验成本。

明确身份核验责任至关重要。对举办社会活动、开展商业合作的机构,建立“谁邀请、谁审核、谁负责”的机制,对因审核不严导致造假者得逞的,追究其连带责任。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必须从规模优先转向质量优先,从形式审查转向实质审查,从事后追责转向全程风控。不能只看表面的工商信息,必须建立“穿透式核查”流程,追溯股权源头、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评估,让“假背景”无所遁形。

对已发生的虚假招商项目,也应启动责任追溯机制,严查是否存在失职渎职行为,是否存在利益输送问题。唯有让决策者和执行者都感受到问责的压力,才能从根本上杜绝政绩冲动与“骗子”的“双向奔赴”。

媒体监督也能起到高效的“谣言阻断器”作用,可以引导正确的舆论走向和价值取向。

随州市高新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表示,他们已关注到与“假国企”签约事件,正在核实情况。

同时,广东省社会组织管理局也表示,监管部门正在调查广东省传统文化促进会,“如有问题,将依法处理”。法律和监管的网格正在逐渐收紧。

身份是社会交往的基础,诚信是社会运行的基石。唯有将整治的网撒得更宽、扎得更密,让每一个虚假头衔都无处遁形,才能让“真才实学”得到尊重,让“诚实守信”成为社会共识。

文:学职健(北京)咨询服务有限公司

图:来源于网络

来源:正眼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