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杨广的名声,后世几乎没有一个好字。他办的大事却实打实立在地里。大运河从北到南,把粮食、赋税、水师全串在一起;三征高丽,皇帝的心气高,百姓断了炊。这个人到底算是英雄,还是败家子?咱光看后人怎么说,准保一头雾水!
杨广的名声,后世几乎没有一个好字。他办的大事却实打实立在地里。大运河从北到南,把粮食、赋税、水师全串在一起;三征高丽,皇帝的心气高,百姓断了炊。这个人到底算是英雄,还是败家子?咱光看后人怎么说,准保一头雾水!
而且不管谁,当上皇帝以后,总是比常人胆子大几号。杨广手上的权力有多重,背上的担子就有多沉。他开河、派兵、建都,热热闹闹,一腔热血,不知疲倦地折腾着整个帝国。民间呢?却一点也不跟风。百姓受不了,闹情绪,小道消息满天飞。几年下来,造反队伍都快比官军还正经了。
当时正是李渊父子的机会。作为皇亲国戚,一往无前杀入中原。李渊其实起步不算高。杨家火还没熄,李家就来紧着了。天下一贯是你死我活,没人肯轻轻松松让位。李家接手时,绝不是白手起家,隋朝留下的那些仓库、工事、官吏,哪一份不是现成的?说唐朝的辉煌单靠李世民,这话根本站不住脚。你说不是?
可李世民的做法,有点让人啼笑皆非。唐初史书大笔一挥,把杨广写得昏庸,愚蠢,残暴无能,可袁行霈、陈寅恪这些现代学者不也说过?大运河对中国格局的改变,是任何单一皇朝都未能比拟的。可惜,秋后算账,全推到前朝头上,功全吹给新王,这路数熟得很。
李世民继位,方式挺不地道。兄弟手足相残,父亲被逼退,玄武门血腥一地。表面看是兄弟之争,深想想,何尝不是时代的转折?但杀兄逼父,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法?或许,有的,可遗憾没人能尝试。李世民的狠劲,是他能成事的本钱,也是大唐的隐患。可人性这玩意儿,说不准,光一个对错也搔不到痒。
有趣的是,李世民对历史格外用心,修史、立典、褒奖功臣,就是不让前朝人有喘气的机会。连父辈恩怨都要写成治国之道,难怪后人评价会两极分化。“贞观之治”真就一枝独秀?其实,他们多半没细看卷宗册页。
晚唐风气转得快。高宗李治,李世民的儿子,他选妃子的故事更刺眼。他偏拿下自己父亲的女人武则天,冷门才人被拔擢上来。武则天那会儿算是天真烂漫,后来转了性子,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李治病弱靠她撑场子,不声不响间换了大王旗。女皇的故事吸引无数笔墨,却没人细说她内心冷暖。她锋利有野心,一个转身抢来天下。
有时想,武则天在男权皇宫里杀出血路,靠的到底是手段,还是天时地利?她让李唐子孙翻了个儿,却给后代留了烂摊子。史书把她写得千奇百怪,有的褒,有的贬,其实,她是个不被定义的人。权谋、爱情、家庭,全混杂在一起。
武则天让位后,唐明皇李隆基又给家族史添了段传奇。他竟然喜欢上自己的儿媳杨玉环,这事儿哪家都搁不住。手段比前几代只激进、不退步。硬生生把杨玉环从儿子手里夺走,变成了贵妃。宫廷戏码变成家长里短,如今说出来都还脸红。
可有人觉得,这也许是李唐气数已尽的征兆。盛唐之后再无盛唐。贵妃入宫,歌舞升平,李隆基迷惘沉沦。朝政一塌糊涂,老大权力松懈,安禄山、史思明掀桌子,安史之乱让国运耷拉下来。杨玉环香消玉殒,大唐元气再没缓过来。
事实上,假如李隆基能坚守本分,或许历史会换条路走。谁说得清?要真把君主私德归结成国运兴衰,未免太粗暴。可细想又觉得,家庭伦常一乱,朝堂规矩就难整。皇帝尚且失常,何况低层百姓?权力顶端的人行为,总能带来连锁反应。
杨广、李世民、武则天、李隆基,没有绝对的功过可说。他们有野心,也会犯错;做事狠,也留人情。有人说杨广是千古昏君,他儿子杨侑即位时间短得出奇,全被李家人收拾停当,早前的辉煌瞬间翻篇。可有些成绩,到头来谁也说不清到底归谁名下。
每朝更替的背后,是新的合法性叙述。唐朝抹黑隋朝,宣称自己胜于前任。武则天篡位后又为自己翻章加注。李隆基为盛世招魂,还是最终搅黄了自己一锅汤。家族、国家、个人荣辱,搅和到一起。本来一条明路,拐几道弯,分不清孰对孰错。
今天去翻杨广大运河沿线,南粮北运的遗迹还活着,工程远超同时代。可谁记得工程背后的尸骨堆积?百姓流血汗,王朝再兴盛一茬又一茬。现在的老百姓要是哪天因为治水工程被征调服役,你说心里不气愤吧,也不是;但大运河你让每条线停了,经济链子也断。
历史不是线性的,人物性格也不是黑白。世人嘴里的明君、昏君,更多是后来人的自说自话。君王成败借用的理由,通常是旧账不算数,新账全贴自己脸上。可是,成王败寇,结局谁都服吗?说到底都不过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真真假假,没人能一直说服所有人。
大唐气数尽时,宫廷内宅里的儿媳变妃子、宠臣如云,外头贼军并起。权力高峰与伦理崩塌紧挨着,能分开讲?细细琢磨,李唐盛世里有清明、也有暗面,隋唐之际的曲折算是中国王朝更替的典范。表面上是家族的兴衰,背后终究还是权力本性。
谁主沉浮,哪一条大道能通向永久明亮?倒也没谁保证,最多换种说法罢了。**而每一个人站在历史碎片前,都可以挑一片喜欢的颜色,但拼起完整画面,是永远不会轻松的事。**
来源:瑶哥谈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