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真正让这片土地有 “行政身份”,要等到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这一年,朝廷设宝安县,其管辖涵盖现在的深圳、香港、东莞等地区,深圳地区就此开启纳入中原王朝行政体系后的县级建制历史。
许多人以为深圳是“没有历史的城市”,但珠江口的潮汐记得,这片土地的故事,早在千年前就已开篇。
6000年前,百越先民就已来到这里,咸头岭遗址的陶器、石器,就是这片土地最早的“生活日记” 。
咸头岭遗址发掘区现场
真正让这片土地有 “行政身份”,要等到东晋咸和六年(331年),这一年,朝廷设宝安县,其管辖涵盖现在的深圳、香港、东莞等地区,深圳地区就此开启纳入中原王朝行政体系后的县级建制历史。
《晋书·地理志》(下)有关设立东官郡的记载(原书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
此后其名称随朝代更迭而变,唐朝时宝安县并入东莞县。明朝万历元年(1573年)朝廷复设新安县。民国1914年,因避免重名,“新安县”又改回“宝安”,并沿用至1979年。
宝安区区委区政府旧址,如今是宝安区老干部活动中心。图/深圳商报
近代的转折,让这片土地有了独特的“双面性”。
1842年至1898年,随着《南京条约》《北京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的签订,港岛、九龙、新界相继脱离新安县,深圳与香港形成“一河之隔”的不同发展格局,这也为后来深圳借助香港资源发展埋下伏笔。
1911年广九铁路通车,深圳墟因铁路枢纽地位商贸渐兴。1953年,宝安县治迁至深圳镇,使其成为区域中心。那时的人们不会想到,26年后它会开启改革开放传奇,成为中国“第一块试验田”。
在成为“深圳经济特区”之前,这片以“宝安”为名的土地,更像一块被时光慢待的“海边拼图”——没有璀璨的都市灯火,只有渔船划过珠江口的涟漪,和盐场里晾晒的海盐。
尽管1953年县治迁到了深圳墟,但直到1970年代末,这里依然是典型的边陲小镇。全镇只有一条主要街道,最高建筑是5层的宝安招待所。
1978年,深圳盐田渔港
但此时的深圳,已站在时代的“十字路口”,毗邻香港的地理位置,让它成为观察世界的“窗口”,铁路带来的人流、物流,让它有了承接产业的基础,而全国范围内改革开放的呼声,正为这片土地酝酿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
1979年1月23日,中共广东省委发布《关于设立深圳市和珠海市的决定》,决定撤销宝安县,设立深圳市。同年3月5日,国务院批转广东省委的报告,正式批复同意将宝安县改设为深圳市。11月26日,深圳市升格为地区一级省辖市。自此,“深圳”这个名字正式取代“宝安”,开启了它的全新篇章。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批准设深圳经济特区。
那时的深圳,深南大道的前身还是泥泞的土路,打电话要排队,GDP只有2.7亿元。
1980年代初的深南大道。图/何煌友
但特区的“特殊政策”,像一道光砸进了这片土地——允许外资办厂、允许员工拿奖金,这些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当时都是“破天荒”的尝试。
1981年,深圳国际商业大厦搞“工程招投标”,打破了“政府指定施工队”的老规矩,这是中国内地第一次,同年,深圳市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小区有了专门的“管家”,这也是中国第一家 。
国际商业大厦(摄于2005年)。图/深圳市档案馆
1982年,“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刷在了蛇口工业区的墙上,有人说“太拜金”,但深圳不管这些——它在1983年推进工资改革,打破“大锅饭”,实行“干得多拿得多”,工人的积极性一下就起来了;1984年,深圳取消粮票,让老百姓凭钱买东西。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标语牌。图/深圳市档案馆
1984年,国贸大厦以“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封顶,“深圳速度”成了全国的热词。
深圳国贸大厦发展对比,左图为上世纪80年代资料图片
1987年,任正非与他人集资2.1万元在深圳注册华为,租了间小办公室卖交换机。
1998年,马化腾和同学在深圳注册腾讯,最初做的是寻呼机增值服务。那时没人能想到,这两家小公司,后来会成为影响全球的科技巨头。
到2000年,深圳GDP达到1665.24亿元,从“边陲小镇”变成了“工业城市”,电子、纺织、玩具产业遍地开花,越来越多的人背着行李来深圳“闯一闯”。2004年底,“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口号首次出现,后来逐渐成为深圳的标志性表述之一。
图/深圳晚报
如果说1980-2000年是深圳“野蛮生长”的年代,那2000-2020年就是它“精雕细琢”的升级期——从“世界工厂”到“全球科创中心”,深圳用“创新”换掉了“贴牌生产”的标签。
2004年,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没有农村的城市。
2010年,深圳推出“孔雀计划”,花重金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此前,清华、北大的研究生院已分别于2001年和2003年,先后落户深圳大学城办学。此后,产学研结合日益紧密,实验室里的“论文”开始加速变成车间里的“产品” 。
华为在这20年里“破茧成蝶”,2009年推出首款智能手机,2013年成为全球最大通信设备商,2019年5G专利数量全球第一。腾讯也从“寻呼机服务商”变成了“互联网巨头”,2005年推出QQ空间,2011年1月微信上线,如今全球用户超10亿 。
除了这两家“巨头”,深圳还冒出了一大批“隐形冠军”——大疆2006年成立,现在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70%以上的市场;比亚迪2003年转型做汽车,2023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全球第一 。
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背后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2020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R&D经费)为1510.81亿元。截至2020年,深圳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865万家,是全国密度最高的城市。深交所也在这期间发力,创业板2009年开板,为无数科技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如今深圳的上市公司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
图/深圳科技创新
城市面貌也跟着“升级”。
2011年深圳大运会举办,地铁3号线开通、地铁1号线深大至机场东段延长开通,市民中心、深圳湾体育中心成了新地标。
2021年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扩容,香港的设计师、金融人才开始在前海创业。
2020年,深圳地铁运营里程突破400公里,公园数量超过1000个,“公园里的城市”不再是口号。
2020年之后,深圳又站在了新的“赛道”上,面对全球科技竞争,它要做“卡脖子”技术的“破局者”。面对城市发展,它要做“宜居宜业”的“示范者”。
这几年,深圳在“硬科技”上持续发力。
2022年,深圳发布“20+8”产业集群规划,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
2023年深圳R&D经费投入达2236.61亿元,投入强度6.46%,连续9年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企业R&D经费投入2085.78亿元,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93.3%,真正实现了“企业为创新主体”。
2025年3月,深圳印发《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向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迈进,目标到2027年,在机器人关键核心零部件等多领域取得突破,关联产业规模达1000亿元以上。如今,深圳5G基站密度全国第一,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700亿元 ,基因测序能力全球领先。
经济数据同样“亮眼”。
2024年,深圳GDP达3.68万亿元 ,人均GDP20.5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1万亿元,全口径工业增加值1.24万亿元;进出口总额4.5万亿元,出口连续32年全国第一,民营企业进出口占比70.1%,“深圳制造”全球话语权与日俱增。
2025年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8322.2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1%,持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
更值得称赞的是,深圳并未“重经济、轻民生”。
2024年,深圳拥有17所普通高校,2987所各类学校;医疗卫生机构5887家;常住人口1798.95万人,平均年龄32.5岁,15-59岁人口占比79.53%,是全国最年轻的城市之一。
2025年,深圳更是在民生领域持续发力,新改扩中小学校50所以上,新增公办中小学学位10万个;新增2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提供午休躺睡服务;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新增国家(达到国家水平)临床重点专科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10个等。周末的深圳湾公园,有人跑步、有人野餐,无人机表演划过夜空,这座城市的“硬核”与“柔软”,完美交融。
站在2025年,展望未来,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周年之际,这座城市正以坚实有力的步伐迈向更高峰,续写更多传奇。
45年,深圳从“海边渔村”蜕变为“全球科创城”。有人说它是“政策红利的幸运儿”,但这份“幸运”,藏着无数人“敢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也藏着外来者“把他乡当故乡”的坚守。
而这股“敢”劲,早刻在它的基因里,从百越先民闯滩涂,到宝安古县守疆土,再到特区时代破常规。
8月26日,深圳市民广场、人才公园的无人机表演会点亮夜空,拼出深圳经济特区45周年的印记与“来了就是深圳人”的温暖。
有人问深圳还能创造奇迹吗?答案在蛇口的开山炮里,在实验室的灯光里,在每个深圳人的眼里——敢闯敢试、永远向前,这就是深圳的进化密码,也是它下一个45年的答案。
今天是深圳经济特区45岁的生日,让我们一起祝深圳生日快乐!!
快来评论区写下你对深圳的祝福,也可以说说你爱深圳的理由哟。
深圳潮生活
素材来源:摄图网、深圳市档案馆、深圳商报、
中国文化报、罗湖区委统战部、
深圳史志网、《中国人大》杂志、
深圳市统计局、中国广播网、
深圳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
深圳特区报、南方日报 、深圳市科技创新局、
深圳市教育局、南方日报网络版等官方网站
来源:深圳潮生活v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