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问《慧山寺示僧诗》行楷书卷赏析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6 11:40 2

摘要: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王问《慧山寺示僧诗》卷,是明代书法中兼具诗境与笔力的佳作。这卷纸本行楷书纵31.4厘米、横764.5厘米,字如拳大的墨迹里,藏着文人与禅林的相契之趣。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王问《慧山寺示僧诗》卷,是明代书法中兼具诗境与笔力的佳作。这卷纸本行楷书纵31.4厘米、横764.5厘米,字如拳大的墨迹里,藏着文人与禅林的相契之趣。

王问是明代中期文人,诗书画皆能。此卷是他自撰诗并书写赠予慧山寺僧的作品,两首诗《慧山寺示僧》与《过谈氏隐居》,字字浸着山林清气。"绣岭白云深,连峰檞树阴"起笔便勾勒出慧山寺的幽境——白云漫过绣色山岭,檞树浓荫遮了连峰,溪深路隐、昼静门闭的画面,读来似能闻山风穿林。后一首写访隐,"香黍分僧供,明灯见佛心",把僧俗间的简淡交往写得恳切,没有禅理堆砌,却满是对山林生活的共情。

最动人的是笔墨与诗境的相和。卷上字取行楷之态,行笔间楷书的端稳与行书的灵动相济。看"白云深"三字,"白"字起笔方劲如切玉,"云"字捺画却带飞白,似云气轻散;"香黍分僧供"的"供"字收笔略顿,像递出僧供时的轻缓。王问下笔不刻意求工,笔画间有自然的枯润变化,比如"道书存"的"存"字,末笔枯墨若断还连,倒合了"理残篋"时的疏淡心境。

前人说此作"有东坡遗风",确非虚言。苏轼书法的"石压蛤蟆"之趣,在王问笔下化为更收敛的筋骨——字形不求方正,却在欹侧中藏稳当,像"昼静每关门"的"关"字,左收右放,倒似山门半掩的模样。但王问又有自己的清劲,笔画少肥腻,多瘦硬,如"苍耳径"的"径"字,竖画直挺如竹,透着江南文人的疏朗气。

卷尾"仲山王问书于来凤堂"的款署,配"王氏子裕"朱文印,把书写时的情境轻轻点出。想来在来凤堂挥毫时,他或许刚从慧山寺归来,诗里的白云、香黍还在心头,笔便跟着意走,写成这卷诗、书、禅趣交融的作品。

如今展卷细看,不只是读两首山僧诗,更是看一位明代文人如何用笔墨对话山林——字里的遒劲是他的骨,诗里的静气是他的情,合在一起,便是那"无人世喧"的山林真味。

壮士留步!编辑不易,恳请点赞、评论、转发,不胜感激!(图片来自网络,只为传播艺术)

来源:牧之堂弘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