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手机时看到一条留言:学英语十年,读不懂莎士比亚;学中文三年,李白已经能背半本。
刷手机时看到一条留言:学英语十年,读不懂莎士比亚;学中文三年,李白已经能背半本。
心里咯噔一下,原来差距在这儿。
中文的“省”是真省。
一个“囧”字,脸垮到地心,不用再配图。
老外得说“I’m so embarrassed right now”,嘴都累了,情绪还没到位。
汉字像压缩包,点开全是画面。
更离谱的是,打开《道德经》原文,两千多年前的句子,今天的小学生能念个大概。
换成英文,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才六百年,已经需要翻译软件二次解码。
中文像一条没断过的河流,下游的人舀一瓢,上游的影子还在。
有人担心新词跟不上时代。
其实完全多余——“手机”只是把“手”和“机”拼在一起,立刻懂了;“直播”更直接,直接“直”着“播”。
旧字重新排列,像乐高积木,永远有新鲜造型,却不用额外买零件。
老外学中文,最怕四声。
其实真正难的是背后的“文化暗码”。
一句“吃了吗”,表面打招呼,内里藏着农耕民族对温饱的千年焦虑。
学不会的,不是发音,是那一层味道。
现在地铁里的广告牌,一半中文一半英文,中文永远更短。
同样的海报,中文占半行,英文得换行。
省下来的空间,不是版面,是阅读者的耐心。
学语言到底图啥?
有人为了升职,有人为了追剧。
学中文倒像开盲盒,每拆一层,都能碰到老祖宗留下的彩蛋。
别的语言是工具,中文更像时间胶囊,一拧开,过去的空气还在。
来源:海岛之上自在漫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