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事——走南闯北的人,腰里别着点什么,眉宇间藏着点故事,总让人想打听两句:“你这是干嘛的啊?”其实,老百姓日常出门,总担心路上遇匪遇盗。但也有些人,靠这份江湖胆气吃饭,用一身功夫护着别人平安,把风险变成了买卖。没错,说的就是——镖局。
清代镖局与武术:江湖上的“买卖”与“规矩”
你有没有遇到过那种事——走南闯北的人,腰里别着点什么,眉宇间藏着点故事,总让人想打听两句:“你这是干嘛的啊?”其实,老百姓日常出门,总担心路上遇匪遇盗。但也有些人,靠这份江湖胆气吃饭,用一身功夫护着别人平安,把风险变成了买卖。没错,说的就是——镖局。
关于镖局咋起家的、又是谁第一个扛着抬头,“开了这买卖”?谁也说不全。书上也好,专家也罢,各说各的理,反倒没人愿意下定论。但有一点,几乎都认可:镖局这事儿,到了清朝,真算是到顶了,风风火火,无处不在。
说起镖局离不开武术。你别以为那时候会点拳脚就敢揽这生意——镖师们一身本事,靠的可不是花架子。早先武功都是自个儿窝里头练,有的是家传,有的是门派收徒,什么梅花拳、心意拳、八卦掌,全都吃馆子不开门,外人想学还得磕头拜师认个“祖宗”。明清时候,天下乱事不少,但商业就跟着热闹起来。大伙做买卖,南来北往,胭脂米面、布匹古玩,长长的驼队马队,也不怕风雪泥石流,偏怕半道杀出条“山猫子”尾随劫财。
就是这世道,把一帮练家子“推”了出来。或许本来也没想靠刀口过日子,可既然科举难混,仕途无门,手里又有两下子,怎么活?干脆聚起行家,开个镖局,挂块牌匾,有人拿钱,有人保命,彼此踏实。
有人说,镖局其实就像现在的保险公司,讲究个信誉,不光拼劲头,还得有点足够的江湖关系。三硬,行里都知道——跟官府打得好,和绿林过得去,当镖头更得十八般武艺,嘴上身上都得有两把刷子。揽货、收钱、下路,每一步都像走钢丝。不光是县太爷看着你,连黑道的爷们都要卖你几分面子。
镖局开张,讲究个“亮镖”。这是头一炮,得声大、场面壮。想想那气氛:地方大佬、老商家,甚至黑白道上的有头脸人物全来了,吃喝摆一桌。完事,镖头当场比试,擂台子上练家子亮家底。有人不服,也许真有人上来踢场子。亮不出名堂,这门生意基本黄了。熬下来,才算在地面上立住了脚。这也不是谁都经得住的考验——你说这比现在的面试刺激多了?
像宋迈伦这样的传奇人物,想起来就觉得不可思议。九岁就在家抡石头、舞大刀,还爱跟各门各派学点新招。三十岁不到,又不甘心家里那一套。走南闯北,遍访名师,把自己折腾成了“杂家大成”。后来拜了峨眉山的乔鹤龄为师,学得一身三皇炮捶。乔师一过世,他干脆闭门三年,自己琢磨着把几家武艺融成一炉,创出新招。你要问镖局对武术传播有什么贡献,这人就是个最好例子。他把绝活带进京城,可不是自家藏着掖着。谁来投奔会友镖局,别管你是哪路英雄,都得和老镖师过一手,重头再学一遍,人家讲究个规矩——不拜新师,不进新门。
想想那时候的大院子,白天夜里都有杂乱的脚步声。弟兄们有的在耍枪弄棒,有的拉着倒马步,就是下雨也不歇着。空气里带点汗味,也有点草药味儿。掌门带着几个新晋徒弟,夸你两句,转手又是一板子,说到底还是一招一式口传心授。镖师们平时是兄弟,上一趟路可又是生死搭档,一路吃住在一块,家里人走时搭着肩膀说句多小心,回来家宴也不声张,怕惹是非。镖局其实更像是一个流动的江湖“家族”,誓死同门,但江湖规矩有,旧账还得认。
镖师们吃的是苦不是福。这碗饭,疼的不是胳膊腿,有时是命。一趟销路,从山西到河南、再到北京、天津,路上那些刀光剑影,那些和各地地头蛇打交道的小心思,镖师们嘴里未必肯说,心里都明白。春天镖局院子杂草疯长,夏天铁门晒得烫手;冬天热气横飞,弟兄们裤腿卷得老高。只是学成绝技,路上遇着捣乱的,为了脸面和主顾,没个退缩。
江湖,也没那么风平浪静。比如说,有一年戴二闾护银路过沧州,按规矩都得收敛点,偏巧带的伙计不懂当地方言,一通高调把镖号喊得满大街都听见。沧州这地方武林出名,人都说“镖不喊沧州”,大意不得。好家伙,这一来,立刻招来一堆地头的拳师,非要比上一番。戴二闾仗着自个儿功夫,到底还是让人咽了这口气,也把自家的形意拳、广盛镖局名号抡出来了。后来,萍水相逢还能收个徒弟,倒也奇妙。
再说到万顺镖局的“单刀李李存义”,出身穷苦,小学没读完,在市面上跑腿为生,闲下来就学两手拳脚。中年后投了好几个名家法门,哪怕是八卦、形意都沾点。跟着时间转,辗转又开起了镖局,心气不在仕途,反倒玩得开。江湖人嘛,朋友越多越好,门派间隔逐渐模糊,各家互通,这一来,武术的传承混成一锅粥,也就真正活跃了。各地镖局,总有几个传奇人物,开馆授徒,打擂招亲,无论河北还是山西,拳法棍棒,倒是越来越不分家。
还有那个梅花拳的曹振谱,也是在镖局里把手艺磨出来的。镖局的“家族制”,其实不比正儿八经的门派差半点,反倒让不少隐藏在乡下角落的武功,真有机会被传开了。有些东西,讲究的反倒是“乱”中有序。
有一说一,武术到了清末,就走到了路口:冷兵器退出军营,渐渐淡出正史,偏偏在民间又点着了火。只不过,这火热多半是市井里的故事,往往夹杂着血与泪,成了一种说不尽的江湖气。
其实现在想来,镖局啊,一半是卖命的买卖,一半是守规矩的江湖。人和人之间,偶有误解、有情谊、有生死。镖师们的命运起落,大多和旧时代的世界同步——风光一阵,终究归于沉寂。有的镖师老了,靠教拳糊口;有的年轻人,等不上生意转行耕田。镖局消失了,江湖也淡了,可那些拳法、规矩,偶尔还留下一星半点——你看现在有人还会在老宅院子里比划两下,说起祖上是“走过镖的”,总觉得有点底气。
我们常说,世道换了好几茬,人的江湖心气还在。或许,有些故事没来得及说完,也许有些传承早已变了样。可那种刀口舔血、骨子里的义气,那些比起冷冰的史料更有人气的小事,始终让人回味。
你要问,镖局究竟带走了哪些江湖规矩,又留下了什么?也许,十个人十个答案。可只要咱们还会在夜里琢磨一句老镖师告诫,或是有人说起“亮镖”时眼神亮起来,那道江湖的影子,就一直还在。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