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底的太原被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的热潮彻底点燃。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入口处蜿蜒的队伍里,孩子们攥着集章册兴奋地踮脚,大人们举着手机记录琉璃砖雕的流光——这场面让人想起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的当代变迁:文化认同正以打卡、社交传播等新形式重构。7万多平方米的展区内,
8月底的太原被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的热潮彻底点燃。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入口处蜿蜒的队伍里,孩子们攥着集章册兴奋地踮脚,大人们举着手机记录琉璃砖雕的流光——这场面让人想起费孝通笔下“乡土中国”的当代变迁:文化认同正以打卡、社交传播等新形式重构。7万多平方米的展区内,来自30多个国家的参展商与山西非遗传承人同台,商代铜鼎的肃穆与VR方舱的科幻感形成奇妙互文。
一、盛况:流动的市集与凝固的乡愁
N7馆的工美·非遗互动区里,长治堆锦传承人正将《西游记》人物绣入丝帛。他身后,瑞士钟表匠用珐琅工艺复刻的鹳雀楼模型在玻璃柜中流转时光。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恰如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所言:“文化是永恒的现在。”
展会最动人的风景,莫过于集章台前攒动的人头。大学生小杨的笔记本里,平遥推光漆器的纹样与德国玻璃工坊的logo比邻而居。“每盖一个章,就像在文化地图上插一面旗。”
二、架构:文化产业的立体化呈现
空间叙事的多维突破。N7馆的工美·非遗互动馆最具典型性。中阳剪纸传承人将《黑神话:悟空》的角色融入传统纹样,长治展区用八义窑红绿彩复刻观音堂悬塑,这种“非遗+IP”的当代转化模式,印证了布尔迪厄“文化资本”理论在当代的实践价值。而文化贸易馆里,德国玻璃器皿与祁县玻璃器皿的并置,则暗合霍米·巴巴“第三空间”的文化杂糅理论。在乡土的三晋大地,国际化的因素正以一种微妙的姿态潜移默化着。
科技赋能的辩证思考。考古方舱的沉浸式体验固然惊艳,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数字技术对文化记忆的保存。云上VR展馆收录的琉璃瑞兽数字化档案,实则是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艺术原真性命题的山西答卷。
透过MR眼镜,游客能看见侯马晋国遗址的夯土层在指尖剥落,耳边仿佛响起了三千年前工匠的锤击声。在N3馆的AI书法体验台前,机械臂临摹的《兰亭序》笔力遒劲,让人想到王羲之醉酒时的恣意风流。当机器狗在古建模型旁表演后空翻,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科技炫技,更是文化遗产活化路径的拓展。第七届山西文博会,真正让观众“看得见过去历史,听得到当代回响”。
三、深意:从文化展示到生态构建
产业链的闭环实验。“文创山西”展区呈现的完整生态令人振奋:设计师沙龙产出创意,非遗工坊实现转化,邮政文创完成传播。太原市晋剧艺术研究院的“青年人才培养工程”案例,更揭示出文化传承需要教育、产业、传播的多维支撑。这种闭环模式,或可破解非遗“后继无人”的世纪难题。
国际视野下的本土表达。当我国流失大英博物馆的龙纹琉璃砖复制品引发观众驻足时,文化主权意识在展品排列中悄然彰显。外贸优品区日用陶瓷的批量出口,与长治药茶体验区的慢品文化形成互补,这种“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平衡,正是全球化时代地方文化发展的智慧样本。
四、隐忧:热潮背后的冷思考
集章打卡的喧嚣之下,放大了人们感觉中的“人潮汹涌”,部分展品仍停留在“物”的展示层面。如,多个展区的红木家具缺乏工艺解说,某地分会场的电影展映未配套主创交流,个别展区沦为集贸市场。这种个别展区存在的“重形式轻内涵”的倾向,可能削弱文化传播的深度。
另外,19.9元的早鸟票(全价为39.9元,有时候能抽到减免券,可以7.9元到13.9元不等买到票)虽降低了参与门槛,但文创产品定价普遍偏高(比如有些冰箱贴售价达298元,漆盒的普通款售价达到800元,等等),恐将普通观众拒之门外,文创产品可能成为“展示品”,而非“卖品”。
但这些微小的瑕疵,丝毫遮掩不了第七届山西文博会长足的进步。就像大家在直播平台评价的那样:感觉太原人都来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了,感觉全太原的孩子(也有大人)都来这里集章了;当然,不止是太原人,还有山西其他十个地市的人,还有来自全国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人。
八月的太原,午时的阳光已不那么炙热,空气里飘着油墨与釉彩混合的独特气息。山西潇河国际会展中心的广场上,穿汉服的少女与戴VR眼镜的少年擦肩而过,形成奇妙的时代蒙太奇。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