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两天我在海口白沙门沙滩夜市买水,看到个摊子写着“手打鲜榨柠檬茶”,标价15块。我愣了一下,旁边雪王柠檬水才卖4块。正琢磨呢,听见前面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儿喊:“半碗麻辣烫86?这哪是吃东西,简直是交智商税!”她朋友说:“别闹了,这年头连地摊都整刺客那一套。”
前两天我在海口白沙门沙滩夜市买水,看到个摊子写着“手打鲜榨柠檬茶”,标价15块。我愣了一下,旁边雪王柠檬水才卖4块。正琢磨呢,听见前面个学生模样的女孩儿喊:“半碗麻辣烫86?这哪是吃东西,简直是交智商税!”她朋友说:“别闹了,这年头连地摊都整刺客那一套。”
以前地摊是啥样?我初中那会儿放学总买1块5的烤肠,煎饼果子也就5块。现在再看这些摊子,章鱼小丸子25元,冰粉15元,最离谱的是个卖“爱马仕烤红薯”的,撒点芝士就要25,旁边大爷直摇头:“红薯壳子都比肉贵了。”
摊主其实也不容易。我问了个卖煎饼的大哥,他说现在摆摊得交各种费,光白沙门夜市入场费就要2万8,还不算每月抽成20%。以前推车就能卖,现在得办证、买合规餐车,光这车就花了一万多。赶上刮风下雨,摊子摆不成,钱还是得照交。大哥叹气:“我们就是打工的,这些钱不往菜里加,咋填窟窿?”
更让人闹心的是现在摆摊的年轻人。有家“网红豆芽炒牛肉”,一盘30块,走近一看豆芽比牛肉多。老板还举着手机直播:“宝宝们看这料足不?”我寻思,这哪是卖吃的,分明在演戏。以前老摊主就想着多卖点供娃上学,现在都想着“暴富”,今天蹭这个网红,明天跟那个热点,食材全从批发市场买,技术也不咋地,就敢标高价。
有意思的是,郑州有个五星级酒店倒是在摆摊。他们卖2元素包子、15元炒花甲,价格跟早市差不多。我算过,他们一晚客房费能收十几万,偏要在路边跟小吃摊抢生意。酒店经理说:“接地气才能留住人。”这话听着虚,但确实有人专门跑过去买他们的包子,说“这才是地摊该有的味道”。
现在逛夜市得拿计算器,连烤肠都分“原切”“精选”好几档,最便宜的也要6块。以前朋友聚会就冲路边摊去,现在都躲远了:“算账比吃饭还费劲。”更别说那些“冻肉麻辣烫”,用的全是速冻食材,愣是卖到百来块。我问个常去夜市的老伯,他说:“地摊本来是给普通人留的活路,现在搞得跟商场似的,还叫啥市井气息?”
前两天新闻说国家要管地摊价格,规定“网红小吃溢价不能超过30%”。但你看那些摊主,收摊就开直播骂政策:“不让挣钱还让活不?”感觉两边都难。要我说,与其搞那么多花架子,不如让价格回归成本。比如郑州那个酒店,他们能赚钱还卖便宜货,为啥?因为他们有后厨能控制成本。要是普通摊主也能有便宜食材渠道,价格自然就下来了。
现在年轻人总说“摆摊暴富”,可暴富的有几个?我看的都是被各种费用压得喘不过气,只能往菜里加价。要是能少收点管理费,别老查这查那,摊主也能把心思用在做菜上。就像老一辈说的:“你实在,回头客就多。”但现在谁还敢实在?
前两天我路过以前常去的煎饼摊,现在挂了个“黑金脆皮煎饼”招牌,标价18元。摊主是我认识的王叔,他儿子在管运营。我问他咋整的,他说:“不整这些年轻人不来啊。”我看着他熟练地铲煎饼,突然想起初中那会儿他5块钱卖双蛋的煎饼,现在只能加个脆皮边。王叔擦擦汗:“其实老主顾都走了,现在都是来拍照的。”
地摊早不是那个地摊了。以前是烟火气,现在是生意经。但总得有人记得,2元烤肠的甜,10元麻辣烫的香。要是连这点念想都没了,我们还能在哪找找生活的味道呢?
来源:安有美聊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