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商帮版图中,有晋商纵横九边票号,有徽商儒贾并重走南闯北,潮商、鲁商等也各有风采,但说到滇商这个概念,好像有些陌生。
日前,第三届滇商大会在昆明举行。
在中国商帮版图中,有晋商纵横九边票号,有徽商儒贾并重走南闯北,潮商、鲁商等也各有风采,但说到滇商这个概念,好像有些陌生。
在历史上,滇商没什么文化话语权,生意也和内地联系不大,所以在主流叙事里像个小透明。
所以滇商到底是什么?
传统滇商,是赶着马帮、驮着茶叶与铜器,穿梭于险峻的茶马古道和南方丝绸之路上的马帮商人;是远赴缅甸、老挝、印度,用智慧和勇气构建起跨国贸易网络的先行者;是在西南边陲,依托一个个古老商号,将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实干家。
而到了今天,滇商的外延还在扩展,正如省委书记王宁在大会上所说的,“已在云南的、看好云南的、将到云南的企业家,都是我们心目中的滇商。”
此外,王宁书记在会上还提出灵魂三问:怎么看滇商?怎么把滇商大会办得更好?怎么把滇商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滇商企业贡献了全省超40%的税收、50%以上的GDP、60%的产业投资,包揽了70%的技术创新、80%的城镇就业、90%的市场主体。
开放进取、富滇济世。书记三问,可不是在客套。
穿越高山的“国际倒爷”
封闭保守是大多数人长期对云南的刻板印象。
不过我们大可发明一种“地缘相对论”:找个圆规在地图上戳个点,任意直径画个圆。那么所谓的“中心”和“边缘”其实都是相对的,任何一个地方都可能是中心或边缘。
历史上,云南的确长期与中原隔着高山丛林,但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注定了云南辐射的区域大不一样。
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已经发现了存在一条四川经云南通往印度的路径了。茶马古道和通商口岸兴起后,滇商的“跨国贸易”玩得更利索,并产生了两条重要商道:滇西马帮商道与滇南红河商道。
滇西商道汇聚了腾冲、鹤庆、喜洲三大商帮,是滇商中最负盛名的组成部分。腾冲商帮兴起于19世纪初,是迤西地区最早形成规模的商帮,以活跃于中缅贸易闻名。1900年前后,腾冲城内已有大小商号200余家。
1932年,商号洪盛祥捐银元3万元,修建了从腾冲满金邑邓子龙官邸“万华馆”前的邸塘至大董老街子的公路,此道至今仍是县城郊区的主要道路。此外,腾冲商帮先后主导创办了多所学校,昆明东风中学(即现昆明第十中学)即是其中之一。
白族聚居区的鹤庆商帮亦在清末崛起,与腾冲齐名;喜洲商帮虽成型稍晚,因雄厚资本和传奇经历成为滇西商帮中较为重要的一支。
1936年,喜洲商绅严子珍等出资举行了当地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集体婚礼”,反对婚礼铺张浪费,巩固“自由恋爱”风气。即使放到全国,当时也是相当大胆。
胆子有多大,市场就有多大。
滇西商人胆识过人,贸易版图远播海外。早在清中叶,他们便“敢走夷方”,将货物经缅甸运往印度、仰光,再由海路销至曼谷、香港、菲律宾等地。
他们输出土特产和川广杂货,进口棉纱、玉器、宝石等商品转销云南各地,乃至北京、湖南、广州,一度令滇西边城成为“百宝荟萃”的商贸都会。
1855年,滇缅边境八莫集市的中缅贸易额已达55万英镑。1902年腾冲辟为通商口岸后,迤西商帮几乎主导了云南对外贸易的半壁江山,商品进口遍及亚、欧、美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与滇西齐名的滇南商道体系则贯穿红河流域,1880年代滇越铁路和口岸开埠,以蒙(自)个(旧)帮、临安(建水)帮为代表的商帮迎来爆发式增长。
他们借红河水运与铁路之便,将云烟、石膏、锡锭等输出海外,也将越南、法国的洋货输入云南,带动个旧一跃成为远东“锡都”。
此外,还有红河流域的回族马帮,迤东的昭通帮、曲靖帮,都为云南的国内外贸易做出了大量的贡献。
到了近现代,昆明人缪云台留美归滇后,不但拯救了当时濒临破产的个旧锡务公司,还一手投资建成云南纺织厂、五金器具制造厂、云南钢铁厂、裕云机器厂、耀龙电力公司、云南锡业公司等涵盖纺织、工矿、金融、农田水利、电力与社会服务等55家企业,开启了云南工业近代化的进程。
这一工业体系不仅是云南现代经济的发端,有些企业至今仍是云南经济的顶梁柱。
困不住的滇商
我国自古就有“士农工商”的阶级地位划分,素有“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但滇商根本不吃这一套。
不但如此,滇商还在制度、产品、经营网络上疯狂创新。
先说说制度层面。
传统中国商号多为家族式独资经营,云南的一些矿业、盐业商会中,已可见股份制的雏形,这些“半现代半江湖”的机制,正是今日民企集团化的祖师爷。
1928年,腾冲著名商号“春延记”与“茂延记”选择强强联合,组建新商号“茂恒”,几大家族共同出资入股,并逐步发展为股份有限公司。以现代公司章程治理企业,在当时实属先进之举。
这样的方式,可以打破资本局限,一定程度跳过原始积累,分散经营风险,也算是当时的某种制度保障。效果也是惊人的,抗战前,茂恒的资产已经超过3000万元港币,较初创时增长170倍。
类似的精神也见于马帮组织。一个马帮,马锅头(领队)、驮主(马主)、马脚子(赶马人)等按投入分红,共担旅途风险。
再说产品工艺层面。
这方面滇商可谓巧思迭出。惊为天人的创新首先体现在普洱茶的紧压工艺上。早期,马帮将散茶包装后远销西藏、不丹等地,但因路途遥远颠簸,茶叶破损严重。
20世纪初,普洱茶人范和钧尝试将毛茶蒸软后压制成饼、砖、沱等紧压茶形态,再用笋壳、竹篓牢牢打包。如此一来,紧压茶不但便于运输,后来还经验证,因减少了和空气接触,还有利于茶叶醇化风味,故普洱茶越陈越香,也算是一种无心之得。
另外,云南白药的成功也是一个例子。
1902年曲焕章创制“曲焕章百宝丹”,这就是日后举世闻名的云南白药前身。而正是滇商将偏方验方升华为标准化中成药后,其止血疗伤之名才蜚声海内。
还有商业网络与经营模式。
早在清末,腾冲洪盛祥商号就建立起覆盖中外的远程分号体系,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更将网络拓展到30多个城市,几乎遍布全国西南西北及东南亚各主要商埠,国内有上海、汉口、成都、广州、香港等中心城市,省内有丽江、昭通、德钦等地,国外则深入缅甸的八莫、腊戍,印度的加尔各答,越南的海防等要冲,俨然成为一家初具规模的跨国公司。
这种“商号连锁+异地分号”,让滇商在资源调配和市场响应上大大领先于传统商帮的单点作战模式。
“敢为人先、能成其事”,这就是滇商的闯劲。
云南经济的“绝对C位”
2024年,云南民营经济增加值达16791.90亿元,占全省GDP的53.3%,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数据压倒一切,民营经济撑起了全省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
云南虽地处西部,但市场主体高度活跃,2024年,全省新登记民营经济经营主体118.99万户,累计登记民营市场主体663.04万户,占全省经营主体的97.5%。
数量庞大的滇商企业每年提供了绝大多数新增就业岗位,成为稳就业的“蓄水池”。数据显示,2024年全省城镇新增就业51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5.0%——这些就业机会相当比例来自于各类民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吸纳。
数据之下,滇商的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现在云南经济的三大经济赛道——资源经济、园区经济、口岸经济,都靠滇商在冲刺。
比如园区经济。2024年,全省89个开发区以全省约1%的土地面积,贡献了超20%的地区生产总值、30%的就业、40%的工业投资、60%的营业收入和近80%的规上工业总产值。
在昆明、玉溪、曲靖、红河等主力园区,民营企业占据了规模以上企业的绝大多数,从绿色食品、装备制造到光伏新能源、新材料、医药健康,滇商几乎涵盖了全部主导产业链。
再次,在极具地缘优势的口岸经济领域,也离不开滇商。
边境贸易历来是云南特色优势经济。以中缅最大陆路口岸瑞丽为例,作为首批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瑞丽2012-2020年外贸总额从22.9亿美元跃升至114.3亿美元,年均增长22.3%,总量翻了近5倍。
十年间,瑞丽50多家企业入选全省外贸综合贡献百强企业。当地还建立起云南首个中缅跨境电商产业园,首创“珠宝玉石直播基地”模式,2020年交易额突破百亿元。
珠宝玉石都能做成“流量生意”,谁还能说“极边之地”不能通向世界?
书记三问,滇商如何“接招”
王宁在滇商大会上的讲话,可以看作是2月24日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加快开放招商大会上的延续。
近年来,云南省对国企民企一视同仁,出台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出如“厅局长一对一坐诊”“办好10件惠企实事”等务实举措,把广大企业当作云南发展的“最好合伙人”。
7月28日,云南省202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出炉。全省上半年招引亿元以上项目529个、增长43.4%,全省实有企业数增长6.18%。
怎么看滇商?怎么把滇商大会办得更好?怎么把滇商做大做强?省委书记提了三问,也现场作了回答。
政府态度是诚恳的,立场是坚定的:云南好,滇商才会好;滇商好,云南会更好。
那么怎样实现共赢,滇商不妨也站在自己的角度回答一下。
能否乡村振兴中实现产业提质?
云南山地面积占比超90%,许多优质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而滇商的市场化经验与渠道优势,恰好能补上这一短板。
保山一批民营咖啡企业扶持十万余小农发展小粒咖啡种植,带动云南咖啡产业总产值从不足10亿元跃升至800亿元,户均增收达3万元以上。斗南花卉市场,3300余家民营花企构建起覆盖全球的交易网络,全省年产鲜切花206亿枝,相当于全国人均14枝、全球人均2枝。
这些“以企业为龙头、以农户为根基”的协作机制,正在让云南农业从“原字号”迈向“品牌链”。
云茶、云药、云咖、云花、云果等高原特色领域,每一个都可以打造更多地标品牌,借助冷链、电商、文旅融合,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真正把“资源”变成“经济”。
能否科技升级中继续创新突围?
滇商素来以“敢闯、敢干、敢投”为人所知。
云南白药,与华为合作探索医药AI大模型,推动中药研发和服务模式的数字化。
九机科技,就是那个靠在写字楼里卖手机起家的企业,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新零售系统,建立自有IT平台和仓配体系,把一家地方手机连锁做成了覆盖全国的品牌。
还有恩捷新材,掌握锂电隔膜核心技术,2024年营收已经破百亿。
这些企业,都是滇商中“从0到1”的样本。当前,滇商正在从传统商贸型企业向科创型企业进化,主动切入数字经济、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现代物流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省里也在同步发力,通过设立滇商智库、鼓励校企合作、开设科技基金,为民营科创企业保驾护航。
下一步,谁能在关键领域先“投”一步、先“转”一步,谁就可能引领下一轮增长。
能否国际通道上完成角色进阶?
云南的区位优势,正从地图上的地理优势变成现实中的通道红利。中老铁路全线贯通后,昆明至万象的货运、客运大幅提速,滇商也开始全面进入“走出去”的新阶段。
在老挝万象,已有多家云南企业设立物流中心,形成“昆明仓—万象港”一体化的运输模式;在瑞丽、磨憨、河口等口岸,跨境电商产业园数据、资金川流不息。特别是在RCEP全面实施后,关税逐步取消,营商环境提升,为滇商“出海”创造了难得机遇。
能不能把握机遇,用好“钢铁驼队”,再造“滇商朋友圈”,也让人拭目以待。
期待滇商继续“做大做强、再创辉煌”。
来源:云南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