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水与淮河的交汇口一一古泗口,究竟在哪里?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5 17:52 4

摘要:古泗口,即泗水与淮河的交汇口,古来有淮泗口、泗口、淮口、清口、清河口、大清口、小清口、大河口等多种说法。周朝始便有对泗水的记载,南宋时因黄河夺泗入淮,泗水从此不再,故后人将泗水入淮口通俗地称为古泗口。司马迁的《史记·周亚夫传》有“周亚夫使轻骑出淮泗口,绝吴楚兵

古泗口,即泗水与淮河的交汇口,古来有淮泗口、泗口、淮口、清口、清河口、大清口、小清口、大河口等多种说法。周朝始便有对泗水的记载,南宋时因黄河夺泗入淮,泗水从此不再,故后人将泗水入淮口通俗地称为古泗口。司马迁的《史记·周亚夫传》有“周亚夫使轻骑出淮泗口,绝吴楚兵后,塞其饷道”的记载,这是历史上对古泗口最早的文字记录。

泗阳县泗水阁景点

据民国版《泗阳县志》记载:“杜佑曰:‘宿预城,故泗口也。晋明帝太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宿豫城即古城,在今郑楼东古城村,明清二代为桃源县即今泗阳县的顺德乡。

杜佑(735年—812年),字君卿。诗人杜牧的祖父,唐朝中叶名臣,史学家,财政家。曾以礼部尚书出任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编写史学巨著《通典》。作为当时的大历史学家,他的历史记录理应是可信的。但令笔者生疑的是,古城滨临泗水,历史上古淮河并没有从此经过,可为什么此地会被认为是古泗口呢?

唐朝时泗水走向图

笔者假设,除了淮河外,也许有其他某条大河从古城经过。于是,笔者查找自夏商周以来到清朝历代的泗水走向地图,发现流经今宿迁境内的雎水,此河从安徽西北向东南方向流淌,在宿迁注入泗水。我又查阅杜佑生活的唐代,有关宿迁治所和地名的变迁情况。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宿豫县因黄河大水,治所从古城移迁西北下相,即今宿迁市城区,宝应元年(762年)改名宿迁县。从上图可看出,雎水注入泗水的地方在新治所南,如果将雎水与泗水交汇的地方亦称为泗口的话,古城在雎水和泗水交汇口东南尚有一段距离。因此,言雎水与泗水的交汇口在宿豫城显然不合适。由此可以推断,杜佑认为泗口在宿豫城即古城是错误的。

那么,古泗口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西汉时期泗水走向图

▲三国时期泗水走向图

东汉时,泗水经徐州向东南,途经洋河西、泗洪界集,在今洪泽湖注入淮河。三国时期,泗水改道,经宿迁、泗阳东南注入淮河。《水经注·泗水篇》:“泗水又径宿豫城之西,又东径凌栅南,又东南径淮阳城北,又东南径魏阳城北,又东径角城北,而东南注淮,古称淮泗口,又称泗口,又称清口。”由此可见,因泗水河改道,至三国时长达1000多年时间,古泗口前后有两处,早期的古泗口已被洪泽湖水所覆盖,后来的古泗口,已经往东南移至淮阴境内了。

泗水自徐州而来在下游桃源县(今泗阳)、清河县(今淮阴区)境内分为两支,南支流经马头镇御坝入淮,北支流在袁集桂塘入淮。因泗水甚清,故两支流又称大清河、小清河,泗口便有淮口、清口、清河口、大清口、大河口之称谓。由于北支水流量大,史书将其入淮口称为泗口,南支入淮口被称为小清口(在今马头镇御坝以东废黄河故道)。宋代以后黄河多次灌泗夺淮,到明代嘉靖年间,北支河道终被淤塞,往来漕船皆出入于小清口,后来的史书将小清口多称为清口,并逐渐固定下来。此后泗口、清口各有专门所指,即桂塘入淮口为泗口,马头入淮口为清口,古泗口旧址便是在袁集桂塘。

上述内容史书有记载可作佐证。对于泗水南支的记载从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枫羲》可以得知。“泗水又东,经角城(角城在泗阳境内李义口附近)北而东南,流注于淮。”对北支泗口的记录有:“桂家塘东北有一历史名区,是名大河口,一称泗口,即泗水入淮之口也。其地为南北要害,古有周亚夫、谢玄、吴明彻、杨行密等,皆曾于此赌全局之输赢,唐宋以后东南漕运粮道亦多出于此口。(《淮阴风土记》)”《王家营志·古迹》云:“在王营镇西,为泗水入淮之口,宋咸淳九年设清河县于此。自废为镇,后遂失所在,大约当在杨庄附近。”

南宋绍熙五年(1194年),黄河正式夺泗入淮,江苏段的泗水变成了黄河之一段。到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改道北注。如今的废黄河便是当年的泗水。

▲明朝时黄河走向

▲清朝时黄河走向

本文两次提及周亚夫,他与古泗口的关系在此有必要作一下解释。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在汉平吴、楚七国之乱中,太尉周亚夫击破吴、楚军。为了阻止吴、楚军西进,主力深沟高垒,以一支轻装部队出淮泗口,截断吴、楚军粮道,此事在百度“古泗口”辞条“重大战事”里有说明,然而文章认为西汉时期的淮泗口是现在的古泗口,这是错误的,可惜仍然被许多文章所引用。其实周亚夫年代的淮泗口,如今还默默地在洪泽湖里躺着呢!

来源|宿迁市史志办、宿迁市党史办

来源:泗阳动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