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几年,部分厂家和经销商为增加麦种销量,盲目指导种植户增加小麦播种量,起到的效果适得其反,造成种苗的密度过高,遇到风雨,就倒伏。
采用优良的品种,是小麦获得高产的基础保障,能够在不增加经济投入的情况下,增加小麦的产量和经济效益。
要注意的是,良种还要搭配良法,只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策略,小麦植株方能茁壮健康成长,避免弱苗病苗的出现。
这其中,比较关键的就是播种过程的小麦用种量,适量的小麦用种量,既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种子资源浪费,还能确保产量和质量。
近几年,部分厂家和经销商为增加麦种销量,盲目指导种植户增加小麦播种量,起到的效果适得其反,造成种苗的密度过高,遇到风雨,就倒伏。
因此,为确定小麦用种量,就要知道用种量的计算方法和影响因素,品种适宜、用种量大小适中,再加上风调雨顺,管理到位,亩产就能够达到800公斤。
种植小麦过程,用种量的计算,要遵循基本的步骤,即确定产量、推算穗数、计算基本苗数量和播种量。
确定产量。小麦产量的确定,要综合各类因素确定,品种的选择、养分的多寡、灌溉条件的优劣、以前田块获得的产量,都是要考虑的因素。
正常管理水平,无自然灾害的影响,大部分田块能获得的小麦产量为800-1000斤,高产的小麦田块能达到1200-1300斤,破纪录的产量为1600-1800斤,设定1亩地想达到的小麦产量为1200斤。
推算穗数。想要知道1200斤小麦产量的亩穗数,关键就是知道千粒重和穗粒数,这两个数据不同小麦品种的差别很大,以郑麦136号为例,千粒重45.1克,穗粒数31.6粒。
即种植郑麦136,亩产1200斤,需要达到的亩穗数=(1200斤小麦的克重600000/千粒重45.1*1000)/穗粒数=13303769/31.6=42万。
推算基本苗。基本苗,是指小麦播种完,形成的初始有效植株数量,决定着分蘖数量、成穗数量和产量高低,根据亩穗数和有效穗数,就能推算基本苗数量。
假定单株小麦最终的有效穗数为2个,则亩产1200斤的基本苗数量为=总穗数420000/有效穗数2=211423株。
推算播种量。国际对小麦出苗率的要求为85%,大部分出苗率都能达到9成,结合麦田的基本苗数量,就能计算出播种用量。
实际播种用量=(基本苗数量211423/1000*45.1)/发芽率0.85=11217克,再把单位换算成斤,就能知道播种量是22斤。
经过推理计算,种植的小麦品种为郑麦136,目标产量1300斤,有效穗数为2,麦种的实际用量要为22斤。
因此说,1亩地播种50斤小麦,很明显是过高的,大概率是无良商家的虚假宣传,因为高播种量并不意味着高产量,还有可能限制产量的提升。
其它小麦品种的播种量,同样能根据麦种包装说明上标注的千粒重、穗粒数和亩穗数,再结合有效穗数和出苗率推算。
虽然能通过公式计算出小麦的用种量,但该用种量还是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具体要考量的因素如:
小麦分蘖能力。国内小麦的品种复杂,不同小麦品种间的优势各有差别,植株间的分蘖能力同样有区别,分蘖能力强的和分蘖能力弱的形成的有效穗数量不同。
分蘖能力强,能形成的有效穗数量大,播种密度就不用太高,要控制用种量,分蘖能力弱,能形成的有效穗数量低,就要增大用种量。
小麦播种期。播种期早,温度适宜,小麦的发芽速度快,出苗率高,植株长势茁壮,分蘖能力强,相反,温度低,种子发芽速度慢,分蘖能力弱。
如小麦播种期晚于适播期,选择11月播种,为弥补温度造成的分蘖降低,就要增加小麦的用种量,以确保亩穗数,正常晚于适播期1天,基本苗数量就要增加1万株。
墒情肥情优劣。田间的墒情好,肥情优,就能供应给小麦植株充足的水分和养分,基本苗数量就能适量调高,用种量要增大。
田间干旱,肥情差,能供应给小麦植株的水分和养分就有限,基本苗数量就要控制,用种量就要降低,数量过大,水肥资源不足,植株长势差。
整地水平高低。种植小麦前,要先进行整地,田地是沙地,通过精耕细耙,表面平整,土壤松碎,无大块的土疙瘩,采取计算出的播种量就很适宜。
田块为粘性,整地马虎,质量很差,表面坑洼不平,土壤板结硬化,随处都能见到大土块,播种完出苗率就低,就要增大播种量。
来源:老农民说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