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他儿子的学费,自己三年来起早贪黑打工,一块砖挣5毛钱所一点一点攒下的3万多块钱,如今却只剩300多元。
爸爸搬一块砖才5毛钱,你一次主播打赏就败家了5000元!
2025年8月,河南开封满手老茧的男子正握着银行卡发抖。
他儿子的学费,自己三年来起早贪黑打工,一块砖挣5毛钱所一点一点攒下的3万多块钱,如今却只剩300多元。
更可气的是,当问儿子这样做的原因时,竟然只是因为女主播的一句“宝宝”......
当事人父亲
2022年夏天,小明父亲从老家来到开封打零工,白天在工地搬砖,傍晚去物流点送货,夜深了就住工棚里凑合一晚。
工棚里没有空调,夏天像蒸笼,他就把湿毛巾搭在肩上,冬天漏风,他就多裹两层旧棉被。
为了攒学费,他很少买新衣服,食堂里最便宜的素菜能吃一周,连瓶矿泉水都舍不得买,渴了就喝工地的自来水。
3年下来,他的银行卡里终于攒够32800元。
2025年8月,距离小明开学只剩一周,他拿着存折去银行取钱,想把钱转到学校指定账户,却被柜员告知余额不足。
反复确认卡号、查询流水后,他才看到一串刺眼的消费记录。
从2025年6月开始,三天内有多笔“直播打赏”、“虚拟道具购买”支出,单次最高5000元,累计花了32500元。
报道
他跌跌撞撞跑回家,问小明钱去哪了。
孩子低着头,半天憋出一句,给主播打“PK”了。
而所谓的PK,就是两个主播在规定时间内拼谁的“大哥”更多、更慷慨,打赏的礼物价值更高。
为了节目效果与“圈”到更多的钱,很多主播往往会采取“生死在此一举”的方式来烘托气氛。
从2024年起,小明每天晚上十点后,都会偷偷拿父亲的手机打开直播平台。
主播有时会笑着叫他“宝宝”,会念他的名字,会说“只有你最懂我”。
报道
有一次主播和别人PK,称“谁帮我赢,就是我的铁杆家人”,小明一口气充了5000元,看着屏幕里主播比心的样子,他觉得比考了满分还开心。
这样的事并非个例。
2024年央视新闻曾报道,山东济南一位父亲靠开出租车攒了12万元,准备给女儿交大学学费,却被15岁的儿子在两个月内打赏给主播,只剩不到1000元。
孩子说,主播会跟他“处对象”,还承诺等你成年就见面。
而她为了维持这份“感情”,偷偷记住了父亲的支付密码。
报道
这两个家庭的遭遇,像两块沉重的石头,砸在无数普通父母的心上。
他们用汗水换来的积蓄,在孩子的指尖下,成了主播口中的“感谢宝宝”。
河南这位父亲的遭遇不是孤例,这是不少无良主播刻意引导的结果。
你说父母对银行卡严加看管?他们有的是办法
报道
有消息称,有的主播会在直播间公然教孩子绕开支付验证。
“输错五次密码,系统就会让你用短信验证,到时候拿爸妈手机发个验证码就行”。
就像河南这位16岁的小明,他不知道父亲搬10000块砖才能攒下5000元,只知道主播一句“宝宝最棒”能让他忘记学习的压力。
那么问题来了,如今钱没了,到底能不能要回来呢?
答案很遗憾,能但得看实际情况。
报道
法律追讨的路上,每个家庭都面临着不同的坎坷。
2023年,天津一位卖菜的刘先生,发现14岁的儿子把家里的存款都打赏给了主播,这些钱是他卖了20年菜攒下的养老钱。
他起诉到法院后,法院判定平台全额退还,理由是平台未核实用户年龄,且主播存在不刷礼物就不跟你聊的诱导性语言。
可同样是打赏,贵州三穗县的一位父亲就没这么幸运。
他14岁的儿子所打赏的钱,法院只判退70%,理由是家长未妥善保管支付密码,孩子能轻易拿到手机操作,要承担一部分过错。
报道
未成年人打赏能否追回,关键看三个点。
是否能证明是未成年人操作、主播是否有诱导行为、家长是否尽到监管责任。
像河南这位父亲,他常年在外打工,手机放在家里,孩子能偷偷使用,可能会被认定“监管存在一定失职”,追讨难度会增加。
对这些普通家庭来说,追讨的过程不仅是时间的消耗,更是一次次揭开血汗钱被挥霍的伤疤。
可尽管法律能兜底,但不如提前防范。
报道
对于每天为生计奔波的家长来说,怎么守住血汗钱,成了比赚钱更要考虑的事。
比如,当小明真正握住父亲布满老茧的手,感受到搬砖时肩膀的酸痛,他才懂那3万多块钱里,藏着父亲3年的奔波与期待。
而这份期待,不该被主播的一句“宝宝”轻易打碎。
报道
然而,光靠家长一个人努力不够,就像河南这位父亲,打三份工的他没精力24小时盯手机,这时候平台和社会的力量必须跟上。
2024年,湖南长沙发生过一起类似的案件,13岁的小雨因伤在家休养,用母亲的手机打赏主播易某46万多元,这笔钱是她父亲的治病医药费。
法院审理时指出,平台未对主播行为进行约束,主播还主动添加小雨微信、跨平台诱导打赏,最终促成三方调解,平台和主播退回了大部分款项。
2024年,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网络消费安全教育课”,教孩子辨别直播陷阱。
一些社区还成立了“青少年心理辅导站”,帮助像小明这样的孩子填补情感缺口。
很多孩子打赏主播,是因为在家里听不到关心的话,在学校有压力没人说,才会把主播当成“情感寄托”。
信源:都市频道 2025年8月24日关于“河南16岁少年花光父亲3年积蓄,打赏“擦边主播”!父亲交学费时才发现仅剩300元”的报道
信源截图
这个故事不是结束,而是一个提醒,在这个被算法和流量裹挟的时代,每个普通家庭都在守护着两份珍贵的东西。
一份是用汗水换来的积蓄,一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希望。
主播的一句“宝宝”或许能让孩子暂时开心,但父亲搬砖时的背影、母亲省吃俭用的细节,才是孩子成长中最该记住的画面。
愿每个孩子都能明白,真正的存在感,不是屏幕里的“感谢打赏”,而是父母眼中的骄傲,是自己对生活的踏实努力。
毕竟,没有哪个家庭的希望,该被一次冲动的点击轻易掏空。
来源:九初浅谈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