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时之间,人人自危,对自己体检报告上的「肿瘤标志物正常」结果心生疑惑。每年都查的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不是「智商税」?为什么它没查出隐藏的癌症?今天,咚咚就来和大家一起直击真相,来一次热门体检项目大起底!
最近,一则新闻让无数人陷入焦虑:一位女士连续十年定期体检,每次报告都显示「一切正常」,今年却突然被确诊癌症,而且已经发生了转移…
一时之间,人人自危,对自己体检报告上的「肿瘤标志物正常」结果心生疑惑。每年都查的肿瘤标志物,到底是不是「智商税」?为什么它没查出隐藏的癌症?今天,咚咚就来和大家一起直击真相,来一次热门体检项目大起底!
打开体检报告,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项目几乎是「标配」,但它真的能帮我们拦住癌症吗?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肿瘤标志物广泛存在「假阴性」和「假阳性」的情况。我们以为/理想的肿瘤标志物,是特异性和灵敏度都拉满(100%),然后能通过指标浓度明确地分辨癌症患者、良性肿瘤患者、健康人群:
然而,现实中的肿瘤标志物却是「能分辨,但不多」:健康人群及良性肿瘤患者有可能出现指标升高,被误诊为癌症患者(假阳性);癌症患者的指标也可能是正常的,被误诊为健康人群及良性肿瘤患者(假阴性)——就像新闻中那位女士的情况。
其次,肿瘤标志物的「特异性」有限,并不能作为癌症诊断依据。以结肠癌的肿瘤标志物的癌胚抗原(CEA)为例,它不仅在结直肠癌中会升高,在肺癌、胃癌、胰腺癌中也可能异常,甚至吸烟、胰腺炎、肝炎、炎性肠病、消化性溃疡、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良性疾病都会导致其上升。
那肿瘤标志物就完全没用吗?其实,它的核心价值不在「筛查」,而在「治疗监测」。对于已经确诊癌症的患者,标志物可以帮助医生判断疗效——比如抗癌治疗后相应的肿瘤标志物降到正常,说明治疗有效;如果治疗后标志物持续升高,可能提示治疗无效需要更换方案;而在复查期间发现的标志物升高,则要警惕肿瘤复发的可能。对于健康人来说,单独靠它筛查癌症,就像用「模糊的放大镜」找蚂蚁,既容易看漏,也容易认错。
肺癌:低剂量螺旋CT是筛查「金标准」
高危人群:
年龄在40岁以上,具有以下任一危险因素者:吸烟≥20包年(每天吸烟的包数×吸烟年数,如每天吸1包烟,烟龄20年,即为20包年),其中包括曾经吸烟,但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被动吸烟者;有职业暴露史(如长期接触石棉、氡气、重金属、工业粉尘或空气污染等有害物质);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有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结核、肺纤维化等肺部疾病史。
筛查建议:
对于肺癌高危对象,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低剂量螺旋CT检查。
结直肠癌:肠镜是「终极检查」
高危人群:
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40岁以上年龄有两周肛肠症状(如便血、大便变细、腹痛)者;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治疗后、有慢性胆道疾病史或胆囊切除史,或有不良生活事件史(近20年内发生过可造成较大精神创伤或痛苦的事件)者;有结直肠癌家族史或被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且年龄超过20岁者。
筛查建议:
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年龄≥50岁),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每5-10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若大便潜血检测阳性,则需进一步进行结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对于高危人群,建议从40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早确诊结直肠癌的患者年龄提前10年开始进行筛查,筛查方法同样为每年一次FIT,每5年至少一次结肠镜检查。
乳腺癌:钼靶+超声「双管齐下」
高危人群:
有乳腺导管癌、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病史、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属于高危人群,就需要更早地开始关注了。
筛查建议:
一般女性40岁起每1-2年做1次乳腺X线(钼靶),如果是致密型乳腺(钼靶提示c/d型),需联合超声检查;高危女性则要更早——40岁前就开始每半年到一年1次超声,每年1次钼靶,必要时加做乳腺MRI。
肝癌:AFP+超声「半年一查」
高危人群: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若有乙肝/丙肝感染史、肝硬化、肝癌家族史、患有遗传性代谢病或自身免疫性肝炎等、药物性肝损或非酒精性脂肪肝情况,都属于高危人群。
筛查建议:
筛查必须「双项目」——每6个月做1次血清甲胎蛋白(AFP)检测+肝脏超声。
胃癌:胃镜是「不可替代」的选择
高危人群:
45岁及以上,长期居住在胃癌高发区(发病率大于20/10万人口的地区)、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患有中重度萎缩性胃炎、慢性胃溃疡、胃息肉、胃黏膜巨大皱褶征、良性疾病术后残胃、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个月)、恶性贫血,或有胃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利-弗劳梅尼综合征(Li-Fraumeni syndrome)、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肠(HNPCC)家族史,以及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的人,均需重点筛查。
筛查建议:
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并有慢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异型增生等病变或情况以及有肿瘤家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宫颈癌:HPV+TCT「联合筛查更放心」
高危人群:
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过早、HPV感染或有宫颈病变史,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女性,风险更高。
筛查建议: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具体方案分年龄:
21~29岁: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
30~65岁:采用子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年1次;或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可停止筛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病史者,再持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子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有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则不需要查。需要注意:即使接种过HPV疫苗,也须按年龄做筛查,与未接种疫苗的女性一样。
新闻中那位女士的遭遇,让很多人对体检产生怀疑,但真正的问题往往不是「体检没有用」,而可能是「体检没做对」。很多商业体检套餐把「肿瘤标志物全套」作为卖点,却省略了肠镜、胃镜、低剂量螺旋CT等真正有效的项目——因为标志物检测快、利润高,而肠镜等项目耗时且对技术要求高,顾客在体验上可能也没那么「舒适」。
我们也要明白,癌症筛查不是「一劳永逸」的保险,而是「早发现」的机会:比如,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的5年生存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到了晚期5年生存率不足30%,中间整整相差了60%的生存率啊[3]!但筛查也有「适用范围」:20岁的健康人没必要做肠镜,40岁的吸烟者却不能少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没有家族史的女性,40岁开始乳腺癌筛查即可,而有BRCA基因突变的女性,则可能30岁就需要每年做MRI。
另外,在预防癌症上,「降低风险」也很重要:戒烟限酒、每天运动30分钟、少吃加工肉和高糖食物、接种HPV和乙肝疫苗——一些简单的生活方式调整,就能降低40%的癌症风险[4]。
最后,咚咚也想和大家说说心里话,不要因为一次「正常体检」就放松警惕,也不需因为标志物升高就恐慌。了解自己的高危因素,选择合适的筛查项目,把「被动体检」变成「主动健康管理」,毕竟最好的抗癌手段,永远是「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1]"为什么不能用肿瘤标志物在普通人群(体检)中进行肿瘤筛查?."健康管理 .11(2013):30-3
[2]《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2025版).https://shac.org.cn/new/content/id/307/pid/409/fid/755.html
[3]Cardoso R, Guo F, Heisser T, De Schutter H, Van Damme N, Nilbert MC, Christensen J, Bouvier AM, Bouvier V, Launoy G, Woronoff AS, Cariou M, Robaszkiewicz M, Delafosse P, Poncet F, Walsh PM, Senore C, Rosso S, Lemmens VEPP, Elferink MAG, Tomšič S, Žagar T, Marques ALM, Marcos-Gragera R, Puigdemont M, Galceran J, Carulla M, Sánchez-Gil A, Chirlaque MD, Hoffmeister M, Brenner H. Overall and stage-specific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screen-detected colorectal cancer in European countries: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in 9 countries. Lancet Reg Health Eur. 2022 Jul 6;21:100458. doi: 10.1016/j.lanepe.2022.100458. PMID: 35832063; PMCID: PMC9272368.
[4]Pei W, Li J, Lei S, Nie S, Liu L. Burden of major cancers in China attributable to modifiable risk factors: Predictions from 2012 to 2035. Int J Cancer. 2025 Apr 1;156(7):1369-1379. doi: 10.1002/ijc.35233. Epub 2024 Nov 6. PMID: 39503513.
来源:咚咚肿瘤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