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地名人名虚构,请勿与现实关联
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妈,您别忙活了,我真的不想吃。"陈阳看着母亲李娟端着冒热气的白瓷碗走向他的房间。
"不吃怎么行?你那肠胃病就得慢慢调理。"李娟把碗放在床头柜上,蒸苹果的甜香在房间里散开。
"可是我已经吃了半年了。"
"半年算什么?养胃得有耐心。"李娟擦了擦手,"等你下次体检,医生准得夸我这方子管用。"
陈阳看着碗里金黄的苹果块,不知道为什么,突然有种说不出的不安......
01
李娟的退休生活从儿子陈阳三年前查出慢性肠炎那天开始,就彻底改变了。
那是个周三的下午,陈阳从医院回来,手里拿着一张诊断书,脸色比纸还白。李娟接过那张纸,上面写着"慢性肠炎,建议规律饮食,避免辛辣刺激"。
她当时就火了:"你看看你,天天吃外卖,能不生病吗?"
从那天起,李娟把调理儿子的肠胃当成了人生头等大事。她开始研究各种养胃的偏方,退休金的大半都花在了给陈阳"进补"上。蜂蜜必须是秦岭深山的土蜂蜜,一斤要三百块;小米得是陕北老家寄来的新米,运费比米还贵;就连喝水的杯子都换成了据说有"磁疗养生"功效的紫砂杯。
李娟原本是纺织厂的挡车工,干了三十年,嗓门洪亮,说话直来直去。退休后本来想着享享清福,跟老姐妹们跳跳广场舞,偶尔打打麻将。但儿子一生病,她的世界就只剩下了一件事:怎么把陈阳的肠胃调理好。
陈阳是个程序员,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经常加班到深夜。李娟总说他这病就是熬出来的,吃出来的。"你看看人家正常上班的,哪有你这样的?"她总是这样数落儿子。但数落归数落,该操心的时候一点也不含糊。
半年前的一个周末,李娟去菜市场买菜,遇到了卖苹果的大姐。那个大姐有一张特别能说的嘴,见李娟挑苹果挑得仔细,就凑过来说:"大姐,你买这么多苹果干什么?"
"给我儿子吃的,他肠胃不好。"李娟随口答道。
"肠胃不好?那你得蒸着吃,生吃苹果性凉,对肠胃不好。我家老头子以前也是肠胃病,吃了三个月蒸苹果就好了。"卖苹果的大姐神秘兮兮地说。
"蒸苹果?"李娟来了兴趣。
"对啊,苹果蒸熟了性温,还能调理肠胃。你回去试试,保证管用。"
李娟当天就买了十斤苹果回家。她翻出了积灰的蒸锅,仔细刷洗干净,然后开始研究怎么蒸苹果。
第一次蒸的时候,她把整个苹果洗净直接放进蒸锅,蒸了半个小时。结果苹果皮都破了,样子难看得很。陈阳下班回家,看到母亲端着一个破相的苹果走过来,还以为是煮烂了的土豆。
"妈,这是什么?"陈阳问。
"蒸苹果,对你肠胃好。"李娟把苹果放在他面前。
陈阳咬了一口,温热的苹果肉在嘴里化开,味道倒是不错,只是卖相实在不佳。"妈,您从哪儿听来的偏方?"
"菜市场的大姐说的,她家老头子吃了三个月就好了。"李娟坐在旁边看着儿子吃,"你别嫌难看,有用就行。"
从那天开始,李娟每天早上都要蒸一个苹果。她很快摸索出了经验:苹果要选红富士的,个头不能太大,去皮切块,这样蒸出来好看也好吃。每天早上七点,陈阳的床头柜上准会放着一个白瓷碗,碗里是去皮切块的蒸苹果,冒着淡淡的甜香。
起初陈阳觉得温热的苹果像烂红薯,有点难以下咽。他会皱着眉咽下去,李娟就在旁边盯着:"你那肠炎就是吃凉的吃出来的,这苹果蒸熟了性温,吃了准好。"
"妈,医生说要规律饮食,没说不能吃凉的。"陈阳有时候会反驳。
"医生懂什么?他们就知道开药。老祖宗传下来的偏方比西药靠谱多了。"李娟对自己的判断深信不疑。
有一次陈阳加班到凌晨两点才回家,刚躺下想睡觉,就被母亲摇醒了:"苹果凉了,我再去给你热乎热乎。"
陈阳看着母亲顶着乱发,穿着睡衣进厨房的背影,把到嘴边的"不用了"咽了回去。他知道母亲是为了他好,虽然有时候这种好让他觉得有些负担。
为了确保陈阳不会忘记吃蒸苹果,李娟还会在他的包里装上切好的苹果块,用保鲜盒装着。"中午别忘了吃,空腹对胃不好。"她总是这样叮嘱。
陈阳的同事们很快就知道了他包里永远装着苹果这件事。每次开会的时候,他总是会拿出保鲜盒,一边听汇报一边吃苹果。同事们都开玩笑说:"陈阳,你妈对你真好。"
陈阳总是笑笑不说话。他知道母亲的好意,也知道自己没有理由拒绝。毕竟,这只是蒸苹果,又不是什么毒药。
李娟对蒸苹果的效果非常满意。她发现陈阳的肠炎确实没有再严重发作过,以前一吃辣就拉肚子,现在偶尔吃点辣椒也没事。这更加坚定了她的信念:"你看,我就说蒸苹果管用吧。"
她开始向周围的邻居和老姐妹们推荐这个偏方。"我家陈阳的肠炎就是吃蒸苹果吃好的,你们家有肠胃不好的也可以试试。"李娟说起这事总是特别自豪。
有些邻居听了也回去试试,但大部分人都坚持不了几天就放弃了。李娟对此很不理解:"这么好的东西,怎么就不能坚持呢?"
只有李娟知道,为了给陈阳蒸苹果,她每天早上五点半就要起床。先把苹果洗净去皮切块,然后放进蒸锅蒸二十分钟。蒸好后还要晾一会儿,不能太烫,也不能太凉。等陈阳起床的时候,苹果的温度刚好合适。
这个过程李娟已经重复了半年,从来没有间断过。即使是去年冬天得了重感冒,她也坚持给陈阳蒸苹果。陈阳劝她休息,她摆摆手:"这点小事算什么,你的肠胃要紧。"
李娟觉得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很充实。虽然每天的日程都围绕着给陈阳调理身体,但看到儿子的肠炎不再发作,她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02
春天过去了,夏天来了。陈阳的肠炎确实没有再严重发作过,这让李娟更加相信蒸苹果的功效。但陈阳自己却开始感觉到一些奇怪的变化。
最开始是肚子的感觉。陈阳总觉得肚子沉甸甸的,特别是早上起床的时候。这种感觉很难形容,不是疼,也不是胀,就是觉得沉重。有时候他会怀疑是不是蒸苹果吃多了,但想想苹果是水果,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更让陈阳困扰的是,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有轻微的恶心感。他以为是睡眠不足导致的,毕竟工作压力大,经常熬夜。但这种恶心感持续了一个多月,让他开始有些担心。
他跟李娟提过两次这个问题。第一次是在一个周末的早上,陈阳刚起床就觉得胃里翻腾,差点吐出来。
"妈,我最近早上总是觉得恶心,是不是蒸苹果吃多了?"陈阳问。
李娟正在厨房准备蒸苹果,听到儿子的话立刻转过身:"恶心?那是好事啊,说明你的肠胃在调理中。调理哪有那么快?你看你以前一吃辣就拉,现在不也能吃两口了?"
陈阳想了想,觉得母亲说得也有道理。也许真的是调理过程中的正常反应。
第二次是在一个月后,陈阳的恶心感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有所加重。他又向母亲提了一次。
"妈,我真的觉得不太舒服,要不我们暂停几天蒸苹果?"陈阳试探性地问。
李娟立刻变了脸色:"暂停?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耐心?治病哪有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你要是现在停了,前面吃的不都白费了?"
陈阳看到母亲有些生气,也就不再坚持。他安慰自己,也许真的是心理作用,或者是工作压力太大导致的。
除了肚子不适和恶心,陈阳还发现了一个新问题:皮肤开始发痒。起初只是手腕有些痒,他以为是季节变化引起的过敏,没太在意。但渐渐地,脖子、胳膊上也开始出现小红疹,特别痒。
陈阳去附近的药店买了止痒药膏,店员推荐了一种据说效果很好的进口药膏。涂上之后确实能止痒,但一停药就又开始痒。这让陈阳很困扰,他从来没有过皮肤过敏的经历。
李娟看到儿子身上的红疹,立刻有了自己的判断:"这肯定是你们公司空调太脏,里面有细菌。你看看,现在的办公楼空调都不干净,吹出来的风都有毒。"
她从网上买了一瓶艾草水,每天给陈阳装一小瓶,让他随时喷在手腕和脖子上。"艾草能杀菌消炎,比你那药膏管用。"李娟很有信心地说。
陈阳试了几天艾草水,效果确实不错,红疹有所减轻。这让李娟更加相信自己的判断:"你看,我就说是环境问题。"
端午节的时候,陈阳的表妹从外地回来,全家人在李娟家聚餐。表妹是学医的,在省城的医院实习。她见到陈阳的时候,仔细看了看他的脸色。
"哥,你最近是不是没睡好?脸色有点发黄。"表妹有些担心地说。
陈阳摸了摸自己的脸:"有吗?可能是最近工作比较累。"
李娟立刻接话:"他那是天天加班熬的,等这阵忙完就好了。你们这些年轻人,总是大惊小怪的。"
表妹想说什么,但看到李娟的表情,也就没有继续这个话题。陈阳低头扒饭,没有注意到母亲悄悄把他碗里的红烧肉换成了青菜。
"哥,你最近有没有做过体检?"表妹在饭后私下问陈阳。
"没有,公司体检要等到下个月。怎么了?"陈阳问。
"没什么,我就是觉得你的气色不太好。如果有不舒服的地方,最好去医院看看。"表妹说。
陈阳点点头,但心里并没有太在意。他觉得自己除了早上偶尔恶心,皮肤有些痒之外,并没有什么大问题。而且母亲说得对,最近工作确实很累,脸色不好也是正常的。
那天晚上,陈阳洗澡的时候照了照镜子,发现表妹说得没错,自己的脸色确实有些发黄。但他想,也许是灯光的问题,或者是最近熬夜太多。
第二天早上,李娟照例端着蒸苹果来到陈阳的房间。陈阳刚起床,看到那个白瓷碗,突然一阵反胃涌上来。他捂着嘴冲进了卫生间,吐出了一些酸水。
李娟跟在后面,拍着他的背,语气里带着不易察觉的慌张:"是不是昨天吃了不该吃的?红烧肉是不是太油腻了?"
陈阳漱了漱口,脸色苍白:"没事,可能是起得太急了。"
"苹果还是得吃,妈再给你蒸软点。"李娟说着,又去厨房重新蒸了一份苹果。
这次她蒸得更久,苹果几乎成了泥状。陈阳勉强吃了几口,但还是觉得恶心。他开始怀疑,也许自己真的需要看看医生了。
但他没有把这个想法告诉母亲。他知道如果自己提出要去医院,李娟一定会说是他想太多了,或者是工作压力大导致的。而且,公司的体检马上就要开始了,到时候如果真有什么问题,体检也能查出来。
李娟看着儿子勉强吃完蒸苹果,心里也有些不安。但她很快就把这种不安压了下去。她相信蒸苹果是对陈阳好的,相信那个卖苹果大姐的话。毕竟,陈阳的肠炎确实没有再发作过,这就说明蒸苹果是有效果的。
"可能是最近蒸得太多了,我明天少蒸点。"李娟对自己说。
但第二天,她还是按照原来的分量蒸了苹果。她舍不得减少,怕效果不好。她觉得,只要陈阳的肠炎不发作,其他的小问题都不算什么。
03
六月的最后一个周五,公司通知所有员工参加年度体检。陈阳拿到体检通知的时候,心里反而松了一口气。最近身体的不适让他有些担心,正好可以借这次体检看看是否有什么问题。
李娟比陈阳还要重视这次体检。她早在一周前就开始准备,每天都要询问体检的具体安排。
"检查肠胃的时候要空腹吗?"李娟问。
"需要空腹,妈。"陈阳答道。
"那前一天晚上就不能吃太多,我给你煮点白粥。"李娟开始制定体检前的食谱。
体检前一天,李娟特意给陈阳炖了山药粥,还准备了几样清爽的小菜。"明天查肠胃,吃点好消化的。"她一边盛粥一边说。
陈阳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心里有些复杂的情绪。这半年来,母亲为了他的身体操了太多心,如果体检结果不好,她一定会很自责。
"妈,您别太紧张,就是常规体检。"陈阳安慰道。
"我不紧张,我就是想看看你的肠胃调理得怎么样了。"李娟把最后一块蒸苹果递给陈阳,"这个还是要吃,不能因为明天体检就打乱节奏。"
陈阳接过苹果,放进嘴里慢慢咀嚼。温热的苹果泥在口中化开,甜腻的味道让他有些反胃,但他还是坚持吃完了。
体检当天早上,李娟比陈阳起得还早。她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仿佛医生要来家里检查一样。七点钟,她准时叫醒陈阳。
"今天不吃蒸苹果了,要空腹检查。"李娟说,但她的语气里透着不舍。
体检中心位于市中心的一栋写字楼里,设备很先进。陈阳按照体检单上的项目,依次做了各种检查。抽血、验尿、做B超、胸片,一套流程下来用了两个多小时。
轮到消化内科的时候,负责检查的是一位姓赵的医生。赵医生看起来四十岁左右,戴着一副金丝眼镜,说话慢条斯理的。
"陈阳是吧?"赵医生看着病历,"有慢性肠炎的病史?最近有什么不适吗?"
"还好,就是偶尔有点胀,早上有时候会恶心。"陈阳如实回答。
赵医生点点头,用听诊器听了听陈阳的腹部,又按压了几个部位。"疼吗?"
"不疼,就是有时候觉得沉。"陈阳说。
"嗯,先去做个腹部彩超,然后拿着所有报告回来找我。"赵医生开了单子。
陈阳做完所有检查已经快十一点了。他拿着厚厚一沓报告回到消化内科,发现李娟已经在诊室里等着了。
"妈,您怎么来了?"陈阳有些意外。
"我在家待不住,想看看你检查得怎么样。"李娟手里提着保温桶,"里面是小米粥,你检查完了正好喝点。"
赵医生接过陈阳的报告,开始逐项查看。血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他的表情越来越严肃,眉头也皱得越来越紧。
"医生,我儿子这肠胃是不是好多了?我天天给他蒸苹果呢。"李娟主动说道,语气里带着自豪。
赵医生没有理会她,目光死死盯着报告上的数字。他又翻了翻其他几张报告,突然"噌"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手里的报告"哗啦"一声散了一地。
"怎么回事?"李娟被吓了一跳。
赵医生盯着陈阳,嘴唇动了半天,才说出一句让母子俩都惊呆了的话——
"你的指标......不对劲,尤其是这个数值,怎么会这么高?"
陈阳的心立刻悬了起来:"医生,是什么指标?"
赵医生捡起地上的报告,推了推眼镜,手指在血常规报告上的某个数字上敲了敲。他又拿起肝功能和电解质报告,眉头皱得更深了。
"你确定这半年饮食正常?除了蒸苹果,有没有长期吃什么药物或补品?"赵医生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娟抢先回答:"没有没有,就吃蒸苹果,那东西养胃,总不能有问题吧?"
赵医生没有回答她,而是拿起电话拨了一个内线号码:"张主任,您能过来一下吗?有个比较特殊的病例。"
几分钟后,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医生走进了诊室。赵医生把报告递给他,两人小声交流了一会儿。老医生看了看陈阳,又看了看报告,点了点头。
"请问到底是什么问题?"陈阳忍不住问道。
赵医生重新坐下,神情严肃地看着陈阳:"你的血清钾浓度异常升高,已经达到了危险水平。"
"血清钾?"陈阳从来没有听过这个词。
"正常人的血清钾浓度应该在3.5到5.5毫摩尔每升之间,而你的检查结果是7.2。"赵医生指着报告上的数字说,"这已经是严重的高钾血症了。"
李娟听得云里雾里:"高钾血症是什么病?严重吗?"
"非常严重。"赵医生的语气很沉重,"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
诊室里突然安静下来,只能听到墙上挂钟的滴答声。陈阳感觉头脑一片空白,李娟的脸色瞬间变得煞白。
"可是......可是我只是吃了蒸苹果啊,苹果怎么会有问题呢?"李娟的声音有些颤抖。
04
赵医生让护士拿来了一本厚厚的营养学手册,翻到了关于钾元素的章节。
"苹果本身含钾量确实不低,每100克苹果含钾约150毫克。"赵医生指着书上的数据说,"正常情况下,偶尔吃苹果对健康是有益的,但你是每天大量食用,而且是蒸着吃。"
"蒸着吃有什么问题吗?"李娟不解地问。
"蒸制过程会浓缩苹果中的矿物质含量,包括钾离子。而且从你的描述来看,你儿子每天的摄入量不少。"赵医生继续解释,"更关键的是......"
他停了停,看着陈阳问:"你三年前确诊肠炎的时候,医生有没有提到过肾功能的问题?"
陈阳努力回忆着,突然想起什么:"好像......好像当时医生说过肾功能有点异常,让我注意饮食,但我没太在意。"
赵医生点点头:"我看了你今天的肾功能检查,你有轻度的肾小管酸中毒。这种疾病会影响肾脏排钾的能力。"
"肾小管酸中毒?"陈阳第一次听到这个诊断。
"这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肾脏疾病,会导致身体无法正常排泄多余的钾离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长期大量摄入富含钾的食物,就会导致血钾浓度升高。"赵医生耐心地解释着。
李娟听得一头雾水,但她明白了一点:儿子的病情和蒸苹果有关。"医生,您的意思是......是我害了我儿子?"
"这不是您的错。"赵医生安慰道,"您是出于好意,而且谁也不知道他有这种肾脏疾病。问题是,这个病早就存在了,只是没有被重视。"
陈阳想起三年前看病的情景。当时他只关心肠炎的治疗,对医生提到的其他检查异常都没有放在心上。现在想来,那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警告信号。
"除了高钾血症,还有其他问题吗?"陈阳问。
赵医生翻看着其他报告:"你的血糖也偏高,虽然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但已经在临界值了。蒸苹果虽然不酸,但其中的糖分经过浓缩后含量很高,长期大量食用对血糖控制不利。"
"还有,"赵医生指着另一项指标,"你的尿酸值也比较高,这也与高钾血症有一定关系。"
李娟瘫坐在椅子上,眼泪开始往下流:"我不知道......我真的不知道......我就想让他肠胃好点......"
陈阳握住母亲的手:"妈,不怪您,是我自己没有重视之前的检查结果。"
"现在最重要的是治疗。"赵医生说,"高钾血症必须立即处理,你需要住院观察几天。"
"住院?"陈阳有些意外。
"是的,你现在的血钾水平已经很危险了。我们需要用药物帮助排钾,同时严格控制饮食。"赵医生开始开住院单,"而且要做进一步的检查,确定肾脏损害的程度。"
办理住院手续的时候,李娟一直在旁边抹眼泪。她觉得自己这半年的努力不但没有帮到儿子,反而差点害了他。
"医生,我儿子的肾脏......会不会有什么后遗症?"李娟担心地问。
"目前看来,肾功能损害还不是很严重,如果及时调整治疗,应该可以控制住。"赵医生安慰道,"但以后需要定期复查,严格控制饮食。"
当天下午,陈阳住进了医院的消化内科病房。医生给他开了促进排钾的药物,同时制定了严格的低钾饮食方案。
李娟寸步不离地守在病床边,眼睛红肿,一副自责的样子。病房里的其他患者和家属都好奇地看着她,不明白这个中年妇女为什么这么伤心。
"妈,您别自责了。"陈阳躺在病床上,反过来安慰母亲,"如果不是这次体检,我们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更严重的后果。"
"都怪我,瞎听什么偏方。"李娟用纸巾擦着眼泪,"菜市场那个卖苹果的大姐,她哪里知道什么医理,我怎么就那么轻信了呢?"
陈阳看着母亲鬓角的白发,心里五味杂陈。这半年来,母亲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给他蒸苹果,风雨无阻。虽然方法不对,但那份爱是真实的。
"妈,您的出发点是好的,谁也想不到会有这样的问题。"陈阳握着母亲的手说。
当天晚上,陈阳的血钾水平开始下降,但医生说还需要观察几天。李娟在病房的陪护椅上过夜,几乎没有合眼。
第二天早上,当护士端着早餐进来的时候,李娟下意识地看了看餐盘里的食物:白粥、馒头、咸菜,没有一样是她认为有营养的东西。
"医生,我儿子就吃这些能行吗?没有点汤什么的?"李娟问。
"现在必须严格低钾饮食,很多蔬菜和水果都不能吃。"护士耐心解释,"等血钾降到正常水平,再慢慢调整饮食。"
李娟点点头,但心里还是很不踏实。她习惯了为儿子准备各种营养食品,现在突然什么都不能做,觉得自己很无用。
05
陈阳在医院住了三天。在医生的治疗下,他的血钾水平逐渐降到了正常范围,身体也感觉轻松了很多。早上的恶心感消失了,皮肤上的红疹也开始退去。
李娟这三天几乎没有离开过病房。她守在病床边,看着各种仪器上跳动的数字,反复念叨着:"都怪我,瞎讲究什么偏方。"
"妈,您别一直说这个了。"陈阳有些心疼母亲的样子,"事情已经过去了,以后我们注意就行。"
出院的当天上午,营养科的医生专门来给陈阳和李娟做了饮食指导。医生拿着一张详细的食物表,逐项说明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哪些要限量。
"香蕉、橘子、土豆、菠菜这些高钾食物要避免。苹果偶尔可以吃一点,但绝对不能像以前那样大量食用。"医生特别强调了苹果的问题。
李娟拿出一个小本子,认真地记录着每一条注意事项。她的字写得很工整,就像小学生抄课文一样。
"医生,那我儿子以后吃什么补身体呢?"李娟问。
"均衡饮食就是最好的补充。不要迷信任何单一的食物,也不要轻信偏方。"医生语重心长地说,"有问题及时来医院,不要自己胡乱调理。"
回到家后,李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蒸锅收进了橱柜最深处。她看着那个用了半年的锅子,心情复杂。
"妈,锅子不用收起来,以后蒸别的东西还能用。"陈阳说。
"我不想看到它。"李娟固执地说,"一看到就想起差点害了你。"
那天晚上,陈阳很早就上床休息了。李娟坐在客厅里发呆,想着这半年来的种种。她想起每天早上五点半起床洗苹果、切苹果、蒸苹果的日子,想起陈阳每次皱着眉吃蒸苹果的表情,想起自己对那个卖苹果大姐的感激......
"我怎么就那么傻呢?"李娟对着空荡荡的客厅自言自语。
第二天早上,陈阳醒来的时候发现床头柜上放着一碗小米粥和一个水煮蛋。李娟坐在旁边,手里拿着那个记录饮食注意事项的小本子。
"妈,您起这么早干什么?"陈阳问。
"我去医院营养科又咨询了一遍,医生说小米粥和鸡蛋是最适合你现在吃的。"李娟把本子给陈阳看,"你看,我都记下来了。"
陈阳看着母亲工整的字迹,心里涌起一阵暖流。他知道母亲并没有因为之前的错误而放弃对他的关心,只是换了一种更科学的方式。
"钾含量都计算过了,绝对不会超标。"李娟补充道。
接下来的几天,李娟每天都会按照营养医生的建议为陈阳准备食物。她不再听信任何偏方,而是严格按照医学建议执行。每一样食物的分量都要用秤称过,每一餐的钾含量都要计算清楚。
一周后,陈阳去医院复查,血钾水平保持正常,其他指标也有所改善。赵医生对治疗效果很满意。
"继续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定期复查就行。"赵医生说,"你母亲现在做得很好。"
李娟听到医生的表扬,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她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式来关心儿子。
一个月后的某个周末,陈阳在厨房帮李娟准备午饭。他看到母亲熟练地查看食物成分表,精确地控制每样食材的用量,不禁感慨万千。
"妈,您现在比营养师还专业。"陈阳开玩笑地说。
"那是当然,为了你的身体,我什么都愿意学。"李娟一边切菜一边说,"以前是我太固执了,总以为老一辈的经验就是对的。"
"其实经验也有经验的道理,只是要结合实际情况。"陈阳说,"就像蒸苹果,对普通人可能确实有好处,只是不适合我这种特殊情况。"
李娟点点头:"现在我明白了,什么事都不能一概而论。"
06
午饭时间,李娟端出了几样精心准备的菜:清蒸鲈鱼、白萝卜汤、蒸蛋羹、还有一小碟凉拌黄瓜。每一样都是根据陈阳的身体状况特别挑选的。
"妈,您辛苦了。"陈阳真心地说。
"不辛苦,这是我应该做的。"李娟看着儿子吃饭的样子,眼中充满了温柔,"只要你身体好,我做什么都值得。"
陈阳夹了一筷子鱼肉,细细品味着。他突然意识到,母亲的爱从来没有改变过,改变的只是表达方式。从最初的盲目相信偏方,到现在的科学调理,母亲始终在为他的健康而努力。
饭后,李娟拿出血压计给陈阳测血压,这也是医生建议的日常监测项目之一。看着显示屏上正常的数字,她满意地点点头。
"妈,您也要注意身体。"陈阳关心地说,"最近您为了我的事,自己都瘦了不少。"
"我没事,身体好着呢。"李娟摆摆手,但陈阳能看出她确实比之前憔悴了一些。
那天下午,陈阳陪李娟去菜市场买菜。路过苹果摊的时候,那个卖苹果的大姐热情地招呼李娟:"大姐,好久没见了,今天买点苹果吧?"
李娟看了看那些红彤彤的苹果,摇了摇头:"不买了,谢谢。"
"怎么不买了?上次你不是说要给儿子调理肠胃吗?"大姐有些不解。
"已经调理好了。"李娟简单地回答,然后拉着陈阳走向别的摊位。
回家的路上,陈阳问:"妈,您后悔听那个大姐的话吗?"
李娟想了想:"也不算后悔吧。虽然方法不对,但让我学会了一个道理:爱一个人,不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对他好,而是要了解什么才是真正对他好的。"
陈阳点点头,觉得母亲这句话说得很深刻。
当天晚上,陈阳接到了赵医生的电话,通知他下周的复查结果。"各项指标都很正常,继续保持就行。不过还是要提醒你,以后任何饮食上的改变都要咨询医生,不要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
"好的,医生。"陈阳答应道。
挂了电话,陈阳把好消息告诉了李娟。李娟听了很高兴,但她没有像以前那样大喜过望,而是平静地说:"这是应该的,我们现在做的都是对的。"
三个月后,陈阳再次体检,所有指标都完全正常。李娟拿着体检报告,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但这次的笑容和之前不同,多了一份理性和从容。
"医生,我儿子以后还需要注意什么吗?"李娟向赵医生询问。
"继续现在的饮食习惯,定期复查,应该就没问题了。"赵医生说,"你们现在做得很好。"
走出医院的时候,李娟对陈阳说:"以后我再也不会盲目相信什么偏方了。有问题就来医院,这才是最靠谱的。"
陈阳看着母亲坚定的表情,知道她真的改变了。这种改变不仅仅是饮食习惯的调整,更是思维方式的转变。
回到家后,李娟重新整理了厨房,把所有的保健品和偏方材料都清理出来。她留下的只有最基本的食材和调料,以及那本密密麻麻记录着营养知识的小本子。
"妈,您变化真大。"陈阳感慨地说。
"人总是要学习的,不管多大年纪。"李娟收拾着厨房,"之前我太固执了,以为自己的经验就是对的。现在我明白了,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学会用正确的方法去爱他。"
那天晚上,陈阳在自己的房间里写工作报告,李娟在客厅里看电视。偶尔传来的笑声让整个家显得很温馨。陈阳想起这几个月的经历,从生病到住院,再到康复,觉得自己和母亲都成长了不少。
第二天早上,陈阳起床时发现床头柜上放着一杯温水和几颗维生素片。李娟从厨房探出头来:"医生说这个维生素对肾功能有好处,但不能多吃,一天就这几颗。"
陈阳拿起维生素片,看到每一颗上都贴着小标签,标明了服用时间和剂量。他知道这些都是母亲昨天晚上准备的。
"妈,您现在真的很专业。"陈阳由衷地赞叹。
"那是必须的,关于你的身体健康,我不能再马虎了。"李娟端着早餐走过来,"今天的粥里加了红枣,医生说可以补血,但分量我控制过了。"
陈阳喝着温热的红枣粥,感受着其中的甜味。这种甜味和之前蒸苹果的甜腻完全不同,清淡而自然。他知道,这就是科学调理和盲目进补的区别。
07
从那以后,李娟再也没有提过蒸苹果的事。她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正确的营养知识上,成了半个营养专家。邻居们有什么饮食问题,都喜欢来向她咨询。
"你们家李娟现在可厉害了,什么食物含什么成分,她都一清二楚。"楼下的王大妈对陈阳说。
陈阳笑了笑,心里充满了对母亲的敬佩。他知道,为了他的健康,母亲付出了比之前更多的努力,只是这次的努力方向是正确的。
又过了半年,陈阳的身体完全恢复正常,连肾功能也有了明显改善。医生说,如果继续保持这样的生活习惯,以后应该不会有什么问题。
那天从医院回来,李娟破天荒地买了一个小蛋糕庆祝。"医生说你的肾功能完全正常了,这值得庆祝。"
陈阳看着母亲脸上久违的轻松表情,心里五味杂陈。从三年前查出肠炎,到半年前的高钾血症危机,再到现在的完全康复,他们母子俩经历了太多。
"妈,谢谢您这段时间的照顾。"陈阳认真地说。
"傻孩子,说什么谢谢。"李娟有些不好意思,"是我应该感谢你,原谅我之前的无知。"
"我们都学到了很多东西。"陈阳说,"最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关爱了。"
李娟点点头,眼中闪着泪光。她知道儿子说得对,真正的关爱不是一意孤行的付出,而是要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一个人。
那天晚上,李娟重新整理了那个记录营养知识的小本子。她把这几个月学到的所有内容都整理成册,准备以后继续学习和完善。
"妈,您现在可以出一本营养指导书了。"陈阳开玩笑地说。
"那可不行,我还差得远呢。"李娟谦虚地说,"不过我会一直学下去的,为了你,也为了我自己。"
从此以后,李娟的退休生活有了新的重心:学习科学的营养知识,为儿子提供真正健康的饮食。她不再相信任何偏方,也不再盲目跟风,而是用理性和科学的态度来关爱家人。
陈阳看着母亲的变化,深深地感动着。他明白,所谓母爱,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执着,而是愿意为了对方而不断学习、不断调整、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即使要推翻曾经深信不疑的"真理",也在所不惜。
这个故事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是一个普通家庭在面对健康问题时的摸索和成长。但正是这种平凡中的真实,让人感受到了最深沉的爱意和最珍贵的亲情。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很多人都在寻找各种保健的捷径,相信各种养生的偏方。但李娟和陈阳的经历告诉我们,真正的健康需要的是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态度,而真正的爱需要的是智慧和学习的勇气。
也许,这就是这个关于蒸苹果的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道理:爱,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来表达。
来源:一才的篮球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