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事开讲第225期|我们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存

B站影视 2024-11-30 10:19 2

摘要:这些新闻共同指向同一个话题:在生物多样性前提下,人类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存于这个星球。既不是人类伤害自然,导致“世界上每天都有75种物种灭绝,其中每天有一种动物消失”,也不是动物的自然生长让人类感到害怕。

1

最近关于动物的新闻很多。老虎下山、野猪入城,有人受伤有人受惊吓;

2024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召开,全球嘉宾汇聚成都探讨熊猫和其他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保护;

这些新闻共同指向同一个话题:在生物多样性前提下,人类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存于这个星球。既不是人类伤害自然,导致“世界上每天都有75种物种灭绝,其中每天有一种动物消失”,也不是动物的自然生长让人类感到害怕。

说到生物多样性,可能很多人第一反应就只是物种、动植物、生物等单项概念,实际上,它的范围与含义深且广,还包括环保等多项内容,涵盖整个地球上的所有生态系统。

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盐地碱蓬为滩涂铺上了“红地毯”。 新华社 发

地球的生物圈,就如一个莫比乌斯环,经过千万年甚至亿年的演变,环环相扣,自行运转得十分融洽和谐。而我们人类就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破坏环境,就好比打破了其中一个环,会让这个生物圈的运行变得不那么顺畅。

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依存、繁密联系的有机链条。这个生命共同体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世界各国的历史经验教训都证明了这点,环境的破坏也许短期的、有限的范围内看不出来,但正如蝴蝶效应所指,它掀起的环境风暴也是可怕的。

几十年前的伦敦酸雨酸雾、日本的水俣病,十几年前的“癌症村”,都是自然遭到破坏后对人类的反噬。

当人类粗暴掠夺自然时,自然的惩罚是无情的;而人类友好保护自然时,自然的回报也是慷慨的。

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基础设施和建筑环境,能源和采掘等系统,都是我们经济的基础。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新自然经济报告》显示,目前全球经济中有44万亿美元适度或高度依赖自然生态系统,这相当于全球GDP的一半以上。可以说,看似不直接创造财富的生物多样性,托起了人类经济发展。报告同时预测,到2030年,三大社会经济体系全面拥抱自然受益型转型将释放价值10.1万亿美元的商机,而中国有望抓住这一潜力的20%。

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国始终是行动派。自1992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的《生物多样性公约》最早缔约国以来,一直致力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2

了解清楚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这些年发生在人类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新闻了,它们每一项,其实都代表了我们在修复生态系统、保护生物上的努力。

我们先后颁布和修订生物安全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种子法、森林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20多部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法律法规,以严格的法律体系织就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举国家之力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努力保持、修复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守护生物多样性。

比如这次在成都召开的全球熊猫伙伴大会,大熊猫被认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旗舰物种”,也是展示我国珍稀物种保护成效的一张亮丽名片。因为在2021年,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已达1800多只,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了“易危”。2021年时,我国建立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保护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猫栖息地,同时在大熊猫的“保护伞”下,有川金丝猴、羚牛、荒漠猫、血雉等1万余种同域分布野生动植物物种同时得到了良好保护。

广西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红树林 新华社 发

再如两三年的云南野生象群迁徙事件。十几头亚洲象从西双版纳长途跋涉深入人类生活区,由南向北到达昆明又往南回到老家,它们的行踪全程几乎是在线直播,吸引了全国网友关注,人们为象群命运捏把汗的同时,也纷纷出谋划策后继安顿计划,并由此引发了对亚洲象现状的讨论和研究。当年10月,国家领导人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讲话中谈到:“前段时间,云南大象的北上及返回之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保护野生动物的成果。”

时隔几年,野生动物进村入城的新闻再度屡屡成为各地要闻。远的有前几年上海对“貉出没”的惊喜和担忧,南京对野猪屡屡进城的不安。野生动物进城,代表的是环境的向好,说明它们得到了繁衍,但同时也是一种警示。

因为一般情况下,野生动物的胆子比人类更小,我们看见它们会吓一跳,它们看见我们会更吓一跳,所以动物很少进入人类活动区。频频进入人类地盘,这说明动物的食物链出现了问题,它们不得不进入村庄城市觅食。另一方面,野猪、貉等动物繁衍快且泛滥,则说明我们的生物还不够多样,完整的生物链还没有得到恢复、闭合。

20年前,本报曾经做过一组报道《当野猪以主流的姿态统治山林》,记录了临安等山区野猪泛滥下山祸害村庄的事件。有动物学家接受采访时就曾表示,这说明生物链是缺失的。我们通常认识的生物链顶端是老虎、狼、豹等大型肉食动物,但是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些顶端动物在我省数量已经极少,野猪就成了食物链的顶端。同时野猪繁殖能力强,周期短,种群很容易庞大。“这也是‘一种生态灾难’,进行控制是必要的,否则它就有可能危及整个自然界正常的生物链。”专家说。

神农架大九湖国家湿地公园 新华社 发

事实上,野猪为害在生物链没有完全恢复的当下,已成为中国许多省的一个挠头问题。就在今年初,国家林草局等15部门共同发布了《野猪等陆生野生动物致害防控工作方案》,目的在于既要保障生产生活秩序,又要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

3

这就是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的问题,随着环境的不断向好,这项研究将会越来越重要。

实际上,政策层面的引导和规定,表明的是发展的宗旨、国家的目标,但在生物保护上,我们个人能够做的真可以算得上是举手之劳。

最简单的一点就是,留意生活中的许多小事。

几乎每年春秋季,我们都会在媒体上呼吁大家留意加拿大一枝黄,这种外来物种,能够让它周边的本土植物死光光,寸草不生。无论对农作物还是本土绿植都十分有害,堪称“恶魔之花”。

一枝黄花”蔓延我国苏浙赣等地 新华社 发

日渐被人们熟悉的福寿螺,一到春天便会在水域周边撒下粉红色的卵,如今已经在悄悄向西湖水域蔓延,如果见到便可以直接进行焚烧等处理。家养的巴西龟、鳄龟,不要轻易弃养到自然水域,不人道的同时,它们也会凶恶地攻击中国草龟这种战斗力不强的本地龟。至于鳄雀鳝,今年以来各地都有新闻报道称,有人将弃养的鳄雀鳝倒进河流池塘,结果造成当地水域其它鱼类的消失。

2008年我国颁布了“限塑令”,一时效果斐然,但是否觉得,近些年塑料袋的滥用是否又有抬头?

你们看,这些“不起眼”的妨害生物多样性的小事,就在我们身边,解决它们光靠机构、靠组织、靠环保人士的力量,肯定不行,如果每个人能从身边小事做起,便能调动起“大多数”的力量。

寄情山水,草木怡情,饮食合乎时令……自古以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诗意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美妙不应该只在乡间,而应成为时时事事随处可见。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