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提出了“高理想(Sublime ideal)引领+真问题(Specific problem)驱动+多资源(Strat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卓越工程师。在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提出了“高理想(Sublime ideal)引领+真问题(Specific problem)驱动+多资源(Strategic resource)协同”(简称“3S”)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索出一条产教深度融合、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卓越工程师育人新路径。近年来,一批兼具家国情怀与顶尖技术能力的研究生正在这里加速成长为支撑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家国情怀引领职业使命
今年的4月24日恰逢第十个中国航天日,学校特意邀请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来校做专题报告。电子信息专业研究生董鹏飞听后激动地表示:“作为新时代工程师,我们的使命是把每一个精密部件都打造成国家战略能力的坚实基石!风云卫星打破了国外对尖端气象观测技术的垄断,我决心将我的研究方向聚焦于空间极端环境下的高可靠性传感器技术,为未来我国深空探测和空间站建设贡献自己的‘火眼金睛’!”
风云四号卫星总设计师董瑶海做专题报告
学校深度融合“立足航天、服务国防”的办学特色与新时代工程师使命,将“为国铸重器”的使命担当传承于工程实践教育,通过“大国工程”系列讲座与“红色工程师精神”微党课大赛等品牌活动,形成“使命驱动-实践淬炼-精神传承”的育人闭环。广大青年学子以家国情怀引领职业选择,精准锚定奋斗坐标,将个人科研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紧密相连,学校航天国防等重点领域就业人数逐年增加。
产业痛点淬炼实战能力
“科研项目是解决工程问题,不能直接套用实验室学术思维。”参与海上通信感知一体化项目研究的李博教授常这样提醒学生。在跟随导师参与关键技术攻关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掌握了复杂工程问题的系统化解决方法,更培养了从实际需求提炼科学问题、将创新成果转化为工程应用的完整能力链条。
李博教授与学生就复杂工程问题进行分析
面对传统工程硕博士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该校坚持目标导向,通过“柔性交替、弹性累计”等形式,不断完善卓越工程师培养机制体制,将企业亟待攻克的关键问题转化为研究生课题,构建“问题从产业中来,成果到产线中去”的实战育人生态,让学生在直面复杂工程挑战中淬炼创新硬实力。
近年来,该校研究生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科创赛事中屡创佳绩,先后获得获国家级科技创新竞赛奖励100余项项,省部级竞赛奖励200余项。获奖背后,是“真刀真枪”的工程思维淬炼。
汽车工程学院院长王大方教授在指导学生参加科创竞赛时,面对“电机模拟器动态响应精度不足”这一核心问题,团队成员创新性地从提出了一种通过数值迭代优化来适配不同速率模块的建模方法,有效解决了系统稳定性难题,最终“威速电驱——新能源汽车高性能电机模拟器领军者”项目斩获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2023)全国金奖。基于竞赛中打磨成熟的技术方案,团队迅速组建了科技公司,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推向产业应用,大幅缩短了新能源汽车驱动系统的研发周期,降低了企业的测试成本,实现了“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让科研创新扎根产业土壤,让人才培养对接社会需求,这是推进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思路。”王大方表示。
王大方教授指导研究生
生态聚合赋能创新飞跃
打破校企协同藩篱、院系合作壁垒,学校先后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南京研究所、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天津)有限公司、崂山实验室、松山湖材料实验室等共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冲破学科交叉“茧房”,年培养工程硕博士260余人,为卓越工程师培养提供硬核支撑。
2022年学校与华为共建数据通信创新实践基地和“未来网络”研究生实验班,依托校内的真实产业实践环境及企业、学校双导师指导管理,开展研究生的校企联合培养。华为数据通信产品线总监表示,“这种‘校即企、学即练’的模式,正是破解工程人才供给侧矛盾的密钥。”
华为企业导师为学生授课
在职博士研究生周冠辰是中核集团的一名高级工程师,入选2022年国家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后,他将前沿科研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创新性地提出“激光-电弧复合焊接智能调控技术”,使焊接可靠性提升40%,构建了自动焊接封装系统装备的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系统,将故障预警准确率提升到90%。同时,作为纽带构建了“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网络,带动团队工程师参与校企联合课题。
其导师郭宁教授说:“周冠辰就像学界与业界的‘转换器’——用“设计创新+工艺革新”的双轮驱动模式,创新诠释了新时代卓越工程师担当!”
哈工大(威海)副校长、山东省卓越工程师学院院长钱宏亮教授表示:“3S”模式的核心,是以家国情怀点燃创新引擎,以产业熔炉锤炼实战本领,以生态合力突破成长边界。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战略伙伴的协作,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输送更多“重器”英才!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