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人会想着去投诉鲁迅?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5 16:03 3

摘要:事情是这样的,在浙江绍兴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墙,画着那张我们都熟悉的鲁迅肖像:双指夹烟,眼神犀利,脑子里翻腾的都是对那个时代的批判。这张画成了网红打卡点,十几年了,大家都喜欢。游客过去拍个照,有的人还掏出打火机,做个“给先生点烟”的姿势,算是一种纪念和致敬。结

最近鲁迅摊上事儿了,都去世快一个世纪了,还得被人摁着“戒烟”。这事儿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事情是这样的,在浙江绍兴的鲁迅纪念馆,有一面墙,画着那张我们都熟悉的鲁迅肖像:双指夹烟,眼神犀利,脑子里翻腾的都是对那个时代的批判。这张画成了网红打卡点,十几年了,大家都喜欢。游客过去拍个照,有的人还掏出打火机,做个“给先生点烟”的姿势,算是一种纪念和致敬。结果呢,突然冒出来一位自称是“控烟志愿者”的孙女士,一纸投诉把这面墙给告了。

她的理由是什么?说出来都怕你笑出声。她说,鲁迅这张照片的原图,是在自己家里抽烟,纪念馆把背景去了,直接画在墙上,就变成了在室外公共场所抽烟,这有“引导青少年在户外吸烟”的嫌疑!还建议把这画换成鲁迅“右手握拳”的形象。

我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第一反应就是:这世界是不是癫成了我不认识的样子?按照这位孙女士的逻辑,握拳是不是就有暴力倾向?是不是会对未成年人产生不良引导?那干脆直接P掉,让先生两手空空,啥也别干,就搁那儿站着?

到底是什么人,会闲到去投诉一个民族魂的画像?他们脑子里到底在想什么?这背后真正的原因又是什么?

首先我们得聊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这种投诉是出于“好心”,是为了“公共健康”,为了“保护青少年”。这真的是太可笑了,说这个话的人,真的是一点都不懂。

这跟嫌楼上小孩吵,就要报警把人家抓起来的邻居大妈有什么区别?只要自己看不惯就投诉,只要影响到自己那点所谓的“利益”或者“观感”就干涉。他们往往举着“为你好”的大旗,干的却是把个人好恶强加于整个社会的事。这是一种病,得治!

我们看看美国现在什么样?历史人物的雕像,说推倒就推倒;经典的文学作品,因为里面有几个词不符合今天的“政治正确”,说下架就下架。他们管这个叫“觉醒”,我看就是一种文化上的自我阉割。给维纳斯戴上胸罩,给大卫穿上裤衩,这就是他们正在干的事。这种风气是怎么来的?就是从这种看似“有理有据”的吹毛求疵开始的。他们不再反省自己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反而惧怕一切外部因素,习惯性地把自己的失败和焦虑归结于一幅画、一尊雕像、一本书。

现在,这股歪风也想吹到我们这儿来?鲁迅在桌子上刻个“早”字,也没见这帮人都学着好好学习去。怎么看到鲁迅夹根烟,就觉得能把青少年带坏了?我们的年轻人就这么脆弱,这么没有辨别能力吗?这到底是看不起鲁迅,还是看不起我们自己的下一代?

如果这个逻辑能成立,那我们要做的事情可就太多了。当年伟人那张经典的夹烟照,是不是也得从历史书里删掉?李白那些“举杯邀明月”的诗,是不是宣扬酗酒?都得从课本里抹了!岳庙里岳飞握着刀的塑像,反战人士是不是得去投诉“宣扬暴力”?孔庙里孔子佩着剑,是不是涉嫌“展示管制刀具”?把历史人物的一个瞬间,硬塞进当下的道德模具里,稍微一压,就成了罪过。

所以你看明白了吗?这根本不是一根烟的问题。这帮人盯着的不是鲁迅手里的烟,他们真正想掐灭的,是鲁迅所代表的那种精神——那种不妥协、不媚俗、永远保持批判和清醒的“民族魂”。

我们再深入扒一下,鲁迅是谁?他为什么对我们这么重要?

鲁迅,本名周樟寿,后来改名周树人。1881年生在绍兴一个书香门第,本来也是个少爷。但他的人生开局并不顺。爷爷周福清科举舞弊案发,被判了“斩监候”,周家一夜之间从云端跌落。父亲重病,年幼的鲁迅每天在当铺和药店之间奔波,看尽了世态炎凉,族人的冷眼,社会的残酷。他后来回忆说:“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人住的社会,于是从那时候起,我就痛恨它了。”

父亲最终还是死了,孤儿寡母受尽欺凌。这段经历,让他过早地看到了这个“吃人”的社会的真相。1898年,他离开家乡,“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去了南京水师学堂。后来公派留学日本,他想学医救国。但在仙台,课堂上的一张幻灯片彻底改变了他。一个中国人因为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军砍头,一群同胞在旁边麻木地围观。鲁迅受到了巨大的刺激,他意识到,医治国民的身体,远不如疗救他们的精神重要。

于是,他弃医从文,拿起笔,成了那个在沉睡的铁屋子里第一个呐喊的人。他写《狂人日记》,写《阿Q正传》,写《药》,用刀一样的文字,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他骂醒了无数人,也得罪了无数人。他一生都在战斗,被通缉、被围攻、被删帖,什么没经历过?

所以,吸烟这个行为,对鲁迅来说,早已超越了个人习惯,成了他文化形象的一部分。那缭绕的烟雾背后,是他对整个时代的深邃思考,是他“以笔为剑”的精神姿态。我们要学习的,是鲁迅的骨头,是他的批判精神,而不是他抽不抽烟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偏偏就有人抓着这根烟不放。为什么?

因为动鲁迅,是最安全也最能博眼球的。就像前几年,某茶饮品牌搞联名,推出什么“烟腔乌龙”,宣传语是“老烟腔,新青年”。当时就有人批评,说“老烟枪”这个词带贬义,不该这么消费鲁迅。你看,消费鲁迅的形象,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和争议。这次的投诉也是一个道理。孙女士说自己是“控烟志愿者”,听起来很高尚,但她的行为,本质上和那个卖奶茶的商家没区别,都是在利用鲁迅这个巨大的文化符号,来刷自己的存在感,推销自己的那套理念。

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我原来就说过,屁股决定脑袋,资产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对于某些人来说,国籍都不重要。他们的精神资产在哪里,他们的价值认同在哪里,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这个时代,是中国蓬勃发展的时代,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我们自信,我们昂扬。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的精神上是跪着的。他们不认同我们自己的文化英雄,不理解我们自己的民族脊梁。他们看问题的标准,是西方的,是所谓的“普世”的。他们用手术刀般的精细去解剖自己的同胞和历史,却用美颜滤镜去看待西方的一切。

这种人,鲁迅先生早就骂过了,他把他们叫做“资本家的乏走狗”。“凡走狗,虽或为一个资本家所豢养,其实是属于所有的资本家的,所以它遇见所有的阔人都驯良, 遇见所有的穷人都狂吠。”放在今天,就是遇见西方的标准就驯良,遇见中国的现实就狂吠。他们不明白,或者说假装不明白,鲁迅的伟大,恰恰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爱国者。他批判,是因为“爱之深,责之切”。他希望这个国家好,希望这里的人民能站起来。

2021年9月26日,在纪念鲁迅诞辰140周年座谈会上,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就明确指出:“要学习和弘扬鲁迅先生关切民族命运、担当时代使命的爱国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坚持理想、敢于斗争的战斗品格”。这才是我们官方和民间共同认可的鲁迅精神。

而那些投诉者呢?他们嘴里说着仁义道德,一肚子却是自私和偏狭。他们看似在关心公共利益,实际上是在破坏我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他们看不到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民情怀,却只看得到他指间的香烟会不会“带坏小朋友”。这本身就是最大的讽刺。

幸运的是,这一次,我们的网友没有惯着她,舆论一边倒地认为这种投诉是无理取闹。绍兴市文旅局也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都要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盲目决策。最终,官方也回应,会广泛听取民意,不会轻易更换墙画。

这是一个好现象。它说明,我们的人民群众,眼睛是雪亮的。我们分得清什么是真正的为国为民,什么是打着幌子哗众取宠。

但是,我们必须警惕。这种滥用投诉权的风气,绝对不能长!今天他们能投诉鲁迅抽烟,明天就能投诉关公拿刀,后天就能因为《红楼梦》里有“包办婚姻”而要求禁书。这种用现代的尺子去丈量历史,用个人的偏好去绑架公共空间的行为,是一种文化的倒退,是一种精神的扭曲。

鲁迅先生当年面对创造社、太阳社那帮“革命文学”青年的围攻,面对郭沫若他们扣上的无数顶帽子,他都懒得一一辩驳,只是说:“我倒觉得有趣起来,想试试我究竟能够挨多少刀箭。”他一生都在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他什么没见过?

今天的这点风波,对先生来说,恐怕连一支烟的烟灰都算不上。他在天上看着,估计只会淡淡一笑,然后继续在他那“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的院子里,点上一支烟,冷冷地看着这人世间的闹剧。

所以,真正该掐灭的,不是鲁迅指间那早已化作精神符号的烟,而是某些人心中那股动辄举报、上纲上线的邪火!让那面墙留着吧,让愿意拍照的人去拍,让不喜欢的人扭头走开。这才是真正的文明,真正的自由精神!

我们这个国家,正走在一条向上的、正确的道路上。但路上总免不了有些苍蝇嗡嗡叫。我们不必为此烦恼,更不能停下脚步。我们要做的是什么?就是像鲁迅先生教导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倘若真没了炬火,我们,便是唯一的光。

来源:伊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