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晒黑、晒伤、色斑、光老化——这些藏在阳光里的肌肤危机,正在等待疏于防晒的人“踩坑”。面对早秋的阳光,你真的掌握科学防晒的正确姿势了吗?这份实用指南带你从误区扫雷到场景防护,全方面解读防晒知识体系,让肌肤在烈日下依然保持从容。
晒黑、晒伤、色斑、光老化——这些藏在阳光里的肌肤危机,正在等待疏于防晒的人“踩坑”。面对早秋的阳光,你真的掌握科学防晒的正确姿势了吗?这份实用指南带你从误区扫雷到场景防护,全方面解读防晒知识体系,让肌肤在烈日下依然保持从容。
01
早秋防晒误区大盘点
误区1:阴天无需防晒
真相:云层无法完全阻挡紫外线,阴天时仍有高达90%的紫外线(尤其是UVA)导致皮肤老化、晒伤。
建议:无论阴晴,户外活动均需做好防晒。
误区2:室内工作无需防晒
真相:玻璃窗无法挡住UVA(长波紫外线),普通单层玻璃仅能阻挡17%的UVA,因此坐在办公室窗边、家中阳台附近时,皮肤会暴露在UVA下,从而导致真皮层胶原蛋白受损。
建议:如果长时间处于室内, 靠近窗户处或车内,也应注意防晒。
误区3:儿童多晒太阳可补钙,无需防晒
真相:儿童皮肤更薄更脆弱,紫外线伤害可能累积,更易出现晒伤,增加皮肤疾病风险。
建议:婴幼儿可选择合适的遮阳帽、衣物等物理防晒措施,6个月以上婴儿可使用物理防晒霜。
误区4:防晒霜涂一次管全天
真相:物理防晒霜靠反射紫外线起效,因此出汗、出油或擦拭均会导致皮肤表面膜层破坏,从而削弱防晒效果,SPF值也随时间递减;化学防晒霜通过吸收紫外线发挥作用,每次吸收紫外线后自身成分分解,通常2-3小时后防护力会大幅降低。
建议:防晒产品需要一定时间才能被皮肤吸收,所以出门前半小时就应涂抹防晒产品。每2-3小时补涂一次,户外活动或游泳后需立即补涂。
误区5:SPF值越高越好
真相:SPF30能阻挡约97%的UVB,SPF50+提升至98%以上,超过SPF50后防护增幅趋近于零,高数值SPF增加皮肤负担,容易引发过敏等问题。
建议:日常通勤选SPF30+,PA+++,长时间户外活动可适当提高。
误区6:防晒霜用量不足
真相:防晒化妆品的防护效果主要取决于用在人体皮肤上的剂量,只有剂量足够,防护效果才能显现。防晒霜用量不足会导致防护效果大幅下降。根据国家标准检测流程,防晒化妆品要发挥标识的防晒效果,使用剂量应为2毫克/平方厘米。(以面部为例,若使用霜、膏状防晒霜,约需要面积为1元硬币大小的量;若使用稀薄的防晒乳液,则需要面积为2枚1元硬币大小。
建议:科学用量,多次涂抹。
误区7:浅色衣服比深色的防晒效果好
真相:研究显示,白色衣物只可阻挡85%紫外线,属防UV效果最低的颜色;深色阻挡能力较高,蓝色达98%,黑色则是99.5%。
建议:可选择深色透气面料防晒衣物及防护口罩。
02
不同场景的正确防晒方法
日常通勤(办公室/通勤)
推荐选择:SPF30-50、PA+的轻薄型防晒,如乳液/啫喱质地,质地轻薄,既能满足防护需求,又不会给皮肤造成过多负担。
户外运动(徒步/骑行/爬山)
推荐选择:SPF50+、PA+++的防水防汗性防晒产品,优先选择物化结合型(兼顾UVB+UVA防护)。同时搭配硬防晒,可穿着UPF50+的防晒衣,带大沿遮阳帽、面罩及太阳镜。防水型产品(标注“Water Resistant”)需每40-80分钟补涂。
高强度暴晒(海滩/高原/滑雪)
推荐选择:SPF50+、PA++++的物理防晒(氧化锌/二氧化钛为主),形成物理屏障,每2小时补涂,搭配硬防晒:带拇指扣的UPF50+防晒衣、冰袖、全脸防晒面罩、UV400墨镜。晚上做好晒后修复:冰镇补水面膜,同时注意补充水分及维生素C。
敏感肌/儿童
敏感肌:选择无酒精、无香精的纯物理防晒(SPF20~30),如氧化锌成分,温和不刺激,降低过敏风险。
儿童:6个月内宝宝优先硬防晒,阴天紫外线强度仍有晴天50%;6个月以上的婴儿,可选择SPF20-30、PA++的婴儿专用防晒,避免化学防晒剂(如氧苯酮)。物理防晒为主,质地以霜状为佳,减少涂抹时的摩擦刺激。
03
皮肤晒伤的症状与分级判断
皮肤晒伤的常见症状
暴晒后数小时内皮肤出现发红、发热及刺痛感,触摸有灼烧感。严重时可出现局部肿胀、水疱,伴脱皮、色素沉着。
晒伤程度分级判断
轻度晒伤:皮肤发红、轻微发热
中度晒伤:皮肤红肿、刺痛及瘙痒,可出现局部小水疱
重度晒伤:皮肤出现较大水疱、疼痛剧烈,可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头晕及恶心等)
04
晒伤后的紧急修复措施有哪些?
被太阳“灼伤”后,皮肤正处于最脆弱的状态,科学的急救措施能快速减轻疼痛、降低损伤!
轻度晒伤:立即冷敷降温,立即用凉水冲洗晒伤部位(水温15-20℃)或湿毛巾冷敷15-20分钟,每小时重复1次。可涂抹冷敷凝胶或温和舒缓类保湿霜。
中度晒伤:较小水疱注意避免摩擦,较大水疱可用无菌针头低位刺破,排出液体,无菌纱布覆盖,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减轻炎症反应,必要时可口服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
重度晒伤:如出现发热、头晕或大面积水疱破溃,立即就医及系统治疗。
05
长期晒伤修复与皮肤护理要点
急性期(晒后1-2周):此期为炎症反应高峰期,选用温和洁面产品及冷敷敷料进行局部护理,在医生的指导下外用糖皮质激素药物抗炎。避免应用过热水温及刺激性产品,暂停去角质及功能性护肤步骤。
修复期(晒后2-4周):此期为皮肤屏障修复期,可选择带有“神经酰胺、角鲨烷”成分的面霜,做好补水锁水工作。脱皮时不要用手抠,待其自行脱落。
巩固期(晒后1个月):此期为光老化抵御期,可选择带有“烟酰胺、传明酸”等成分产品,淡化晒后皮肤色沉及新生色斑,继续做好硬防晒及根据场景选择合适的防晒霜。
晒后修复期皮肤格外脆弱,饮食需注意多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外出必须做好严格物理防晒,1-2周内尽量不涂抹普通防晒霜,避免皮肤进一步出现刺激反应,等皮肤完全恢复正常后使用。
防晒是门精妙的平衡艺术,我们既要科学防护、避免晒伤,又要接触阳光、保持健康,婴幼儿及老年人可在上午8-10点、下午三四点后晒太阳15-20分钟,促进钙质吸收;普通人可根据不同场景及部位选择合适的防护方式。做好科学防晒,与阳光和谐相处,让我们在保护每一寸肌肤的同时,享受阳光带来的健康益处。
作者 | 大兴区妇幼保健院 冯晴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