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写字楼的灯一盏盏灭下去,地铁口涌出一批批下班的人,有人直奔家门,有人去健身房、酒吧或商场,而另一群年轻人,却拧开电动车钥匙,戴上头盔,开始了他们的“第二职业”。
年轻人下班送外卖,像寻宝一样刺激,有人一个月兼职赚到三千元。
当写字楼的灯一盏盏灭下去,地铁口涌出一批批下班的人,有人直奔家门,有人去健身房、酒吧或商场,而另一群年轻人,却拧开电动车钥匙,戴上头盔,开始了他们的“第二职业”。
他们的路线不再是早八晚六的固定通勤,而是穿梭在城市的街头巷尾,接单、取餐、送达——有时像闯关,有时像打怪升级。
双喜是其中之一。
27岁的他在郑州一家央企做程序员,年薪十五万,硕士刚毕业不久。
那段时间他在做自媒体,缺少素材,就想着干脆把下班送外卖的过程拍下来。
“跑外卖就像寻宝,拿到餐送到目的地,就像获得金币。”
他笑着说。
第一次接单,他兴奋得像个新手玩家,提前在网上看了各种攻略:怎么取餐、怎么避免超时、平台规则是什么。
刚开始不熟练,只能一单单送,不敢贪多。
后来熟了,就会挑三四公里的远单,因为这样平台会顺路派第二单,赚得多一点。
送外卖的路上,他遇到过各种状况。
有的商圈不让电动车进,要绕很远;有的小区电梯要刷卡,只能提前联系顾客;有一次送二十多斤的桶装水,爬了好几层楼。
“老小区的单元号乱得很,刚开始我不好意思问人,结果跑错了好几次,真是又累又懊恼。”
天气是另一道关卡。
郑州那场暴雨,他送完餐回家还有八公里,必经的两个地下涵洞全被水淹了。
“下雨天最怕,不安全,还容易被困。”
相比之下,高温反而好对付,吹着风还能静下心来。
双喜常和女友一起送餐,她帮他拎餐、看车,避免被偷跑。
送完单,两人会去吃宵夜。
“钱不多,可能周末就花光了,但过程挺开心。”
他的视频有过八十万播放量,也有人质疑他抢了全职骑手的饭碗,他解释说众包和专送的单池不同,自己下班跑两小时,不会影响别人。
在深圳,22岁的李先生也在跑。
他是人力资源专员,本职工资六千,兼职外卖一个月能赚三千。
下班六点半出门,一直跑到晚上十一二点。
刚开始,他找不到商家位置,还因为不懂顾客自取的流程被扣了三十多块——等于白干一天。
“蛋糕、鲜花我不接,容易坏,赔不起。”
他总结出自己的接单规则。
老小区的单价高一些,因为要爬楼;凌晨送餐,他曾被两条狗追着跑。
深圳的城中村夜里漆黑一片,路还在修,绕路是常事。
高温天跑两小时,衣服湿透,得找阴凉处歇一会儿。
李先生带动了不少同事加入众包,有人甚至转成全职,成了“单王”,一天能跑一百多单。
“白天工作压力大,晚上送外卖反而自由。”
他说。
杭州的策策,则是为了减肥。
朋友开玩笑说跑外卖能瘦,他原本92公斤,如今掉了五六公斤。
“既能锻炼,又能体验不同生活方式,还能赚点钱。”
他觉得很值。
策策骑的是公路车,装备加起来一千多元。
美团、京东、饿了么他都跑过,觉得收益差不多。
每次跑一到三个小时,周末会更久。
遇到商家出餐慢、顾客态度差,他就按平台流程处理。
“送外卖让我大脑放空,像换了个频道。”
有一次,他送餐时碰到了同事,双方都有点意外。
他也会在网上分享经验,告诉新人先用共享单车试试,再决定是否投入装备。
“外卖骑手很辛苦,他们的劳动值得更多尊重。”
策策说。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背后是一个正在扩大的现象。
截至2025年8月,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下班送外卖的行列,社交平台上相关分享不断增加。
有人为了补贴家用,有人为了缓解压力,有人单纯想看看城市的另一面。
有人质疑,这会不会抢了全职骑手的饭碗。
有专家认为,兼职者送单量和效率有限,很难真正影响专业骑手。
“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
我想,这或许就是他们坚持的原因——不是为了那几百几千块,而是为了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之外,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那条路可能穿过拥挤的商圈、漆黑的小巷、暴雨的街头,也可能在某个深夜,带来一阵风、一段风景,和一种久违的自由感。
“白天是打工人,晚上是骑手,这种切换让我觉得自己活得更立体。”
双喜说。
“跑外卖让我觉得,生活不止一种节奏。”
李先生说。
“我在送餐的路上,看到了不一样的城市,也看到了不一样的自己。”
策策说。
来源:蓝胖子不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