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钱想疯了?河南一女生考上大专办升学宴,评论区出现恶心一幕!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16:08 5

摘要:2024 年 8 月底,距离全国大专院校开学不足半月,河南南阳的一名女生家中,正弥漫着庆祝的氛围。这名女生身着简洁的白色连衣裙,家中被精心布置起来:淡粉色与米白色的气球缠绕在客厅吊顶边缘,墙面立着印着 “前程似锦” 字样的木质迎宾牌,牌面还点缀着细小的闪粉;餐

2024 年 8 月底,距离全国大专院校开学不足半月,河南南阳的一名女生家中,正弥漫着庆祝的氛围。这名女生身着简洁的白色连衣裙,家中被精心布置起来:淡粉色与米白色的气球缠绕在客厅吊顶边缘,墙面立着印着 “前程似锦” 字样的木质迎宾牌,牌面还点缀着细小的闪粉;餐桌上摆放着两款造型精致的奶油蛋糕,一款缀着新鲜草莓与薄荷叶,另一款用巧克力酱勾勒出 “毕业快乐” 的图案,周围还点缀着几束盛放的向日葵与洋桔梗 —— 这些装饰都是女生与父母共同挑选、亲手布置的,耗时近 3 天。

这场升学宴规模不大,仅邀请了至亲与几位邻里,席间父母向亲友介绍女儿考上的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言语间满是对孩子未来的期待。女生将现场照片与一段短视频发布在社交平台,视频里她和家人一起切蛋糕,镜头扫过桌上的菜肴与墙上的装饰,配文简单直白:“终于要开启大学新生活啦,感谢家人的陪伴。” 她发布内容的初衷,只是想记录人生中这一重要节点,留存与家人的温馨回忆,并未想过会引发大范围讨论。

然而,评论区的走向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期。不到两小时,这条内容的评论数就突破 500 条,其中多数是带着嘲讽意味的留言:“就考进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也好意思大张旗鼓办宴席?”“三百多分的成绩,还好意思说‘寒窗苦读’?怕不是对‘苦读’有什么误解。”“看这蛋糕就知道是想圈钱,亲戚们的份子钱怕是要‘回流’了。” 更有网友翻出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故意曲解数据:“去年这学校最低分才两百出头,你怕不是只考了两百多分,还好意思晒出来?”

面对这些负面评论,女生最初选择沉默,但随着嘲讽声越来越多,她最终在评论区做出回应,澄清自己的实际分数:“我高考考了 368 分,不是网友说的两百多分,这个成绩虽然不算顶尖,但也是我高三一年努力的结果。” 她还补充说明,家中举办宴席的费用由父母承担,并未向亲友收取高额份子钱,多数亲友只是带着水果、书籍等礼物前来祝贺。即便如此,仍有网友不依不饶,甚至对她发布照片中的背景板发难:“背景板上写‘寒窗苦读终有果’,你这成绩配得上这几个字吗?”

在持续的网络压力下,这名女生没有选择删除内容,反而更新了一条动态:她晒出一组自己在青岛海边游玩的照片,照片里她戴着浅灰色遮阳帽,穿着蓝色短袖,笑容明朗,身后是湛蓝的海水与白色沙滩,配文只有一句话:“我的人生我自己负责,不会被无关的声音影响。” 这条回应没有激烈的反驳,却以一种坦然的态度,对抗着网络上的恶意评价。

二、专科≠失败:职业教育赛道上的逆袭样本

网络上对 “专科办升学宴” 的嘲讽,本质上是将 “学历层次” 等同于 “人生价值” 的片面认知。在许多网友的固有观念里,升学宴只该属于考上 985、211 院校的 “学霸”,专科生就该 “低调”,甚至被视为 “学业失败” 的群体。但现实中,诸多从职业院校、专科院校走出的从业者,用实际成绩打破了这种偏见,证明了学历并非衡量能力的唯一标准。

21 岁的包佳千,此前就读于江苏一所职业院校的烘焙专业,入学时她的高考成绩刚过专科线,也曾因 “专科生” 的身份感到自卑。但在专业学习中,她逐渐发现自己对烘焙的热爱 —— 为了掌握面团发酵的最佳温度,她曾在实训教室连续待了 12 小时,记录不同温度下面团的膨胀率;为了精进裱花工艺,她每天练习握裱花袋的姿势,直到手腕酸痛仍不停止。2023 年,她报名参加国际青年烘焙技能锦标赛,这一赛事汇聚了来自 20 多个国家的年轻烘焙从业者,竞争异常激烈。比赛中,她凭借一款融合中国传统纹样的翻糖蛋糕,在 “创意设计” 与 “口感把控” 两个环节均获得满分,最终斩获冠军,成为该赛事创办以来首位中国女性冠军。如今的她,不仅在国内一家知名烘焙品牌担任技术总监,还开设了自己的烘焙工作室,培养了数十名职业院校的实习生。

洪家光的经历同样具有代表性。他早年从辽宁一所专科院校的机械制造专业毕业,毕业后进入一家航空航天配套企业工作,最初负责的是发动机叶片的基础加工工作。由于专科背景,他刚入职时曾被同事质疑 “能力不足”,但他没有辩解,而是将更多时间投入到技术钻研中 —— 为了提高叶片加工的精度,他反复研究机床参数,编写了 20 多本技术笔记;为了解决叶片曲面加工的难题,他主动向企业的技术专家请教,甚至利用业余时间报考了机械设计专业的专升本课程。经过十年深耕,他研发的 “航空发动机叶片精密加工工艺”,解决了国产航空发动机叶片加工中的多项技术瓶颈,使叶片的使用寿命提升了 30%。他因此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公认的技术骨干,曾有美国企业开出百万年薪、提供住房的优厚条件试图挖角,他却始终选择留在国内,参与国产航空发动机的研发项目。

这些案例证明,职业教育与专科院校并非 “次等选择”,而是为社会培养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赛道。从专科院校毕业的学生,有的通过 “专升本” 考试进入本科院校继续深造,有的凭借扎实的专业技能直接就业,在机械制造、护理、烘焙、汽修等领域发光发热。教育的本质是帮助个体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而非用分数划定 “成功” 与 “失败” 的界限。

如今,越来越多家长也逐渐摆脱了 “唯分数论” 的心态。南阳这名女生的母亲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提到:“我知道女儿的成绩不算顶尖,但她高三这一年确实很努力,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背书,晚上十一点才睡觉。考上专科不是结束,而是她人生新阶段的开始。办这场宴席,就是想告诉她,无论她考到哪里,家人都会支持她,她的每一步成长都值得被庆祝。” 这种心态背后,是家长对孩子个体价值的认可 —— 比起分数,孩子的努力、坚持与对未来的期待,才是更值得珍视的品质。

三、升学宴变味:人情负担与个体庆祝的边界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上对 “专科升学宴” 的质疑,除了学历鄙视,也夹杂着公众对 “升学宴变味” 的不满。近年来,部分地区的升学宴逐渐脱离 “庆祝孩子成长” 的本意,演变成家长炫耀社交、收取高额份子钱的工具,这让许多人对升学宴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将这种不满转移到所有升学宴上,包括南阳这名女生的家庭聚会。

河南郑州的王女士在一次社区访谈中提到,2023 年 8 月她一个月内收到 5 张升学宴请柬,涉及同事、远房亲戚、孩子同学的家长等不同群体。“每场宴席的份子钱最低 500 元,关系好的亲戚要随 1000 元,我那个月工资才 4800 元,光随礼就花了 3200 元。” 王女士无奈地说,“有两场宴席的主办人,我平时几乎不联系,可请柬送来了,不去又怕伤了人情,只能硬着头皮去。” 更让她困扰的是,有些家长为了 “撑场面”,将升学宴办在高档酒店,一桌饭菜价格超过 2000 元,还邀请了几十桌宾客,“感觉不是在庆祝孩子,而是在比拼谁的排场大”。

长沙的周先生也有类似经历,他老家在农村,2024 年暑假仅在村里就参加了 7 场升学宴。“村里的规矩是,只要孩子考上大学,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都要办宴席。每场随礼 200 至 300 元不等,我整个暑假下来,这笔支出相当于我在校 3 个月的生活费。” 周先生坦言,“有些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为了办宴席还得借钱,最后收的份子钱可能还不够宴席开销,这种‘打肿脸充胖子’的做法,真的没必要。”

这些案例反映出,部分升学宴确实存在 “铺张浪费”“人情绑架” 的问题,导致公众对升学宴产生负面印象。但需要明确的是,“升学宴变味” 的根源,在于部分人对 “面子” 的过度追求与对人情往来的畸形理解,而非 “举办升学宴” 这一行为本身,更不该将矛头指向一名只是想纪念成长的专科女生。

南阳这名女生的家庭宴席,与那些铺张的升学宴有着本质区别:宴席规模小,仅邀请至亲邻里;没有收取高额份子钱,亲友多以礼物表达祝福;举办的核心目的是为孩子加油打气,而非家长的社交炫耀。将这类正常的家庭庆祝,与 “圈钱”“摆谱” 划等号,本质上是混淆了 “个体合理需求” 与 “社会不良现象” 的边界。

九月初的清晨,南阳火车站台上,晨光透过玻璃洒在站台上。这名女生背着印着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校徽的双肩包,手里提着父母准备的被褥与生活用品,父亲帮她把行李箱放在行李架上,母亲则反复叮嘱她 “到学校记得报平安”。她站在列车门口,回头向家人挥手告别时,手里还握着那张曾被网友嘲讽过的录取通知书,指尖轻轻摩挲着封面的校徽。列车缓缓启动,将她带向新的旅程。网络上关于 “专科升学宴” 的争议仍在零星发酵,但现实中的她,已经带着家人的期待与自己的初心,朝着属于自己的大学时光走去。

来源:抚看天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