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大网红,竟有95岁的肺!“肺龄”多大、肺好不好,该怎么看?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2 17:40 2

摘要:如果我们也想知道自己的肺“是否健康”,那么,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肺部CT】以外,还应当关注哪些检查与指标呢?

2025年8月,全网拥有过亿粉丝的知名网红辛巴再次宣布“退网”,并且开始清空账号中的作品。

与以往不同,这一次他给出的理由并非个人选择或舆论压力,而是健康问题。

在直播中,辛巴直言自己在接受肺部检查后,被医生告知“肺就像95岁的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番话迅速引发了大众的关注与热议,毕竟,他的实际年龄才只有35岁,又怎么会拥有“95岁的肺”呢?

这种“肺龄”与“实际年龄”之间形成的巨大反差,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是如何被估测出来的呢?

如果我们也想知道自己的肺“是否健康”,那么,除了大家都知道的【肺部CT】以外,还应当关注哪些检查与指标呢?

这些问题,无疑都值得认真地探讨!

在医学上,“肺龄”并不是一个凭空想象出来的概念,而是的确存在着一定的科学依据。

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成年人的“肺功能”会随着年龄而不断自然下降……

其中,最常用来反映这一过程的指标,叫做“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顾名思义,就是一个人在尽最大努力呼气时,第一秒内能够呼出的气体容积。

经验表明,从25岁左右开始,健康、不吸烟的成年人,每年FEV1大约会下降30毫升。

这种下降趋势就如同“时间刻度”一般,使得医生可以通过对比个体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与同年龄段的平均值,来大致估测出一个人的“肺龄”。

简言之,假如某个年龄35岁的人所测出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水平,恰好与60岁人群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平均水平相当,那么,从“肺龄”这个概念的角度来看,这个人的“肺功能状态”就相当于一位60岁的人!

不少相关的医学文献显示,只要将“性别”、“身高”、“体重”以及实际测得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这4项指标,给输入到特定的公式中,便能推算出一个大致的“肺龄”。

这也就是为何,我们可能会听到“明明年龄才XX岁,可肺却已经达到YY岁”的这类说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用于估测“肺龄”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又是怎么得来的呢?这里,就不得不提到【肺功能检查】这项重要的评估手段了!

很多人一听到“功能检查”四个字,就会本能性地觉得非常复杂,甚至联想到必须使用大型的设备进行检测……可实际上,却并非如此!

一般来说,【肺功能检查】在不少基层医疗机构都完成,不需要高端机器,利用一些便携式设备即可。

检查过程也非常简单,既不需要抽血,也不会有放射线暴露,更不会受到任何创伤。

受检者只需要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要求做吹气、呼气等动作即可。在这一过程中,设备会自动记录下“肺通气”的情况以及相关指标。

由此可见,【肺功能检查】对于测定“肺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可惜的是,由于不少人误以为肺部检查只用做【肺部CT】就够了,因此,在很多人的年度体检当中,【肺功能检查】都被忽视了,甚至,不少人压根儿都没有听说过这项检查。

当然了,我们也要充分认识到“肺龄”这个概念的局限性。

它的计算方法虽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终究只是一种估测。不同人群、不同基础健康状况之间的差异非常大,因此,“肺龄”也往往只能作为一个“参考值”,用于提醒人们是否存在“肺早衰”的相关风险。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肺龄”比实际年龄大很多,那确实值得警惕,说明肺功能可能出现了“提前衰老”。但是,要说“肺龄”真能具体到某个详细的年龄且分毫不差,那就未免太过于绝对了!

总之,“肺龄”并不是一种“吓唬人”的说法,而是确实可以基于【肺功能检查】相关指标估测出来的。

它的意义在于让人们更直观地理解“肺功能”的变化趋势,并督促大家更好地关注自己的肺健康。

在临床研究当中,医学专家早已发现:一些日常常见的危险因素,往往会让“肺龄”明显增加。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吸烟”---长期吸烟者即便没有出现明显的呼吸道症状,其肺功能下降的速度往往也会比正常人快得多。

因此,有研究数据显示,吸烟平均可以让“肺龄”提前增加约5.7岁。

这也就意味着,同样是35岁的人,如果有长期吸烟史,他的“肺龄”就有可能已经接近40岁的水平。

而除了吸烟以外,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也是影响“肺龄”的重要因素。

比如“哮喘”患者,由于长期存在气道炎症和气道反应性增加,肺功能的下降速度也比普通人更快。

因此,也有研究提示:哮喘会让“肺龄”增加大约8.3岁。

还有,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这种影响则更为突出!

甚至有研究提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平均可使“肺龄”增加13.9岁。

结合到现实案例中,辛巴在解释自己“肺龄95岁”的说法时,就特别提到过,他从24岁起便确诊了呼吸系统疾病。考虑到这一点,其肺功能的“提前衰老”,也就并非不可解释了。

只不过,“肺龄95岁”这个数字,更多地属于一种“形象化”的表达,甚至有些“夸张”……

但这也的的确确在提醒我们:不良生活习惯与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的存在,往往会加速肺的“衰老”。

也正因为如此,医学上才会特别强调,以下这些特定人群,尤其需要关注自身的“肺龄”:

吸烟人群;生活/工作环境中空气污染严重的人群;长期在厨房、车间等油烟、粉尘多的地方工作的人群;经常感冒、咳嗽、有气促、气短、憋闷等症状的人群;已经确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很少运动的人群;以及,工作压力巨大、长期疲劳、处于亚健康的人群等等。

总的来说,“肺龄”并不是一个哗众取宠的数字,而是能够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肺功能是否“提前衰退”的重要参考。

尤其是那些存在一定危险因素的人群,更应当定期接受【肺功能检查】。

一旦发现“肺龄”明显高于实际年龄,就需要尽快调整生活方式、积极治疗相关疾病,把肺的健康给尽力“挽救”回来。

虽然,“肺龄”能够直观地提示“肺功能”是否提前衰退,但它毕竟只是一种功能性指标。

与此同时,【肺功能检查】所能反映的,也主要是气道是否通畅、通气效率是否下降,却无法揭示肺内一些结构性的变化。

换句话说,即便一个人的【肺功能检查】完全正常,也不能保证其肺内就绝对没有潜在的“器质性病变”,比如肿瘤、结节或慢性炎症等等。

如此,若想全面评估肺部健康,仅仅依赖“肺龄”与【肺功能检查】,还是不够的!

在这一点上,【肺部CT】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低剂量肺部螺旋CT”,如今已经是发现早期肺癌最有效的手段,能够在肿瘤还非常微小、尚未引起明显症状时就将其检出。

同时,【肺部CT】还能清楚显示肺部是否存在结节、炎症病灶、间质性改变等情况,为医生提供肺内结构性变化的重要信息。

这些问题往往与未来的呼吸功能恶化甚至严重疾病密切相关,但它们却是单靠【肺功能检查】无法发现的。

因此,要想真正全面地进行肺健康评估,一定是要将【功能检查】与【影像学检查】相结合!

【肺功能】和“肺龄”提示的是“肺有没有在好好工作”,而【肺部CT】揭示的则是“肺内有无病变或损伤”。

只有把这两者给结合起来,才能既了解肺的工作状态,又排除潜在的器质性病变,两者缺一不可!

对普通人而言,体检时若能做到【肺功能检查】与【肺部CT】的双重评估,才算是对自己肺部健康的真正负责。

综上所述,通过辛巴的案例,相信不少人都了解到了“肺龄”这样一个新的概念。

“肺龄”是基于【肺功能检查】得出的一项参考指标,能够帮助人们直观了解自己的肺是否存在“早衰”迹象。

吸烟、哮喘、慢阻肺等因素会显著加速“肺龄”增加,因此,高危人群应引起重视并定期开展【肺功能检查】。

但需要注意的是,【肺功能检查】只能反映通气状态,却无法发现结节、肿瘤等结构性问题。

因此,要想全面评估肺部健康,还必须同时结合【肺部CT】。只有功能与影像双重兼顾,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肺“好不好”!

【参考文献】

1,成人肺功能检查技术进展及临床应用推荐指南(2025版)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25年04月 第18卷 第2期

2,成人常规肺功能测定规范中国专家共识 《临床肺科杂志》 2022年11月 第27卷 第11期

来源:王好为的团队建设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