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宣汉县、东乡县属万州开巴郡;石鼓县属万州宁巴郡;新安县、巴渠县属万州巴中郡;三冈县属万州新安郡;寿阳郡属万州;东关县属并州南晋郡;永康县、下蒲县属巴州万荣郡;邻山县、邻水县属邻州邻山郡;北宕渠郡属渠州。
秦时:
置宕渠道,治所在今渠县土溪镇渠江南岸城坝古城,属巴郡。
西汉时期:
改宕渠道为宕渠县。
宕渠县属益州巴郡。
新朝时期:
宕渠县属庸部巴郡。
东汉时期:
东汉和帝时期:
置宣汉县,治所在今达州市。
宕渠县、宣汉县属益州巴郡。
三国时期:
今达州市主要先分属:
蜀汉:
益州巴西郡宣汉县、宕渠县。
后分属:
魏国:
益州巴西郡宣汉县、宕渠县。
西晋时期:
西晋初:
废宣汉县。
宕渠县属梁州巴西郡。
东晋十六国时期:
成汉时期:
李雄复置宣汉县,属梁州宕渠郡。
今达州市主要先分属:
成汉:
梁州宕渠郡宣汉县、宕渠县。
后分属:
东晋:
梁州宕渠郡宣汉县、宕渠县。
南朝宋时期:
废宕渠县。
置巴渠郡,治所在宣汉县,后废。
置巴渠县,治所在今宣汉县下八镇。
置东关县,治所在今宣汉县东北,一说在今万源市固军镇。
置始兴县,治所在今达州市南。
置始安县,治所在今宣汉县东林乡。
置下蒲县,治所在今宣汉县马渡关镇。
置晋兴县,治所在今达州市境。
宣汉县、巴渠县、东关县、始兴县、始安县、下蒲县、晋兴县属梁州巴渠郡。
南朝齐时期:
宣汉县、巴渠县、始兴县、东关县、始安县、下蒲县属梁州巴渠郡。
南朝齐后:
废始兴县、晋兴县。
南朝梁时期:
改始安县为石鼓县。
置东乡县,治所在今宣汉县普光镇西。
南朝梁大同中:
置永康县,治所在今达川区桥湾镇。
大同二年(536年):
置万州,治在宣汉县。
置三冈县,治所在今达川区河市镇。
大同三年(537年):
置渠州,治所在今渠县。
置潾山县,治所在今大竹县东南,一说在今大竹县牌坊场。
置邻水县,寄治今大竹县东南。
宣汉县、东乡县属万州开巴郡;石鼓县属万州宁巴郡;新安县、巴渠县属万州巴中郡;三冈县属万州新安郡;寿阳郡属万州;东关县属并州南晋郡;永康县、下蒲县属巴州万荣郡;邻山县、邻水县属邻州邻山郡;北宕渠郡属渠州。
北魏时期:
置汉兴县,治所在今宣汉县南坝镇。
西魏时期:
改汉兴县为西流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
置巴渠郡,治所在东乡县。
改万州为通州。
改宣汉县为石城县。
另置宣汉县,治所在今宣汉县东北。
置蛇龙县,治所在今开江县西北。
置新宁县,治所在今开江县沙坝场。
石城县属通州开巴郡;三冈县属通州新宁郡;寿阳郡属通州;石鼓县、临清县属迁州临清郡;宣汉县属并州永昌郡;东乡县、新安县、巴渠县属石州巴渠郡;永康县、下蒲县属巴州万荣郡;邻山县、邻水县属渠州邻山郡;北宕渠郡属渠州;西流县属开州马蹬郡;蛇龙县、新宁县属开州东关郡。
北周时期:
废东关县入宣汉县。
北周天和四年(569年):
改巴渠郡为三巴郡。
北周武成元年(559年):
置流江县,治所在今渠县。
北周保定初:
置万州,治所在永康县。
石城县属通州开巴郡;三冈县属通州新宁郡;东乡县、巴渠县、下蒲县属通州三巴郡;石鼓县、临清县属通州临清郡;寿阳郡属通州;宣汉县属并州永昌郡;永康县属万州万荣郡;邻山县、邻水县属渠州邻山郡;流江县属渠州流江郡;西流县属开州周安郡;蛇龙县、新宁县属开州东关郡。
隋朝时期:
隋开皇元年(581年):
邻水县徙治今邻水县北。
开皇初:
废潾山县、巴渠县。
开皇三年(583年):
废三巴郡、万州。
废下蒲县入东乡县。
废新宁县、蛇龙县。
开皇十八年(598年):
改石城县为通川县。
改永康县为永穆县。
隋大业三年(607年):
改通州为通川郡。
改渠州为宕渠郡。
今达州市主要分属:
通川郡(通州)通川县、石鼓县、东乡县、宣汉县、西流县、三冈县;清化郡(巴州)永穆县、白石县、始宁县;宕渠郡(渠州)流江县。
宕渠郡(渠州)还辖:宕渠县、咸安县、賨城县、邻水县。
唐朝时期:
唐武德元年(618年):
复改通川郡为通州。
复改宕渠郡为渠州。
复置东关县、潾山县。
置盐泉县,治所在今大竹县南。
置賨城县,治所在今渠县土溪镇城坝古城。
武德二年(619年):
复置万州,治所在永穆县。
复置新宁县。
置太平县,治所在今达州市达川区石桥街道。
置思来县,治所在今达州市通川区蒲家镇。
置恒丰县,治所在今达州市通川区江陵镇。
武德三年(620年):
复置下蒲县。
置昌乐县,治所在今宣汉县东北。
武德八年(625年):
废賨城县入流江县。
废昌乐县入石鼓县。
废下蒲县、盐泉县。
东乡县徙治今宣汉县普光镇。
唐贞观元年(627年):
废万州。
废东关县入宣汉县。
废太平县、恒丰县入永穆县。
废西流县。
宣汉县徙治今宣汉县西北。
贞观六年(627年):
废思来县入通川县。
贞观八年(634年):
新宁县徙治今开江县旧县城。
武周久视元年(700年):
置大竹县,治所在今渠县北。
唐天宝元年(742年):
改通州为通川郡。
改渠州为潾山郡。
唐乾元元年(758年):
复改通川郡为通州。
复改潾山郡为渠州,治所在流江县。
天宝九年(750年):
置阆英县,治所在今宣汉县西北,一说在今达州市北。
唐永泰元年(765年):
复置巴渠县。
今达州市主要分属:
山南西道通州(通川郡)通川县、永穆县、石鼓县、东乡县、宣汉县、新宁县、巴渠县、三冈县、阆英县;山南西道渠州(潾山郡)流江县、潾山县、大竹县;山南西道壁州(始宁郡)东巴县。
渠州(潾山郡)还辖:渠江县、邻水县。
唐宝历元年(825年):
废石鼓县、三冈县、大竹县。
唐大中元年(847年):
复置石鼓县。
大中五年(851年):
复置三冈县。
五代十国时期: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
复置大竹县。
后蜀时期:
置通明院,治所在今万源市旧院镇,一说在今城口县明通镇,属壁州。
今达州市先后属:
前蜀、后唐、后蜀。
北宋时期:
改潾山县为邻山县。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
改通州为达州。
乾德五年(967年):。
废宣汉县、阆英县。
北宋至道二年(996年):
新宁县徙治今开江县。
北宋咸平二年(999年):
改永穆县为永睦县。
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
废大竹县。
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
废三冈县。
熙宁七年(1074年):
废石鼓县。
南宋绍兴二年(1132年):
复置大竹县。
南宋绍兴中:
升通明院置通明县,亦作明通县。
南宋宝祐三年(1255年):
渠州徙治今渠县礼义山。
今达州市主要分属:
夔州路达州通川县、巴渠县、永睦县、新宁县、东乡县、通明县;潼川府路渠州流江县、邻山县、大竹县;利州路巴州通江县。
渠州还辖:邻水县。
元朝时期:
渠州还治流江县。
元至元中:
废东乡县。
至元二十年(1283年):
大竹县徙治今大竹县。
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
废永睦县、巴渠县、通明县。
废邻山县入大竹县。
今达州市主要分属:
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夔路达州通川县、新宁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顺庆路渠州流江县、大竹县;四川等处行中书省广元路巴州通江县。
明朝时期:
明洪武初:
废流江县。
洪武四年(1371年):
废新宁县。
洪武九年(1376年):
废通川县入达州。
降达州置达县,治所在今达州市。
降渠州置渠县,治所在今渠县。
洪武十四年(1381年):
复置新宁县。
明成化元年(1465年):
复置东乡县,徙治今宣汉县。
明正德九年(1514年):
复升达县置达州。
正德十年(1515年):
置太平县,治所在今万源市。
新宁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东乡县、太平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夔州府达州;渠县、大竹县属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顺庆府广安州。
清朝时期:
清康熙七年(1668年):
废新宁县。
清雍正六年(1728年):
升达州为直隶州。
雍正七年(1729年):
复置新宁县。
清嘉庆七年(1802年):
改达州置达县。
置绥定府,治所在达县。
升太平县置太平直隶厅。
清道光元年(1821年):
降太平直隶厅置太平县。
达县、东乡县、新宁县、渠县、大竹县、太平县属四川省绥定府。
民国时期:
民国二年(1913年):
撤绥定府。
达县、太平县、东乡县、新宁县、大竹县、渠县属四川省川东道。
民国三年(1914年):
改川东道为东川道。
改太平县为万源县。
改新宁县为开江县。
民国四年(1915年):
改东乡县为宣汉县。
民国十七年(1928年):
撤东川道,辖县直属四川省。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
大竹县、渠县属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区;达县、万源县、宣汉县、开江县属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
四川省第十行政督察区治所在大竹县,还辖广安县、垫江县、梁山县、长寿县。
四川省第十五行政督察区治所在达县,还辖巴中县、通江县、南江县。
新中国时期:
1950年:
达县、万源县、宣汉县、开江县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大竹县、渠县属川东行署区大竹专区。
达县专区治所在达县,还辖平昌县、南江县、通江县、巴中县。
大竹专区治所在大竹县,还辖梁山县、垫江县、邻水县、广安县。
1952年:
撤川北行署区、川东行署区,达县专区、大竹专区属四川省。
1953年:
撤大竹专区,大竹县、渠县、邻水县改属达县专区。
1968年:
改达县专区为达县地区。
1976年:
析达县城区设省辖县级达县市,由达县地区代管。
1978年:
析万源县设县级白沙工农示范区,属达县地区。
1979年:
改白沙工农示范区为白沙工农区。
1993年:
改达县市为达川市。
改达县地区为达川地区。
万源县、白沙农工区合并为省辖县级万源市,由达川地区代管。
邻水县改属广安地区。
通江县、南江县、平昌县改属巴中地区。
1999年:
撤达川地区。
设地级达州市。
改县级达川市为通川区。
达州市辖通川区、达县、开江县、宣汉县、大竹县、渠县,代管万源市。
2013年:
改达县设达川区。
达州市辖通川区、达川区、开江县、宣汉县、大竹县、渠县、万源市。
达州市:
1999年,撤达川地区,设地级达州市,以古达州为名。
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改通州为达州。
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四川卷下:达州,达,通之义一也。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万州为通州。
唐杜佑《通典》:通州,以居四达之路,故名。
通川区:
1999年,改县级达川市设通川区,以古通川为名。
隋大业三年(607年),改通州为通川郡,因治所在通川县而得名。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石城县为通川县。
《寰宇记》卷137通川县:以地带四达,故曰通川。
达川区:
2013年,改达县设达川区,因地居四达之路而得名。
宣汉县:
民国四年(1915年),改东乡县为宣汉县,因与江西东乡县重名,旧为宣汉县地,故名。
东汉和帝时期,始置宣汉县。
《寰宇记》:宣汉水源出伏虞县东四十里,宣汉盖以水名。
开江县:
民国三年(1914年),改新宁县为开江县,因与湖南新宁县重名,县治东有开江,为县境诸水汇流之区,故名。
大竹县:
唐久视元年(700年),始置大竹县。
《寰宇记》卷138大竹县:以邑界多产大竹为名。
渠县:
明洪武九年(1376年),降渠州置渠县。
南朝梁时期,置渠州,因宕渠水而得名。
《汉书·地理志》作潜水。因水在宕渠县境内,故《水经》或作潜水,或作宕渠水,上游一名北水。
万源市:
1993年,万源县、白沙工农区合并为万源市。
民国三年(1914年),改太平县为万源县,因与安徽太平县重名,县东北有万顷池,邻邑之水,多源于此,故名。
来源:李老师历史小黑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