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19日,IP地址为辽宁本溪的博主@时间~路人发布了一则短视频,这个视频没有配文只加了一个话题“马口鱼”。但这么随意的视频却有1.1万的点赞!保守估计播放量得过五十万!
信息来源于@时间~路人,科普中国。
11月19日,IP地址为辽宁本溪的博主@时间~路人发布了一则短视频,这个视频没有配文只加了一个话题“马口鱼”。但这么随意的视频却有1.1万的点赞!保守估计播放量得过五十万!
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博主捏着一条马口鱼,这条鱼居然大到以成年男性的手都握不住!博主只能握到它的身侧。
随后博主将鱼举到镜头面前展示并连连发出感叹,最后他试图将鱼塞进了装鱼桶中,塞了好几次都塞不进去,不过他当然是不会生气,反而是笑着说:“塞都塞不进去,差点塞不进去!”
马口鱼不是什么罕见的鱼类,它们是一种生活在溪流中的典型小型鱼类。其体长通常在10厘米左右,体重一般也就50克,100-150克重的个体都算是很少见了。甚至现在很多地区的马口鱼就拇指那么大!比如这位网友家乡的。
而这个博主钓到的这条马口鱼,我估摸着一斤应该是没有,但应该能有7两了。这样的体型对于马口鱼来说算是惊世骇俗了,我第一次见这么和谐的评论区,所有留言的网友都在惊叹这条马口鱼的体型。有网友这马口鱼确实是大得夸张了,有人表示自己都40多岁了,第一次见这么大的马口鱼!
甚至有网友调侃道这鱼都成精怪了!
马口鱼(Opsariichthys bidens)是鲤形目鲤科马口鱼属的鱼类,民间俗称还有大口扒、红车公、桃花鱼等等。它们是分布非常广泛的鱼类,在我国,最南边到海南岛、元江(红河),最北至黑龙江流域中国东部(台湾除外)各江河均有分布。马口鱼喜欢生活于各种水体,尤其喜欢住在石底的山涧急流,虽然体型很小,但数量还是比较丰富的。
马口鱼的名字来源于其吻部的结构,它们的吻部很长,口裂向下倾斜,上颌骨向后延伸可达眼中部垂直下方。下颌稍长于上颌,前端有个明显的突起,能和上颌的凹槽对上。这样,上下两排的牙齿骨头边缘就像拼图一样,凹凸相互嵌合在一起。
马口鱼的背部呈现出灰黑色,而腹部则是银白色。它的颊部、偶鳍以及尾鳍的下叶都带有橙黄色调。背鳍的鳍膜上点缀着黑色的斑点,为其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在鱼体侧面,可以看到10到14条清晰的浅蓝色垂直斑条,这些斑条为马口鱼增添了几分优雅。
在生殖季节,雄性马口鱼的体色尤为鲜艳夺目。如果将马口鱼制成固定标本,其身上的蓝斑会转变为黑色,呈现出另一种风貌。相比之下,雌性马口鱼的横斑并不明显,仅在尾部体侧有一条不太显眼的黑色纵纹,与雄性相比显得更为朴素。
有的朋友会说了,为什么我们那边的马口鱼没有你描述得这么鲜艳,就是银白色一整条呢?那是因为北方的马口鱼体型一般大于南方,显色也比较不明显。另外,雌性马口鱼比较没有明显的体色,其在繁殖期外就是博主钓到的那样。
别看马口鱼小哦,它们可是小型猎食性凶猛鱼类,体长5厘米以下的鱼以甲壳动物和水生昆虫,但枝角类等浮游动物为主食,体长往上的就会开始盯着其他鱼类的幼鱼来吃。因为这个食性,它们曾被认为是对养殖业有害的鱼类。
马口鱼常常被称它为“小鱼杀手”,因为它主要以其他小型鱼类为食。在水域生态系统中,马口鱼有可能会捕食那些具有经济价值的鱼类或观赏鱼类的幼苗及幼鱼,这样一来,就对这些鱼类的种群数量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在像水库、湖泊这样的人工养殖环境里,马口鱼可能还会与当地的经济鱼类展开激烈的生态竞争。由于它们繁殖能力强,适应力也强,所以往往能迅速占据优势,这样一来,就挤占了其他鱼类的生存空间,进而影响了养殖业的产量和收益。马口鱼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确实挺强,能在多种水域环境中生存和繁衍,使得它们更能适应各种人工养殖的环境。
不过就跟鳡鱼一样,它们本身就是原生物种,人工养殖行业是人类自己搞出来的玩意儿,这些原生物种只是要吃饭就莫名变成了有害鱼类,其实蛮冤冤枉的。而且马口鱼在自然界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们是生物链中的一环,通过捕食小型鱼类和昆虫等,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
而且,马口鱼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人们可以将其作为食用鱼类或观赏鱼类来养殖和销售。
举报/反馈
来源:狸猫之一的动物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