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志剧本照进现实,导演都不敢这么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4 06:51 4

摘要:8月16号晚上,央视新闻播出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看到庞众望拿奖的那一刻,我脑子里就一个念头:

8月16号晚上,央视新闻播出了《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盛典》,看到庞众望拿奖的那一刻,我脑子里就一个念头:

这小伙子是真能扛啊。

不是那种熬鸡汤式的硬撑,是实打实被生活按在地上捶,抬起头还能笑得透亮的狠劲。

多少人面对一地鸡毛,能稳住情绪就谢天谢地,但是他拖着病体,一边伺候有精神疾病的老爹,一边照顾残疾老娘,一边还能拿到684分上清华,愣是考成了沧州状元。

单是这股子狠劲儿,就够让朋友圈里那些动不动喊“emo”的年轻人,感到日常羞愧的。

说实话,他的故事让我一边揪心,一边又有点不好意思。

揪心是因为这孩子三岁就得帮家里捡废品,六岁查出心脏病,妈推着轮椅挨家挨户借钱救命。换作多数人,早被现实压得直不起腰。

不好意思,是因为咱们这代年轻人,总是把“生活太难”挂在嘴边,可是跟他比,咱们那点难,很多时候不过是外卖多涨了两块钱。

第一、狠人逻辑,跟生活死磕到底

要懂庞众望的狠,得先瞅瞅他生长的地方。

爹有精神分裂,妈双腿截肢,家里收入全靠爷爷奶奶种地、捡破烂。别的孩子在作文里写“父母伟大”,他是真得推着轮椅上的妈,一天一天熬过来。

说白了,他既是生活的受害者,更是人生的反击者。

他玩命读书,不是因为读书能立马解决所有事,是因为那是唯一能把自己从泥坑里拽出来的绳。

很多人觉得“学霸”靠的是智商天赋,其实更扎心的是,穷孩子想翻身,别的路基本都被堵死了,就剩学习这扇窄门。

但是,庞众望就攥着把破旧的钥匙,一点一点把这扇门撬开了。

更厉害的是,他真的读出来了,还揣着股“我不卖惨”的硬气。

他完全可以靠这些标签吃流量,哭一场,讲讲故事,就能换一堆关注和资源。但他没这么干,宁愿拿成绩、拿科研成果,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个舞台。

所以说狠人,不光是熬得住苦,还得挺直腰板,笑着让别人看。

第二、社会兜底,关键时刻能顶事

有人说,庞众望能走到今天,全靠自己拼。

这话听着带劲,却不完整。

因为社会保障和助学制度的帮扶,明显在关键时候起了大作用。

最起码,低保、助学金、清华的奖学金,让他不用过分发愁饥饿,能把心思都搁在学习和科研上。

这一点特别重要。

再灵光的脑袋,要是天天琢磨下一顿饭在哪,根本静不下心搞科研。社会的兜底保障,就像给他撑了块遮风挡雨的篷布,让他有空间长成参天大树。

所以我一直觉得,寒门学子能出头,不该靠“感动”,该靠“保障”。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庞众望那股天分和毅力。要是没政策托底,多数孩子根本没机会从泥里爬出来。

所以,媒体在讲励志故事时,也应该多提一句:

别把这种个例捧成神话,得让更多普通孩子也能沾光才行。

第三、科研报国,是骨子里的理想

很多人感慨,庞众望都上清华读博了,完全可以去赚大钱,改善家里条件。

可他偏不,说要科研报国。

有人笑他太理想主义,可仔细想想,正因为有人敢这么理想主义,中国的科研才有盼头。

钱学森当年回国,不就是顶着风险选了“舍小家为大家”?庞众望走的路,跟那些前辈的精神是连着的。

他用实际行动告诉大伙:寒门不等于自私自利,困境不等于斤斤计较。

恰恰是经历过贫寒和困苦,他才更明白什么叫责任和担当。

更让我佩服的是,他把300万科研奖金捐了出去,给先心病儿童,给家乡小学,给设立助学金。

说白了,他没有选择拿钱给自己买房买车,而是选择捐赠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这是一种家国情怀的体现,更是崇高价值观的践行。

因为他相信,理想、责任和无私的信念,胜过眼前暂时的个人享受。

我写这些的时候,总是在想,换成我,能不能做到他这样?

那肯定是不行。

多数人在困境面前,第一反应是自保,庞众望却选了担当。他的故事提醒了我,年轻人不能只盯着眼前,得有点更大的格局。

对于大家,我想说:你可能不曾经历庞众望那种极端处境,但也能从他身上学些很多东西。

比如,遇到生活中的坎坷,别总是大喊“为什么是我”,而是要多想想“我能怎么办”。

再比如,别小看社会的制度帮助,申请助学金、奖学金、公益基金,这些并不是施舍,是你该得的权利。

还有,等你有能力了,尽可能把多余的资源分享出去,哪怕一点点,都能照亮别人的日子。

现实就是如此,成长不是条直线,有时候会拐弯,有时候得掉头。

但是请你,别害怕摔跤,因为摔多了,反而知道怎么在泥里站稳;因为付出了,一定会有脚踏实地的收获。

庞众望的经历,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来源:阿语电影日常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