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团队发现:付出更多努力休闲活动比低强度娱乐产生更强吸引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5 14:00 2

摘要:你有没有发现——看了一整天的电视剧,反而更累?而去公园遛弯、下盘棋、种点花草,明明比躺着“更累”,却让人心里踏实、脑子清爽,甚至晚上睡得更香?

你有没有发现——看了一整天的电视剧,反而更累?而去公园遛弯、下盘棋、种点花草,明明比躺着“更累”,却让人心里踏实、脑子清爽,甚至晚上睡得更香?

许多人以为放松就该“躺平”:刷短视频、看综艺、瘫在沙发上……动都不想动。但一个事实是,越“省力”的娱乐,越容易让人感到空虚、焦虑、疲惫。

相反,那些需要动脑动手、甚至流点汗的“努力型休闲”,反而更能让人获得满足感,甚至对抗抑郁、焦虑等慢性情绪问题。

这不是感觉,而是确确实实的科学结论。

2025年初,发表于《心理行为研究》的一项跨国队列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参与“高投入休闲活动”的人群,在认知功能、情绪稳定性、自我评价以及幸福感等方面,得分显著高于以被动娱乐为主的人群。

这不仅仅是心理的“感觉问题”,而是脑神经系统在“主动参与”中的真实改变。

老年人群尤其值得注意。随着退休、社交圈缩小、身体机能下降,“无聊”成了许多中老年人最常提的词。

于是,低强度娱乐成了首选:打发时间、图个轻松。但问题恰恰出在这里——时间被消磨了,精神却没有被滋养。

为什么“付出努力的休闲”更吸引人?从医学角度讲,大脑在进行需要认知投入、身体运动、情绪调动的活动时,会释放多巴胺、内啡肽等“快乐激素”,而这些激素的释放,是“刷短视频”远远无法比拟的。

更关键的是,这类活动还能激活大脑的前额叶皮层,改善记忆力、判断力,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

以太极为例。从中医角度看,太极讲究“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既调气又养神,能疏肝理气、强筋健骨;从西医角度看,太极属于低中强度的有氧运动,能提高心肺功能、增强平衡感、改善睡眠质量

长期坚持太极锻炼的老年人,慢性病控制得更好,情绪波动也更少。

再比如种花。很多人觉得这是“老太太的爱好”,其实远不止于此。园艺疗法(Horticultural Therapy)早在上世纪就在国外被应用于抑郁症、阿尔茨海默症等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中。

种植过程中,人需要规划、动手、观察、调整,这一系列动作本身就是对认知系统的良性刺激。而植物的生长反馈,又会带来成就感和心理慰藉。

反观那些“轻松娱乐”——刷视频、看综艺的确能带来短暂的快感,但这是一种“被动输入”,不会带来深层的心理满足。

长时间沉浸其中,不仅容易上瘾,还会造成脑功能的退化。尤其是对老年人而言,这种“静态娱乐”可能会加速认知衰退,诱发焦虑、失眠等问题。

在临床中,有不少老人来看睡眠障碍、记忆减退,问诊时一聊,才发现他们的日常基本就是“吃饭、看电视、刷手机、发呆”。没有社交、没有运动、没有目标。

身体还没病,精神先“垮”了。而当医生建议他们去报个太极班或社区绘画班时,起初总是推辞:“年纪大了还学啥?”可一旦坚持两三周,效果就出来了:人精神了,饭吃得香了,睡得踏实了,病也少了。

心理学研究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当我们说“高投入的休闲更吸引人”,其实是在强调:人是需要参与感的,需要在行动中寻求意义感。而不是被动地坐等快乐“喂到嘴里”。

这也是为什么,在所有关于幸福感的研究中,“沉浸感”“掌控感”“目标感”是重复出现的关键词。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心主神明”“劳则养神”,强调精神活动与身体运作的互动关系。过度安逸,反而会导致“神无所养”,久之则“虚而不实”,引发心悸、健忘、失眠、焦虑等诸多问题。

西医也有类似观察:脑部扫描显示,长期缺乏认知刺激的大脑,会出现灰质萎缩,尤其在老年群体中表现明显。

所以,医生建议:每天至少保证30分钟的“主动休闲时间”,比如动手做饭、下棋、练字、跳广场舞、整理旧照片、编织手工,哪怕只是写一段回忆录。关键不是做什么,而是“人”要参与进去,而不是“人被活动绑架”。

当然,并不是说“轻娱乐”完全不好。它们适合偶尔用来调节情绪、缓解疲劳,但不能成为主要的生活方式。

真正有益身心的休闲,是那种需要你付出一点努力、投入一点思考、调动一点情绪的——它能让你在“忙”和“乐”之间找到平衡,而不是在“空”和“乏”之间越陷越深。

很多人问:“我都60多了,还能培养新爱好吗?”医生的回答是:太能了。大脑的可塑性并不会在某个年龄节点戛然而止,哪怕70岁、80岁,只要开始尝试、愿意投入,就会有新的神经通路被激活。

就像锻炼肌肉一样,用进废退,这是最朴素、最真实的生理规律。

写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真实病例。一位72岁的老人,退休后性格变得孤僻、情绪低落,原本爱下棋的他,后来连棋盘都不想碰了。家属带他来就诊时,已经出现轻度抑郁。

医生建议他重新加入社区象棋队,第一周他几乎不说话,第二周开始主动点评,第三周能连胜几盘。两个月后,他的情绪状态、记忆力、睡眠质量都大幅改善。这不是棋盘的魔力,是“参与”的力量。

所以别再说“太累了,不想动”,也别再觉得“我年纪大了,做这些没意义”。

试着换个角度想——正因为还有时间,才更该把它用在真正让自己“动”起来的事情上。休闲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在投入中找回存在感。

科学,并不枯燥。只要你敢迈出第一步,它就会用改变回应你的努力。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就请点赞、评论、转发给更多人看到吧!的支持,就是我们持续传播健康知识的最大动力。关注健康,永不嫌晚。

参考文献:

[1]王琳,刘玉峰,孙志刚.基于脑功能成像的老年人认知活动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4,43(04):410-415.
[2]李彦宏,张晓慧.园艺疗法对老年人抑郁状态的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3,38(09):1050-1055.
[3]陈伟,赵春燕.太极拳对老年人睡眠障碍干预效果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5,32(01):45-48.

来源:王主任健康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