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工厂老板:工资每月开8000元包吃住都没人愿意来,世道太难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11:50 2

摘要:东莞做制造的都懂,以前“人找厂”,现在“厂找人”。阿陈在松山湖边开电子装配厂,早年靠一条代工线赚了第一桶金。去年扩产,加了两条线,订单不愁,人手却天天告急。他把招工价写到“8000包吃住”,海报贴满工业园,来面试的屈指可数。

东莞做制造的都懂,以前“人找厂”,现在“厂找人”。阿陈在松山湖边开电子装配厂,早年靠一条代工线赚了第一桶金。去年扩产,加了两条线,订单不愁,人手却天天告急。他把招工价写到“8000包吃住”,海报贴满工业园,来面试的屈指可数。

按理说,8000在本地不算低,吃住全包还能省不少。但简历投过来一看,十有八九要坐办公室。问来者为何不考虑一线岗位,对方摊手:“工作强度太大,加班不稳定,怕到手没那么多。”这句话,扎在阿陈心口的软肋上。

所谓“8000”,其实是“综合薪资”。底薪两三千,绩效、夜班、加班、满勤凑起来才像样。年轻人见过太多“画饼”,担心月底工资条缩水:岗位调剂扣一点,宿舍水电扣一点,餐补达标扣一点,最后到手和海报不在同一频道。

其次是工作体验难以改善。流水线站立十小时,节拍卡到秒,手机进线要封袋,车间粉尘噪音难完全杜绝。宿舍八人间,上下铺,公共卫生间排队。老板觉得“行业都这样”,但新人心里有杆秤:既然都是辛苦,不如去跑外卖,时间更自由。

还有社交认同的落差。同龄人晒工牌、写字楼、咖啡厅,制造业一线被扣上“没前途”的标签。父母也劝:要不再学个技能换行业?面子与身份的焦虑,让很多人宁愿拿三四千坐前台,也不愿拿八千进车间。

岗位成长路径也模糊。阿陈写了“晋升线长—主管—工程”的通道,但实际执行慢:内部竞聘少、培训随缘、技术岗更青睐外招。新人卡在“可替代”的位置,看不到跃迁的阶梯,自然心生退意。

用工模式的不确定更添一层阴影。旺季拼命加,淡季休无薪假;随叫随到的加班安排,打碎了生活的可预期性。年轻人开始算账:到手也许有八千,但牺牲的是健康与时间,长期回报不确定,性价比未必高。

渠道也变了。短视频里,主播一天能赚上千;骑手月入过万的故事层出不穷。哪怕真实收入打折,也比流水线“听口令”的感觉自由。制造业的“稳”在经济波动里打折,灵活就业的“活”反倒成了加分项。

阿陈不是不想改。他把宿舍改四人间,上空调,饭堂加了小炒档;试点把底薪抬到4500、降低加班占比;推“学徒制”,半年考核过关转技工。效果有,但不立竿见影,成本压力随之上来,订单报价又难抬价。

说到底,招工难不是一句“年轻人吃不了苦”。是薪酬结构不透明、劳动强度高、认同感弱、成长路径窄的综合结果。当行业红利期过去,靠“多干多拿”的叙事不再有吸引力,企业就必须拿出更清晰的保障与发展回报。

你觉得工厂真正的破局点在哪?是把“综合薪资”改“固定高底薪”,还是升级自动化、把人从线体里解放出来?或是建立可见的技能认证与晋升体系?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

来源:职场飞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