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专访茅奖作家王旭烽:探寻巴蜀茶脉,解读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与精神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11:36 2

摘要:“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喝茶,100多个国家与茶有关,60多个国家种茶的。历史上许多改变政治局势、推动世界发展的事件都与它有关,比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饮茶和栽培茶树的国度。而这片叶子最早的却是从古巴蜀出来的,因此,四川

“全世界三分之二的人喝茶,100多个国家与茶有关,60多个国家种茶的。历史上许多改变政治局势、推动世界发展的事件都与它有关,比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波士顿倾茶事件。中国是茶的故乡,是世界上最早饮茶和栽培茶树的国度。而这片叶子最早的却是从古巴蜀出来的,因此,四川就是一个值得我们茶人来朝圣的地方。”8月15日,国家一级作家、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得主王旭烽做客四川省图书馆“巴蜀讲坛——‘文学与茶’名家系列讲座”,以“云朵上的羌茶”为主题,带领听众探寻北纬30°神秘茶带的巴蜀瑰宝。

在正式讲座开始前,本报记者对王旭烽进行了独家专访。围绕蒙顶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精神内涵、传承路径及年轻一代的文化衔接等话题,王旭烽结合史料与实践,展开了深度阐释,为理解巴蜀茶脉提供了多维度视角。

▲王旭烽正在接受采访

●“喝茶是审美的,也是日常的”

说到作家王旭烽,很多人最先想到是她的中国第一部反映茶文化的系列长篇小说——“茶人四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望江南》)。该系列动笔于1990年,到2022年全部出版,王旭烽用了20余年的时间书写杭天醉家族六代人跌宕起伏的命运长卷。其中,1997年,《南方有嘉木》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2000年,王旭烽凭借《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摘取“茅盾文学奖”。组委会给出的颁奖词是:“茶的清香、血的蒸汽、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带,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

除了作家身份,王旭烽还是浙江农林大学教授、茶文化学科带头人,浙江农林大学非物质遗产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这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关键词——茶。“我喜欢一切女红,绣花,打毛衣,烧菜烧饭,画画,弹琴,养花修园。但我没有时间。所以我几乎没有业余生活,只剩下一件:喝茶。茶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饮料,是国饮,是文化符号。而喝茶意味着进入中国文化的书房、花园和广场。可静可动,可独可聚,可欢可忧,可思可聊。喝茶是审美的,也是日常的,喝茶就是生活本身。”谈及茶的魅力,王旭烽说,“茶吸引我,是因为它本身好。茶向我走来,我就向茶走去。”

▲王旭烽的系列长篇小说“茶人四部曲”

●“中国是茶的故乡,这里是茶‘故乡中的故乡’”

多年来,王旭烽始终致力于探索茶文化的呈现与传播之道。在她看来,茶文化绝非仅仅局限于茶的劳动生产过程,更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茶的溯源也就成为她关注的重点。

唐代茶学家陆羽的《茶经》云:“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茶作为饮料,发端于神农氏,《神农本草经》中也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而饮茶形成风气在唐朝达到了鼎盛。可见茶饮的历史之悠久。

“中国是茶的故乡,这里是茶‘故乡中的故乡’。”谈到四川,王旭烽便率先抛出了这句掷地有声的评价。

王旭烽介绍说,四川盆地内部冬暖、春早、夏热,雨量充沛、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无霜期长,是目前四川发现野生大茶树最多的地方。分布在各地的野生大茶树,自成群落。一般生长在海拔700~1500米的森林茂密、藤蔓缠绕、土壤肥沃、云雾弥漫的山谷峡间。另据著名茶树育种专家钟渭基《四川野生大茶树与茶树原产地》中记载:“根据云南大叶茶、四川野生大茶树、江华苦茶等具有原始性状的茶树群落的自然分布,联系到大地的变迁和茶树发展、利用、传播的史实推测,茶树起源在整个云贵高原及其边缘地区……”

▲王旭烽的“云朵上的羌茶”讲座现场

●史籍中的“茶源密码”

“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提到四川茶,必定绕不开蒙顶山茶。今天蒙顶山景区内的天盖寺有一块立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的《天下大蒙山》碑,上面记载了吴理真植茶的故事:“祖师吴姓,法名理真,乃西汉严道,即今雅之人也。脱发五顶,开建蒙山。自岭表来,随携灵茗之种,植于五峰之中……”石碑保存至今,证实蒙顶山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人工种茶最早的地方。

谈及蒙顶山茶文化的根基,王旭烽首先指向了史籍记载的时间纵深。“严格意义上的史料,关于四川一带的茶,还有蒙山一带的茶的记载,可能是整个茶叶史上最早的历史记载。”她提到,早在公元前1046年,巴蜀地带的8个小方国支持周文王、周武王伐纣时,蒙顶山一带就已产茶,这一记载距今已有3000多年。史书《华阳国志》中就有最早记录的川茶:“周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年),实得巴蜀之师……巴蜀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土植五谷,牲具六畜。桑蚕、麻苎、鱼盐、铜、铁、丹、漆、荼、蜜,灵龟巨犀,山鸡台雉,黄涧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jǔ),园有芳蒻香茗。”而至西汉时期,相关记载更为丰富,形成了连贯的史料链。

这种历史厚度不仅是时间标记,更奠定了空间上的文化定位。“中国是茶的故乡,而古巴蜀——四川、云南、贵州一带是茶的起源之地。”王旭烽再次强调,这一评价在史学层面无可争议,尤其在100多年前“中国是否为茶故乡”存在争议时,蒙顶山的史料成为关键佐证,印证了中国作为茶起源地的地位。

“灵山惟岳,奇产所钟。瞻彼卷阿,实曰夕阳。厥生荈草,弥谷被岗。承丰壤之滋润,受甘露之霄降。月惟初秋,农功少休;结偶同旅,是采是求。水则岷方之注,挹彼清流……”王旭烽介绍,在现存的正史古籍中,《荈赋》是中国茶叶史上第一篇完整地记载了茶叶从种植到品饮全过程的作品,文章从茶的种植、生长环境讲到采摘时节,又从劳动场景讲到烹茶、选水以及茶具的选择和饮茶的效用。“有学者以为《荈赋》描写的是四川的茶;而其中‘水则岷方之注’写的恰恰是发源于四川的岷江。”

清代学者顾炎武在其著作《日知录》中说:“自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王旭烽解释道,公元前316年,秦军攻蜀,大破蜀军于葭萌关,古巴蜀两国相继划入秦国版图。至此,流行于巴蜀的饮茶习俗向外传播,中国各地的饮茶就此开始。“当今中国和世界的饮茶文化,最初是从中国古巴蜀发展而起的,这一定论,已为全球绝大多数学者认同。”王旭烽说。

●茶人精神的“基因库”

自唐天宝元年(742年)始,至清光绪年间止,蒙顶山茶作为贡茶进贡朝廷,时间跨度长达1169年,堪称历代皇室青睐的“常客”。

不仅如此,蒙顶山更是茶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一。从西汉时期开启最早的人工植茶历史,到唐代起跻身贡茶之列且绵延至清代,蒙顶山茶凭借这份深厚悠久的底蕴,被冠以“仙茶”之美誉,蒙顶山也因此得名“仙茶故乡”。

在王旭烽看来,蒙顶山还承载着独特的文化融合密码。从“仙茶”传说中蕴含的道教文化命脉,到女娲补天与“天露山”得名的神话叙事,这里的茶早已超越植物属性,成为“物种性质与文化属性的统一体”。这种从实用到精神的升华,为茶人精神的形成埋下伏笔。

当被问及蒙顶山茶文化对构建茶人精神的特殊意义时,王旭烽从多重维度进行了解读。

其一,贡茶制度的文化象征。“蒙顶山作为贡茶的记载也是最早的”,这不仅体现了茶叶的物质价值,更暗含着一种文化认同——“这个东西很好,然后作为一个名贵的东西被拿到皇宫里面去”。这种从民间到宫廷的认可,强化了茶作为文化载体的地位。

其二,技艺传承的创新表达。蒙顶山诞生的“龙形长嘴壶茶艺冲泡法”,将功夫与茶艺结合,在四川独树一帜。王旭烽认为,这种技艺不仅是技术的传承,更是茶人精神中“创新与坚守”的体现。

其三,多民族共生的文化图谱。蒙顶山及周边的各族群众,在种茶、卖茶以及在茶马古道休憩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交融。“雅安、康定这些地方,本身就是茶马古道上的茶马团队晚上要睡在这里,这个又诞生了很多文化的思想”。这让茶人精神更添“包容与共生”的内涵。

王旭烽认为,茶人精神的核心,正是茶文化的精髓,“陆羽一千多年前在《茶经》中说过了,四个字:精行俭德。”

▲王旭烽正在接受采访

●活态传承的当代实践

对于蒙顶山茶文化近年来在文旅融合、非遗展演等方面的新尝试,王旭烽给予了肯定。她回忆,20年前到访时,蒙顶山就已建有博物馆、雕塑,“算是做得比较早的”。

这种活态传承的价值,在于让茶文化从史籍走向生活。“茶旅在古代就有,只不过是文人墨客到这个地方走一走,没有形成行业”,而如今,蒙顶山凭借“区域大、文化思想多”的优势,让茶文化体验形态愈发丰富,民宿、歌舞、非遗展演等成为新载体。

茶馆作为活态传承的重要场景,被王旭烽称为“城市的客厅”。“一般的旅游者从飞机下来、火车下来,要去一个地方洗尘,最好去找一个茶馆”,比如四川的茶馆,城市风情、民俗体验(如变脸、掏耳朵)与茶融为一体,“你想了解一个城市,走一个茶馆,基本上的作用风格什么都在了”。多年前王旭烽亲历的成都一茶馆“台上演变脸、台下掏耳朵、泡脚”的多元场景,正是这种活态传承的生动写照。

▲王旭烽

●文明与精神的“相互沟通”

在谈及像四川蒙顶山理真茶业有限公司这样的企业在茶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时,王旭烽明确指出:“企业肯定是起到最根本的基础的作用。”从种植、加工、营销到宣传,茶企业形成的“闭环式生产规模链接”,是茶旅、茶文化传播的前提。而茶馆作为“重叠载体”,既承载茶叶销售,又传递茶文化,成为企业参与传承的重要节点。

针对当下年轻人更关注“网红茶”的现象,王旭烽认为需循序渐进。“整个文化熏陶还没有到这一步,我们现在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来”,她以教育类比:“你现在是初中水平,硬要让你马上读博士也不可能。”她强调,当下“茶叶多,喝茶的人还不够多”,引导年轻人深入了解茶文化,需从基础宣传做起,让他们理解传统所言“五味中苦味是最高级的味道”的文化内涵。

王旭烽坦言,自己多年研习茶道,感悟最深的便是“敛”——人要能守住自己,知道什么时候要向前冲,什么时候要有定力。除此之外,她认为还能从茶道中学会“化解”的能量。“人有时候会走错路、弯路,要随时能够化解一些东西,停下来思考一下再去决策。”王旭烽语气坚定地说,“无论面对什么样的艰难生活和社会环境,我们依旧要望春风、品新茶,过一种恒常的百姓生活。”

专访最后,王旭烽对茶文化的本质进行了提炼。“茶文化是茶与人类文明精神的一种相互的沟通,只要茶与人类的精神思想接触到了,茶文化就诞生了。”她进一步阐释,茶文化不仅有“精神品相”,还包含茶科学、茶产业等多重维度。“不管是茶的旅游、茶的文学艺术、茶的政治,茶的医学医药,还有它的民俗,茶的器具,很多方面都概括在里面了。”(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来源:第一读者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