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翻阅宋立民教授的履历,赫然在目:全国知名教授、新闻评论家、多家报刊专栏评论员,入选“中国当代杂文200家”。42年教学生涯,专著15部,学术论文200余篇(含核心期刊30余篇),他曾获中国产经新闻奖新闻专栏奖2次、教育部中国文学奖1次、省部级及以上奖励60余次
8月11日早晨七点刚过
键盘声落,鼠标轻点——
《关于男篮亚洲杯八强赛的预测》
这篇体育评论准时飞向报社编辑的邮箱
上午十点上版,下午读者即可看到
一气呵成,精准卡点
是这位新闻评论界“行尊”的标准操作
但这并非什么“突发报道”
只是宋立民教授再普通不过的清晨日常
日均写作8小时的他
键盘的热度常年不降
码字的手速让年轻人都自叹弗如
一年前,在巴黎奥运会现场
他以《金融时报》特约通讯员身份
源源不断地发回赛场评论、图片和视频
那篇《奥运手札:公平原则与运动寿命》
甚至登上了国家级平台“学习强国”
引发全国关注
文章《奥运手札:公平原则与运动寿命》在强国号上发布
课堂之上
他是那个引经据典、妙语连珠
把鲁迅讲得活灵活现
被学生称为“真正的好老师”的宋教授
他还是入选“中国当代杂文200家”的评论名家
讲台深耕42年的“育人匠”
研究鲁迅出身的“杂家教授”
更是带学生勇闯广阔人生的导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
文化传媒学院宋立民教授的讲台故事
365天,写作是清晨的闹钟
翻阅宋立民教授的履历,赫然在目:全国知名教授、新闻评论家、多家报刊专栏评论员,入选“中国当代杂文200家”。42年教学生涯,专著15部,学术论文200余篇(含核心期刊30余篇),他曾获中国产经新闻奖新闻专栏奖2次、教育部中国文学奖1次、省部级及以上奖励60余次……累累硕果之上,尤为醒目的是他笔耕不辍的坚持。
宋立民教授每天坚持写作,从不间断——近十年来,9本专著、近2000篇各类评论、十几个省(厅)级项目相继诞生。“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清晨需要呼吸一样自然。” 作为学校文化传媒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科带头人,不到两年时间,《铁塔风铃总唤名》《联语今诠》《高职院校育人理念与课程思政研究》等著作接连问世,《鲁迅创作分题材年表》《雷州古典文献集成·漉云斋集句》等项目也在持续推进中。
(宋教授部分专著以及收录其评论的文集)
作为长期深耕新闻评论的“老报人”,宋立民教授更是“教研创合一”的典范。他将前沿思想融入评论,再将评论的精华反哺课堂,出版结集辅助教学——仅2025年上半年,他就完成了两部书稿,发表了85篇时评!问及高效秘诀,他笑言得益于作家张海迪三十年前的建议:清晨写作三小时。“同时构思多部不同题材的作品,”他指了指案头,“反而能避免‘审美疲劳’。”
(宋教授部分聘书和荣誉证书)
“ ‘杂家’ ” ?只是不愿画地为牢”
作为一位研究鲁迅出身的“新闻人”,宋立民教授南下湛江后很快出版了《新闻评论视域中的“鲁迅风”》,被学界评价为“独辟蹊径”。然而,他的兴趣远不止于此。《读图时代的网络传播》《人文湛江》《智慧老子》……从台风文化到死亡哲学,从艺术评论到唐诗新解,他的笔触几乎无所不及。2025年,他在两家报纸开设“唐诗的现代观”专栏,将现实社会与新闻评论融合,赢得读者好评。“新闻人首先得是社会人,‘单打一’走不远。” 他这样解释自己的“杂”。
(宋教授的书法作品)
这份“杂”更延伸到了学术之外。宋立民教授大学前曾是部队乒乓球“专业队”选手,获军级单位亚军。南下后入选高校“感动大学生十佳名师”,他笑称“乒乓球协会的同学功劳不小”。如今,他每周坚持“挥拍”,还在《湛江晚报》开设“体坛论剑”专栏。大赛酣战之际,通宵看球写稿亦是常事,他计划将多年体育评论结集成书。甚至书法领域,他也能指导学生基本功。当被问及“究竟是搞什么专业”,他笑着说:“除了新闻不搞啥都搞!”
“讲台的温,是挽留青春的暖”
“老师,你看上去只有五十来岁!”面对学生的赞叹,宋教授大笑:“假新闻!” 年近古稀的他,精神矍铄,步履轻快。他保持着稳定的生活节奏:清晨写作、白天授课阅读、坚持运动、晚上享受体育直播。
在《行走在当下的孔夫子》后记《挽留青春的妙诀》中,他提到一个有趣的心理学实验:老人们在“时空胶囊”里生活一周,重听旧音乐、回顾老节目、阅读旧报刊后,身心状态都获得明显改善。对宋教授而言,讲台就是他“挽留青春”的温暖胶囊。
宋立民教授坦言:“‘职业惯性’是个好东西。我身体结实,五脏都没毛病,再写15年问题不大。” 这份由热爱和责任驱动的惯性,构成了他生命的强韧底色。
在课堂上,他能信手拈来地背诵长诗、融会贯通地讲述文学史,被学生们惊呼为“真·杂家”。四十余载讲坛耕耘,他教授过的课程横跨《道德经研究》到《西方新闻理论》等二十余门。
(宋教授指导书法专业同学的写字基本功)
2024年12月18日,博学楼329教室,2022级汉语言文学13班的最后一课结束。但大部分同学没有离去。他们一个接一个走上讲台,与宋教授合影,留下小小的纪念品。当晚,宋教授的微信里出现这样一段长长的留言:
“老师好。很高兴遇见您,成为您的学生。本来想今天在上课把信给您的,但怕打扰您,所以就以这个方式给您了。从第一次上课,就让我对您的课非常感兴趣,您讲课很有趣,把鲁迅先生讲的很好。16周的时间不短也不长,每一节课我都认真听完,谢谢您听过我的倾诉,谢谢您夸我写的字好。您是一个好老师,真正意义上的好老师。老师,也许以后都不会再有机会再见到您,也没有和您合影,但我会记得您很久。您的人生经历真的很丰富多彩,希望我也可以将自己的人生答卷写好。……
您众多学生中的一个
2024年12月18日”
(宋教授向学生介绍自己老师的老师闻一多和点评学生演讲)
键盘敲出学问厚度
讲台传递育人温度
宋立民教授用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诠释了他朴素的育人哲学
做学问须“低头深耕”以求真
为人师当“抬头照亮”以育人
这份源于热爱与责任的“职业惯性”
不仅锻造了他的学术生命
更如一盏不灭的灯
持续点亮着一届届学生前行的方向
来源:湛江科技学院
来源:名校面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