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不是空口说,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在证实。一项2019年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人戒烟5年后,因肺癌、心梗、中风的死亡风险下降幅度不逊于中年人。
65岁以后还要不要戒烟?很多老人都摆摆手,“都活这么大岁数了,还戒它干嘛?”话虽直白,听着却让人揪心。
门诊里,像老李头这样的老人不在少数,一边咳嗽喘气,一边嘴里叼着烟,“我都抽了四十多年了,戒了反倒难受。”但真相是,年龄再大,戒烟依然有益,且越早越好。
别轻信“老了戒烟没用”的说法,那是对身体最大的误解。研究明确指出,哪怕是70岁、80岁开始戒烟,心血管疾病、肺功能衰退、癌症风险等都会明显下降。
这不是空口说,而是实实在在的数据在证实。一项2019年发表于《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的研究显示,65岁以上老人戒烟5年后,因肺癌、心梗、中风的死亡风险下降幅度不逊于中年人。
咱们今天就打开天窗说亮话,65岁往后的烟,到底怎么抽才不至于“抽出病”?医生给出四个字:“4不吸”。不吸早烟、不吸闷烟、不吸复吸烟、不吸“陪烟”。
先说“早烟”。你见过那种一睁眼就找烟的老人吗?很多人早上起床第一件事,不是刷牙,不是喝水,是摸烟盒点火。这口“起床烟”,是最毒的一口。
为什么?夜间呼吸道黏膜休息了一整晚,一早上还没清醒,毛细血管扩张、血液黏稠,烟一入口,尼古丁(烟草中的成瘾物质)迅速被吸收,对心血管的刺激最猛烈。有数据显示,早晨起床后一小时内吸烟的人,肺癌风险比晚些吸烟的人高出64%。
再说“闷烟”。什么是闷烟?就是在密闭空间里抽,尤其是冬天,家里不开窗,老人窝在屋里抽一根接一根。这种烟不光自己吸,家人也跟着“被动吸烟”。
尤其是带孙子的爷爷奶奶,别以为孩子不在眼前就没事,烟雾附着在衣服、沙发、墙壁上,形成的“第三手烟”毒性更强。第三手烟就是那些残留在环境中的烟草有害物,它们可能在几小时甚至几天内持续释放有毒气体。
第三种是“复吸烟”。很多老人试着戒过,但总会在某个节骨眼上复吸——有的是饭后嘴馋,有的是遇事烦心。问题是,复吸后的损伤比持续吸烟还大。
因为复吸时,身体对尼古丁的耐受性变低,反而会在短时间内更激烈地吸收毒素。这就像饿久了猛吃一顿,胃受不了。临床上,复吸后的老人心梗、脑梗的发作率显著上升。
最后是“陪烟”。很多老人说:“我其实不想抽了,但老朋友抽,我陪他们聊聊天就顺手点上了。”这看似人情,实则伤情。你陪的是朋友,伤的是自己。更何况,朋友抽烟,你劝一句少一口,可能是一种拯救。别拿陪伴当借口,让香烟变成老年社交的道具,那是毒药,不是友情。
有人会问,65岁了,肺也抽黑了,血管也硬了,这时候戒烟还有啥意义?真有。不是一点点,是质的改变。
一项发表于《中华老年医学杂志》的研究发现,65岁以上老人戒烟1年,咳嗽减少,气短改善,肺功能停止下降;戒烟3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约27%;戒烟5年,死亡风险下降显著,与同龄不吸烟者趋近。
不仅是身体层面,戒烟还能改善睡眠、情绪、记忆力。很多老年人睡不好、易怒、忘事,其实都和长期吸烟有关。尼古丁会干扰脑部神经递质分泌,长期吸烟者的认知衰退发生得更早。日本一项针对70岁老人群体的研究数据显示,吸烟者发生认知障碍的概率是非吸烟者的1.8倍。
戒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尤其是年纪大了,习惯根深蒂固。门诊上我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你不是要一下子戒掉,而是要有计划地慢下来。”先从减少每日吸烟数量开始,逐步延长不吸烟的时间段,最终实现彻底戒断。很多老人一听这个“慢戒法”,就安心了不少。
戒烟过程中也会有“空虚感”,这是事实。原来烟是手上的“伴侣”、嘴里的“寄托”、心里的“依靠”。当这根烟不在了,情绪容易波动。我们建议,设立“替代行为”很关键。比如饭后一杯茶、睡前听段评书、出门遛狗,每一个生活中的“小替代”,都能帮你度过那段心理适应期。
有些老人说,我身体挺好,体检也没查出啥毛病,抽点烟不碍事。这个“自我感觉良好”,很容易误导自己。吸烟带来的慢性损伤往往是“沉默的”,等有症状,已经是中晚期。
肺癌、慢阻肺、心衰,没有哪一个是突然发生的,它们往往潜伏了十几年。就像老张,70岁前身体硬朗,突然咳血一查,是肺癌晚期。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早知道当年戒了就好了。”
还有的老人担心戒烟后会“身体垮掉”。其实这是戒断反应,就像喝惯了咖啡突然停掉,身体需要时间适应。常见的戒断症状包括焦虑、易怒、睡眠差、注意力下降,但这些大多在1到3个月内逐渐消退。医生可以根据情况开具尼古丁替代治疗,比如口香糖、贴片等,帮助老人平稳过渡。
说到这儿,可能还有人想问:我是不是太晚了?我要告诉你,只要你还在呼吸,就永远不晚。哪怕你80岁开始戒烟,都可能为自己多换来几年清醒、少病、清爽的晚年生活。
这些年,国家层面也在积极推进老年人控烟工作。2023年《健康中国老年人健康促进行动》明确提出,将老年戒烟纳入社区健康服务重点工作,鼓励家人参与、医生干预、社区支持。
说到底,戒烟不是一场和香烟的战斗,而是一场和“自己习惯”的温柔博弈。你不是在放弃快乐,而是在寻找另一种更长久的安稳。老年人不是戒烟的例外,而是最该被认真劝戒的重点人群。
如果你身边有65岁以上还在吸烟的亲人,请别说“随他去吧”。你的一句“爸,别抽了”,可能让他多活五年。你的一次陪伴戒烟,可能换来他少一次住院。老年人的健康,不该被香烟偷走,而应该被家庭守护。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李颖.我国老年吸烟人群戒烟意愿与影响因素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9,40(5):519-523.
[2]张红兵.吸烟对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1,40(3):245-250.
[3]刘海涛.尼古丁替代治疗在老年人戒烟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9):789-793.
来源:王医生健康Tal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