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国之初,新中国各位重要领导人无一不是鼎鼎大名的革命先辈,他们有的征战一生,率领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有的才华横溢,治理国家犹如探囊取物。
建国之初,新中国各位重要领导人无一不是鼎鼎大名的革命先辈,他们有的征战一生,率领部队立下了赫赫战功,有的才华横溢,治理国家犹如探囊取物。
而我们国家曾经也有过这样一位副总理,他既不是威名显赫的将军,也不是天赋异禀的人才,而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
这个人就是从太行山大寨村走出来的陈永贵。
农民的儿子
昔阳县大寨这个名字,和陈永贵的一生紧密相连。
这个小县城虽然不起眼,但它的过去却十分辉煌。
从唐朝贞观年间直到清朝灭亡,这个小小的县城一共出了三个状元一个探花,另外还有三十一个进士,是一处名副其实的“风水宝地”。
这些人在历史上都做到了大官,有的甚至做过六部尚书,但在上世纪七十年代,陈永贵的官职却打破了这一记录。
在当地的老百姓朴素的认知中,副总理的职位就相当于古代的“副宰相”,他们甚至编了一句顺口溜:“昔阳一大怪,文盲能把宰相的官帽戴。”
的确,陈永贵就是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民成为了国家的副总理。
出生于1915年的陈永贵家中是地道的贫农,昔阳县虽然人才辈出,但这里位置偏僻,土地贫瘠,老百姓的日子一直都很艰苦。
陈永贵家中也是如此,在他5岁那年,陈父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把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都卖给了大户人家做奴婢,身边只留下作为大儿子的陈永贵。
在今天看来,这是一场不折不扣的人间惨剧。但在当时,这样的情形并不少见。从此之后,父子二人就搬到了大寨村生活,家中少了几人吃饭,陈永贵和父亲才勉强生存了下来。
但没过多久,悲惨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到陈永贵头上,陈父生了一场大病,在绝望中悬梁自缢了,留下了年仅7岁的儿子。
在这之后,陈永贵靠着给地主家放牛为生,稍稍长大后,他又成为了地主家的一个长工,过上了和父亲一样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难生活。
陈永贵26岁那年,村里给他介绍了一个叫做李虎妮的媳妇儿,小两口虽然贫穷,但感情却一直很好,陈永贵的生活也有了点点希望。
从劳动模范到国务院副总理
抗战胜利后,陈永贵的家乡作为解放区,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一个个搜刮民脂民膏的大地主被斗倒,大寨的老百姓都分到了自己的土地,陈永贵也不例外。
建国初期,30多岁的陈永贵正值壮年,他每日在农田里起早贪黑,是全大寨最勤劳的那一个。
陈永贵勤劳的身影落到了村支书贾进的眼中,他对这样一位辛勤朴实的农家汉子十分欣赏,常常和他讨论村子增产和发展的问题。
陈永贵对种地有着一种独特的天赋,他提出了建立“老少组”的构想,把村中的老弱病残组织起来分配力所能及的劳动,这样不但解决了他们的生活问题,还大大增加了村里的粮食产量。
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村里的老少在陈永贵的带头作用下辛勤劳作,开辟了大片的新农田,粮食产量也从原来的118公斤翻了三倍。
陈永贵和村民们的事迹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国务院发起了“学大寨、赶大寨”的劳动风潮,鼓励全国农民向陈永贵等人学习,为发展生产而不懈努力。
而陈永贵本人更是受到党中央的邀请前往北京,受到了毛主席等人的亲自接见。
1964年1月19日,陈永贵第一次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讲台,他头上缠着一条陕北农民标志性的白毛巾,肤色因为常年的劳作而晒得黝黑。讲台上,他向参会者讲述了这些年带动全村的百姓老少开垦荒地,克服干旱和洪水等自然灾害,最终取得亩产七百斤粮食的奋斗过程,
报告结束后,大会堂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
当年12月26日,陈永贵和科学家钱学森、铁人王进喜等人一同获邀参加了毛主席的71岁寿辰,并被安排坐在了毛主席的身边,他将这件事视为一生的荣耀。
在这之后,陈永贵不但在全国劳动大会上被评为劳动模范,更是被破格提拔为中央委员,并在几年后被任命为国务院副总理,负责全国的农业生产工作。
曾与华国锋翻脸,去世后却只有他来吊唁。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邓公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独创一格地提出了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但当时的陈永贵却对这项政策不以为然,固执地相信自己推行的“大寨经验”才是最好的。
为了这事,华国锋曾经亲自和陈永贵交谈,说服他支持组织的这项政策,但陈永贵始终坚持己见,两人为了此事多次吵架,甚至还翻了脸。
但最后的事实证明,邓公的方法才是正确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了之前各村统一劳动,统一分配的方法,将土地分配到各家各户,极大的发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而此前固执己见的陈永贵这才醒悟过来,在种种压力之下,陈永贵在1980年正式提出辞去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这一年,他65岁。
远离政坛后,国家将陈永贵一家安排在北京居住,但陈永贵每当有时间,就会回到他朝思暮想的家乡——大寨村。
他常常对家人们说:“我不能不回来,我的根在这里。”
离职后的陈永贵过上了平静的生活,他依然保持着节俭勤劳的优秀品质,不但拒绝了中央分配给他的一套大房子,就连出行也常常依靠双脚,连公交车都舍不得坐。
1986年,陈永贵在弥留之际嘱托家人,一定不要大办葬礼,并把自己的遗体送回到大寨村安葬。
陈永贵的家人遵照他的遗嘱,葬礼没有邀请任何人前来,没想到下葬当天还是有一个人前来吊唁,令人意外的是,这个人竟然是曾和陈永贵多次吵架翻脸的华国锋。
只见华老默默地走到陈永贵的棺椁前,眼含热泪地三次鞠躬致意,随后,华老一言不发地缓缓离去。
小结:
陈永贵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因为辛勤劳动而受到中央领导的赏识,甚至成为了国家的副总理。
陈永贵的一生经历了数番波折,但他勤劳朴实,为国家的农业发展作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或许这也是华老不计前嫌前来哀悼的原因吧。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