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如何预防和面对HIV感染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5 09:27 4

摘要:2024年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了《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群体规模日益庞大。

问:老年人为何会成为老年人为何会成为艾滋病感染的重点人群?

答:1.人群规模庞大

2024年10月11日,民政部、全国老龄办发布了《2023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3年年末,全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有29697万人,占总人口的21.1%。老年人生活质量、健康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群体规模日益庞大。

2.性需求被忽视

很多老年人缺少婚内性生活,闲暇时间较多,生理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社会和家庭往往忽视老年人群体的正常性需求,认为老年人性生活不频繁,因此老年人在获得保护性健康信息和早期HIV检测等存在障碍。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老年人发生不安全性行为的可能性,加大艾滋病感染风险。

3.性知识缺乏

老年人在性生活方面安全意识淡薄,认为不会怀孕、不必使用安全套,容易发生无保护性行为,增加艾滋病、性病的感染风险。

4.生理机能衰弱

人体的机能随着年龄增长而衰弱,老年人一旦感染艾滋病病毒,病情发展迅速,不仅会使免疫系统受损,还可能会引起更多的并发症,给身心健康带来更大挑战,影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

问:老年人如何科学预防艾滋病?

答:1.提高风险意识

老年人需了解HIV并非“年轻人专属疾病”,即使女性已绝经或男性存在勃起障碍,仍需使用安全套(可配合润滑剂减少摩擦)。同时应减少多性伴侣,明确伴侣的健康状况,避免高危性行为。如有如伴侣为HIV阳性,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暴露前预防(PrEP)药物,并定期检测肝肾功能。

2.早期检测与诊断

建议有性行为或高危行为的老年人每年至少进行一次HIV检测(可通过血液检测)。就医时若出现长期发热、体重下降、反复感染等症状,应主动要求HIV筛查。

3.感染后的应对与管理

确诊后尽早启动抗病毒治疗(ART),抑制病毒载量,延长寿命并减少传染风险。医生会根据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调整药物,避免相互作用。定期随访与健康监测,每3-6个月检测CD4细胞计数和病毒载量,评估治疗效果。关注药物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肝肾损伤),及时调整方案。

4.社会与家庭支持

家人应给予理解,避免因误解而孤立患者。子女主动与父母沟通性健康问题,消除羞耻感,必要时陪同就医。照顾感染者时注意防护(避免接触血液、伤口),但日常接触(如拥抱、共餐)不会传播。

推动老年友好型医疗政策,如免费发放安全套、简化检测流程。媒体宣传老年人HIV防治案例,减少社会污名化。鼓励患者加入HIV感染者支持团体,减少孤独感,寻求心理咨询应对焦虑或抑郁。

综上,老年人预防HIV需从“认知—行为—医疗”多环节入手,感染后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家庭和社会需共同营造支持性环境,消除对老年HIV感染者的歧视,帮助他们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来源:锦绣太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