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传播良好家风。来凤县妇联特开设“家风故事”专栏,对征集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引导广大家庭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培育文明风尚。
为进一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植家国情怀,传播良好家风。来凤县妇联特开设“家风故事”专栏,对征集的部分优秀作品进行展播,引导广大家庭积极传承优良家风,培育文明风尚。
我家的“三颗星星”
作者:陈怡辰 指导老师:向美榕
在我家客厅的墙上,挂着一幅爷爷亲手写的毛笔字,上面有四个大大的字:“清、正、仁、韧”。爷爷说,这就是我们家的“传家宝”,是我们家最亮的三颗星星发出的光!我眨巴着眼睛问:“星星在哪儿呀?”爷爷、爸爸和妈妈都笑了。于是,我们一家人开始了一场寻找“星星”的奇妙旅行。
第一颗星:爷爷的“书香星”——清朗明理
我的爷爷,是位退休教师,他须发皆白,眼镜后面藏着一双特别温和的眼睛。退休后,他最大的乐趣就是教我读书写字。他常说:“心要像砚台里的清水,明明白白;人要像毛笔下的正楷,端端正正”。这就是“清”和“正”的一部分。
有一次,我急着想看动画片,把作业写得歪歪扭扭,像蚯蚓在爬。爷爷没有生气,他轻轻握住我的手说:‘辰儿,你看,这个‘人’字,一撇一捺,就像我们站直了走路。心里清净,不急不躁,字才能站稳,人才能立得正。”爷爷的手暖暖的,带着墨香。他陪我一笔一划重写,直到每个字都像小士兵一样站得笔直。虽然动画片错过了开头,但我觉得心里特别亮堂,比看动画片还开心!
爷爷这颗“书香星”的光,照进了我的心里。它告诉我,无论读书还是做事,都要心无杂念,认认真真,像清水一样透明,像正楷一样挺拔。这颗星的光,就是“清朗明理”。
第二颗星:爸爸的“天平星”——正直担当
我的爸爸,是一位“纪检人”。我问爸爸纪检人是做什么的?爸爸想了想,用我能懂的话说:“就像一个守护公平的大卫士,要确保大家都遵守规则,做对的事情,就像天平一样,不能歪”。爸爸说,这更是“正”和“韧”的体现。
一天傍晚,家里电话响了很久,爸爸接起后只是严肃地说了几句:“规矩就是规矩,没有例外。”后来我才知道,是有人想通过爸爸办事,被爸爸严词拒绝,并立即向组织汇报了情况。妈妈在一旁安静地听着,轻轻点头。爸爸蹲下来对我说:“辰儿,记住,不能做的事一件都不能做,不是我们的东西,一颗糖也不能要。规则就像房子的地基,歪一点,整个房子都可能倒。爸爸的工作,就是守护好这个地基。
那天晚上,爸爸带我们去吃了最喜欢的蛋糕庆祝‘心里干净’。那一刻,我觉得爸爸特别高大,像故事里守护城堡的骑士!”
爸爸这颗“天平星”的光,有点严肃,但特别有力量。它告诉我,做人做事要像天平一样公平,要勇敢地说“不”,要像守护最珍贵的宝贝一样守护规则和良心。这颗星的光,就是“正直担当”。
第三颗星:妈妈的“守护星”——仁爱坚韧
我的妈妈,是卫健战线的“大白”。我知道,她常常要和看不见的“病毒怪兽”打仗。妈妈说,她的武器是“仁爱的心和像铠甲一样坚韧的意志”。这就是“仁”和“韧”。
记得疫情最厉害的时候,妈妈好久好久没回家。我画了好多张“打怪兽的妈妈”,想她了就看看。有一次视频通话,我看到妈妈脸上有深深的印子,像被绳子勒过,眼睛下面黑黑的。我心疼地问:“妈妈,疼吗?累吗?”妈妈隔着屏幕给了我一个大大的笑容:“宝贝别担心!妈妈穿着‘铠甲’(防护服)呢!这点印子是‘勋章’!守护大家健康,是妈妈的责任。等把怪兽打跑,妈妈就回家使劲抱你!”虽然我还是很想妈妈,但我觉得妈妈好勇敢!我也要坚强!后来,我在妈妈生日时,画了一幅画:妈妈穿着洁白的‘铠甲’,胸口画了一颗大大的、发光的红心。妈妈看到时,眼泪一下子流了出来,她说这是她收到过最棒的生日礼物,因为里面有‘仁爱’和‘坚韧’的力量。
妈妈这颗“守护星”的光,最温暖也最坚强。它告诉我,要对世界充满爱,要关心帮助别人;遇到困难,要像妈妈一样咬紧牙关不放弃,像大树一样深深扎根,风吹雨打都不怕。这颗星的光就是“仁爱坚韧”。
三颗星星的光芒,照亮我们的家
现在,我终于找到了我们家的“三颗星星”!
爷爷的“书香星”——散发“清朗明理”的光,教我“心清如镜,行正似松”。
爸爸的“天平星”——散发“正直担当”的光,教我“持心如秤,守正不阿”。
妈妈的“守护星”——散发“仁爱坚韧”的光,教我“心怀大爱,百折不挠”。
这三颗星星的光芒交织在一起,就是我们家的家风——“清、正、仁、韧”!它们不是挂在墙上冷冰冰的字,而是融化在每一天的生活里:
当我想偷懒不写作业时,爷爷“书香星”的光会提醒我:心要静,字要正。
当看到同学有漂亮橡皮想占为己有时,爸爸“天平星”的光会警告我:规则不能破,不是自己的不能拿。
当我学骑自行车摔倒想哭鼻子时,妈妈“守护星”的光会鼓励我:别怕疼,站起来,再试一次!
晚上,我望着窗外的夜空,真的找到了三颗特别亮的星星!我悄悄许下一个愿望:我要努力成为一个像爷爷一样明理博学的人,像爸爸一样正直勇敢的人,像妈妈一样仁爱坚强的人!我也要把我们家‘清、正、仁、韧’的星星之光,传递给身边更多的人,让这片光,照亮更大的地方”!
墨香传家久 家风润无声
作者:傅逸菲 指导老师:汪键、向琴
我家书房的墙壁上挂着两幅特殊的“全家福”:左边是姐姐用水粉画的《苏轼词意图》,月亮浮在云间,右下角落款写着“傅家姐妹共读记”;右边是我们全家在老虎洞电站拍摄的微视频截图,画面里爸爸正指着1956年的发电机,我和姐姐举着写有“诚实求知,温暖待人”的手卡——这两行字,是爷爷定下的家训,也是浸润我们成长的精神养分。
一、家训里的“阅读密码”
爷爷常说:“有话好好说,有事慢慢读。”这句朴素的家训,在我家演变成了独特的阅读仪式。记得一年级时,我总趴在姐姐的《苏轼词集》上看山水画,她便教我用“密码解锁法”读古文:每天抄一首词在小卡片上,用彩笔给“大江东去”画波浪,给“十年生死”描泪痕。妈妈则把家训融入亲子共读:当我读《少年读史记》为刘邦项羽谁更厉害争执时,她拿出棋盘让我们用棋子摆“楚汉相争”;姐姐写《假如人类可以光合作用》时,爸爸带着我们在阳台种满绿萝,观察叶片如何“吃”阳光——这些藏在家训里的阅读智慧,让书本不再是铅字,而成为可触摸的生活图景。
二、家教里的“书香养分”
去年暑假,我带着摄影机走进老虎洞电站,记录张富清爷爷带领村民建水电站的故事。拍摄时我不慎摔了相机,急得直哭,爸爸却蹲下来擦掉我的眼泪:“你记得《新中国建设档案》里说的‘克服困难’吗?我们先看看哪里摔坏了。”后来我们一起修好相机,完成的《点亮民族地区的记忆》微视频获了奖,领奖台上爸爸悄悄告诉我:“家训里的‘诚实’,不仅是不说谎,更是面对困难时不逃避。”而姐姐的生物课征文获奖,也源于妈妈的引导:“你看《昆虫记》里法布尔怎么观察的?把光合作用想象成人类的‘树叶’,是不是很有趣?”这种将书本与生活联结的家教方式,让我们懂得:书香不是书房里的装饰,而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三、家风里的“星光传递”
上个月邻居王奶奶住院,我和姐姐想起《敦煌奇幻之旅》里“助人为乐”的故事,便用彩纸折了九色鹿卡片送去;全家周末做志愿服务时,爸爸总带着《雷锋日记》,让我们读一段再干活。这些温暖的小事,渐渐成了家风的注脚——就像姐姐画里的月光,不仅照亮书桌,也洒向了窗外。当我们家被评为“书香家庭”时,妈妈把获奖证书和爷爷的旧书摆在一起:“你们看,家训就像书页间的星光,一代传一代,就能照亮更多地方。”
如今我家的“大树”又添了新“养分”:我在书桌贴了“每日20分钟阅读计划”,姐姐创建了班级图书交换角,爸妈把家训写成了书签送给邻居。因为我们知道,墨香与家风从来不是孤岛——当书本里的智慧遇见家训里的温暖,当家教中的实践联结社会的善意,那些在字里行间生根的星光,终将长成照亮未来的森林。
这或许就是最好的传承:让家训如墨,融于阅读之笔;让家教似光,照亮成长之路;让家风若树,在岁月里生生不息。
渠水叮咚说英雄
作者:张诗佳 指导老师:苏艳梅
夕阳刚落,我搀着爷爷在田埂散步。野花开得晃眼,风把蝉鸣吹得忽远忽近,爷爷的拐杖突然停在村口石碑前——月光正照着碑上“张富清”三个字,像撒了把碎星星。
“这名字啊,藏着你太爷爷总念叨的英雄呢。”爷爷用拐杖尖叩了叩石碑,旱烟锅在腰间晃出一道影子,“早年间闹饥荒时,这人在山窟里当主任。有天他老婆从供销社哭着回来,说好好的工作被裁了!旁人骂他傻,放着管粮站的‘肥缺’不占,偏拿自家人开刀。”
我蹲下来摸石碑上的刻痕,听爷爷接着说:“他蹲在灶台前只说了一句话:‘举过拳头宣誓的人,得先把自家人的碗让给大家。’”那一刻,我觉得碑上的字都在发亮,渠水在远处叮咚响着,好像也在替英雄鸣不平。
风掠过田埂,爷爷指向老水渠:“更倔的事在后头!大儿子考上国企招工,他却撕了报名表,硬让娃去林场开荒。娃哭着喊:‘爸,人家都笑我傻!’”我摩挲着石碑上扛锄头的图案问:“国企多好呀,为啥让自己的儿子去吃苦?”
爷爷的拐杖顿了顿地:“他说‘替倒下的兄弟多活几年’,这傻啊,是把苦留给自己的担当。”渠水哗啦啦地应和着,我忽然懂了——担当不是空话,是像挖渠人那样,哪怕自己先踩进泥里,也要让好日子流到大家田里。
“他管库房时,会计想塞两斤细米,他提着米袋就倒进食堂;查干部借支时,满墙名单独独没他名字——那时他家六口人,顿顿喝红薯糊糊!”爷爷拉过我的手按在石碑粗糙的纹路上,“你摸这石头多糙?就像他的手,一辈子没沾过公家一点便宜。”
我的指尖蹭着凹痕,仿佛摸到一双老茧密布的手。夜风吹得渠水叮咚响,爷爷笑出满脸皱纹:“你太爷爷说过,好品质就像渠里的水,流啊流啊,永远不会干。”
回家路上,拐杖声和渠水声一路相伴。我回头望石碑,月光下的字渐渐模糊,可渠水还在叮咚唱着。爷爷说的“舍己为公”“清正廉洁”,原来早跟着水流进了我心里。我想,等我长大,也要让这渠水的歌接着唱下去,哪怕只是帮同学打一次饭,或是捡起路边的垃圾,也要让英雄的好品质,像渠水一样在我手里接着往前流。
爷爷的“百宝箱”
作者:王明轩 指导老师:李超群
爷爷的储藏室总飘着一股旧报纸的味道,推开吱呀响的木门,墙角的木箱像只趴着的老乌龟。我第一次打开时,惊得张大嘴巴——里面叠着磨白的蓝布衫、缺角的铝饭盒,还有用毛线捆着的牙膏皮,在昏暗光线下闪着奇怪的光。
“爷爷,这些破东西留着干嘛呀?”我踢了踢旁边已经瘪掉的易拉罐。他正用锥子给塑料瓶钻孔,抬头时老花镜滑到鼻尖:“你太奶奶当年要饭时,就用这铝饭盒盛过野菜粥。”手指敲了敲盒盖上的凹痕,1942年的锈迹像朵褐色的花。去年秋天,我看见他把超市的广告纸裁成方格,给我叠成了铅笔盒,边角还贴着他捡来的卡通贴纸。
上周二我丢了半块橡皮,被奶奶在垃圾桶里“抓个正着”。她没说话,转身从木箱里翻出个铁盒——里面躺着二十多块橡皮头,用橡皮筋捆成小墩。“你爸爸小学时,我把他的橡皮渣粘起来,凑够了整块才让买新的。”奶奶的指甲刮过橡皮堆,露出底下泛黄的纸条,是爸爸三年级时写的“节约计划”:“每天少用一张纸,给妹妹攒糖果钱”。
前几天班级组织“旧物改造”活动,我对着小了的校服发愁。爷爷突然把木箱拖到客厅,抖出块印着碎花的旧被面:“你太奶奶结婚时的嫁妆,改个书包咋样?”他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的样子,像在缝补一件珍宝。当我背着新书包去学校时,同学都抢着看上面的猫咪贴布——那是用旧毛绒玩具改的。
现在木箱摆在我卧室的窗台边,里面多了我收集的快递盒和易拉罐。上周我用鞋盒给流浪猫做了个窝,爷爷在旁边笑着捋胡子:“对喽,东西没用到‘尽头’,就不算废物。”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箱盖上,那些磨出毛边的布片、洗得发亮的瓶盖,忽然像会说话似的——它们说的不是“穷”,而是太奶奶传下来的那句话:“一针一线当思来处,一粥一饭都要惜福。”
昨天我在作文里写:“我家的家风藏在爷爷的木箱里,它让旧牙膏皮变成笔筒,让碎布头儿开出花,还教会我——勤俭节约不是小气,而是把生活里的‘宝贝’,都轻轻放在心上。”
灶台上的家风
作者:贾高森 指导老师:李超群
傍晚六点,厨房的抽油烟机嗡嗡响着,妈妈系着蓝白格子围裙在灶台前忙碌,砂锅里炖着给爷爷补身子的鸽子汤,蒸汽掀开锅盖时,飘出的香气混着客厅里爸爸给奶奶读报纸的声音,成了我记忆里最暖的背景音。
一、屋檐下的孝亲灯火
爷爷奶奶搬来和我们同住那年,爷爷的风湿腿一到阴雨天就疼得下不了床。爸爸特意买了个实木泡脚桶,每天晚饭后必烧一锅艾叶水,蹲在小板凳上给爷爷揉按脚踝。有次我半夜起夜,看见客厅还亮着灯,爸爸正对着手机学艾灸穴位图,手指在自己手背上反复比划,怕力道没掌握好烫到爷爷。妈妈则变着花样做软和的面食,奶奶牙口不好,她就把菠菜、南瓜揉进面团里,蒸出的小花卷,既能让奶奶嚼得动,又能让爷爷尝出滋味。
去年冬天奶奶住院,爸爸妈妈轮班守夜。爸爸怕奶奶躺着难受,每隔两小时就起来给她翻身;妈妈则把熬好的小米粥装在保温桶里,一勺勺吹凉了喂。同病房的阿姨羡慕地说:"老爷子老太太有你们这样的儿女,真是修来的福气。"爸爸擦着奶奶嘴角的粥渍笑:"他们养我们小,我们养他们老,天经地义嘛。"
二、窗台下的守望相助
堂姐海玲来城里读初中那年,背着鼓鼓囊囊的花布包站在门口,指甲缝里还沾着老家田埂的泥。伯伯伯母在长沙打工,顾不上孩子读书,妈妈把海玲揽进怀里:"以后这儿就是你家,想吃啥跟婶婶说。"
为了让海玲姐姐营养跟得上,妈妈每天五点半就起床煮鸡蛋、榨豆浆,怕她不好意思多吃,总把煎好的牛排偷偷塞进她碗里。记得有一次,海玲姐姐数学考砸了,躲在被子里哭,妈妈端着热牛奶坐在床边:"婶婶上学时数学也老拖后腿,咱们一起找老师补课,慢慢来。"接下来的半年,妈妈跟着海玲的数学课本一起学,晚上在台灯下用红笔帮她圈错题,连抛物线公式都抄在厨房备忘录上。
去年海玲考上重点高中,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她抱着妈妈哭:"婶婶,要不是你天天盯着我背书,我肯定考不上。"妈妈摸着她的头笑:"一家人就该互相帮衬,你爸妈在工地打工供你读书不容易,咱们在家里得替他们把关呀。"陆陆续续住到我家,在城里读书的有四个堂哥堂姐,他们如今都考上了大学。有点还参加了工作,每次一说到孩子读书,两个伯伯都对妈妈感激不尽。
三、家风如星照前路
现在我每次回家,都会先给爷爷奶奶捏肩捶背,听他们絮叨院子里的月季开了几朵;看见堂妹周末来家里,也会把自己好吃零食分享给她。有一次,妈妈切菜不小心划破手,我下意识抢过菜刀帮她处理伤口,忽然发现自己的动作像极了当年她照顾奶奶的模样。
灶台上的鸽子汤还在咕嘟冒泡,爸爸扶着爷爷慢慢挪到餐桌旁,妈妈给堂妹夹了块最大的鸡腿。我想家风大概就是这样,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爸爸给爷爷揉腿时的耐心,是妈妈给海玲补课时的坚持,是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体谅与担当,像屋檐下的灯,照亮了一辈又一辈人脚下的路。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