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哪些日本左翼人士会接到邀请?这3人大概率在名单之中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8-22 03:01 2

摘要: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的钟声又将敲响。每到这时,那些为反法西斯拼过命、为中日友好流过汗的日本友人,也该被历史郑重铭记!今天咱们就扒一扒三位特殊的日本左翼人士,他们的故事里,藏着超越国界的勇气与温情。

9月3日,中国抗战胜利纪念日的钟声又将敲响。每到这时,那些为反法西斯拼过命、为中日友好流过汗的日本友人,也该被历史郑重铭记!今天咱们就扒一扒三位特殊的日本左翼人士,他们的故事里,藏着超越国界的勇气与温情。

一、小林清和小林阳吉。1939年,小林清作为侵华日军士兵在山东文登被俘,最初他攥着枪托不肯松手,以为“落到中国人手里必死无疑”。直到八路军战士把自己的棉鞋脱给他,蹲在雪地里分给他半个窝头,他才愣住了。那一刻,他想:这和军部说的“中国人会虐杀俘虏”完全不一样。

后来,他加入了“在华日人反战同盟”,带着喇叭喊话时,把自己的经历编进去:“我被俘时没挨过一巴掌,你们家里还有老娘等着,别再替军国主义卖命!”有一次在莱阳战场,他喊了整整一夜,第二天竟有七个日本兵举着枪投降,为首的班长哭着说:“俺娘去年病死了,要是早听到你的话……”这些事,他后来全记在日记里,扉页写着“用真话拆穿谎言,才是对生命的尊重”。

他的儿子小林阳吉,把父亲的故事当成了毕生的“传家宝”。从三十岁起,他几乎每年都要往中国跑,山东文登的战壕遗址、东北的平民诊所旧址,都留下过他带着日本青年实地走访的脚印。

有一次,在反战同盟纪念馆,他指着父亲当年用过的铁皮喇叭,给二十多个日本大学生讲:“为什么侵略者会变成反战者?”,有个男生红着眼问:“我们课本里从没提过这些,是不是故意被删掉了?”小林阳吉没直接回答,只是拿出《生为日本人,死是中国魂》,翻到父亲写的“战争让所有人都变成受害者”那一页,让他们挨个念。这些年,他还在日本各地办了五十多场读书会,专门邀请中国老兵视频连线,哪怕每次都有人中途离场,他也坚持把父亲的日记片段念完:“我爸说过,反战不是道歉,是让下一代知道,永远别给战争当燃料。”

二、绿川英子和刘晓兰。绿川英子原名长谷川照子,1936年嫁给中国留学生刘仁后,就把“反战”刻进了骨子里。在武汉播音时,她总在凌晨三点爬起来写稿子,油灯熏得眼睛发红,就用凉水泼脸提神。有一次,写日军轰炸平民区的新闻,她握着笔浑身发抖,丈夫刘仁劝她“别太激动”,她却把笔一摔:“我不激动,谁记得那些被炸死的孩子?”

她的广播稿里从没有空洞的口号,全是“村头王大娘的孙子没了”、“河边石桥被炸毁”这样的细节,听的人总能跟着掉泪。日本特务悬赏要她的命,她就把电台藏在棺材里,躲在义庄继续播音,说“只要还有一个日本兵能听到,我就不能停”。

她的女儿刘晓兰(长谷川晓子),从小就听小姨讲母亲的故事,但真正让她决心传承这份精神,是2007年在武汉的那次“寻根”。当时邻居指着上海路15号的老墙说:“你妈当年总在这儿教我们说日语口号,说要让日本兵知道老百姓的恨。”她摸着墙缝里长出的青苔,突然明白母亲的反战不是抽象的口号。回到日本后,她用十年时间整理出《绿川英子的战时广播稿》,里面不仅有母亲的播音记录,还有中国同事的回忆录。

2024年9月她去佳木斯扫墓时,带了一本精装版放在墓碑前,对母亲说:“这些文字现在被十所日本大学当成教材了。”同行的山本恒人感慨:“你母亲的勇气,现在的日本太缺了。”刘晓兰笑着回:“所以我在东京开了个反战主题的绘本馆,专门给小孩子讲‘为什么和平比输赢更重要’。”

三、中岛幼八。1942年生于日本,一岁随父母加入“开拓团”来到东北,1945年战败后成了孤儿,被中国妇女郝景芳收养,在东北度过了15年的童年时光。

1965年回到日本后,中岛幼八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东京街头举着郝妈妈的照片演讲。最初没人信一个“日本开拓团后代”会说中国好话,有人朝他扔鸡蛋,他就蹲下来捡起来,继续讲“郝家怎么把最后一口白面馍塞给我”。

后来,他学会了“用细节说话”——在演讲时拿出郝妈妈缝的布包,里面装着他小时候啃过的玉米芯,说:“这就是中国人的善良,饿肚子的时候,先想到的是别人的孩子。”四十多年来,他跑遍了日本47个都道府县,哪怕在右翼势力活跃的地区,也坚持办讲座。

《何有此生》出版后,他带着书去北海道的“开拓团纪念馆”,工作人员不让进,他就在馆外台阶上念:“我爸是开拓团成员,我却被中国人养大,这就是战争的真相——没人是赢家。”有个当年的开拓团后代听完,偷偷塞给他一张老照片:“这是我在中国的养父母,我一直不敢说,怕被人骂忘本。”中岛幼八把照片夹进书里,说:“下次我来讲你的故事。”

来源:历史实战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