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被誉为画坛枭雄,画作价值一度赶超吴冠中,47岁办起活体告别会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05:00 4

摘要:1990年,中国一位画家受邀到新加坡大会堂办展,按照惯例,外国人来新加坡办画展,必须先拜见新加坡几位著名大师。

1990年,中国一位画家受邀到新加坡大会堂办展,按照惯例,外国人来新加坡办画展,必须先拜见新加坡几位著名大师。

这位画家死活不肯拜,甚至大声质问主办方:“我是中国的画家,和新加坡画家是平等的,我来办画展,是以画会友,为何一定要拜?”

这话传到那几位大师耳里,大师们不信邪了:一个小画家,有什么可傲的!

他们到现场,准备找机会奚落他一番,结果几个人拄着拐杖都看呆了。

被誉为新加坡的“郭沫若”的潘受先生,两次莅临画展,情到深处赠诗两首。

新加坡最权威的评论家史马先生,看完当众挥墨写下:“千锋惊塞北,一笔扫江南。”

画家不由得疑惑:“听说你对外国画家都要骂一通,你为什么不骂我?”

“我如果骂了你,全新加坡的人就会骂我了!现在都知道,宋雨桂骂不得!”

新加坡之旅,并不是宋雨桂在公众前首次一鸣惊人。

早在1981年,中国美术馆就派副馆长张鄂和收藏研究部主任刘岘先生一起去辽宁观展,此行他们满载而归,共带了5幅画作。

很巧的是,五幅均出自同个人——宋雨桂,宋雨桂借此跃升至辽宁画家藏画之最。

80年代开始,宋雨桂的名气越来越大,还闯出了国门,在美国、日本、新加坡、伊拉克等国都举办了个人画展。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1989年他日本一行,在日本富山美术馆举办的画展,参观人数居然远远超过了日本“巨匠画展”。

(宋雨桂在日本办展)

当地电视台为了补偿挤不进现场的爱好者,临时进行现场直播,盛况空前,让人难以想象。

美国有位画家,早前根本没把宋雨桂当回事,偶尔间看了宋雨桂的画,他瞬间甘拜下风:“看来我还得学习,还要前进。”

后来他托权威书画鉴定家杨仁恺先生帮忙买宋雨桂10幅画,只要宋雨桂愿意卖,随他开价。

结果,宋雨桂不干:“对同道,我的画不卖,但可以送,不过,只能送一幅,多了不行。”

美国画家欣喜,此等机会怎能错过,千里迢迢从美国赶到辽宁,希望能亲眼一睹宋雨桂作画。

宋雨桂这人很随性,没什么禁忌,看就看呗,他刚一提笔,美国画家随即撇下拐杖,小跑过去,“我这次来,就是为宋先生而来,宋先生的画,已达到别人难以达到的境界!”

宋雨桂的画才,有目共睹,在国际拍卖行,宋雨桂画作的价值,可与吴冠中、吴作人、黄胄、李可染等大画家相媲美。

那次新加坡之行,一位企业家买下他一幅画,花了11万美元,要知道,当初享誉海内外的大师吴冠中,最高价的作品已经是7万美元了。

1992年,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宋雨桂的《风月无边》,成交价44万港元,居于画家之首。

《秋水图》原本估价8万港元,几轮叫价,飙到37.4万港元才落锤。

在国际拍卖会上,宋雨桂连续三次都与唐伯虎、郑板桥不相上下。

在国内,可能对宋雨桂的名字有些陌生,但翻阅海外报刊,凡是提到宋雨桂,加注于他身上的头衔一个比一个大。

日本鉴赏家、收藏家内藤真作称宋雨桂为“画圣”,书画家松年大法师称宋雨桂为“东方梵高”。

在新加坡宋雨桂被誉为“现代中国画坛巨匠”,美国专家看了宋雨桂画展感叹:“流作品,流画家!”更有“画坛枭雄”“当代石鲁”之大称。

但仔细了解宋雨桂的发展,可以很明显地发现,以上这些名声、荣誉,几乎都集中在他40岁之后。

好像他这颗种子,萌芽生长到40岁,才破土而出,未免太慢了。

但其实,不是种子生长慢,是他第一次要冒芽时,就被外力狠狠碾死了……

宋雨桂原本不叫宋雨桂,是宋玉贵。

玉很贵,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候,命如草芥,宋雨桂自己也说:“雨桂,雨中的桂花,我的命运,其实没有这么美好。”

他8岁画姜太公钓鱼,10岁画武松打虎,12岁画的《雪梅》拿下了抚顺市二等奖。

19岁的作品《劈山》参加了东北三省画展,20岁进入鲁迅美术学院之前,就已经发表作品200多幅。

(年轻时的宋雨桂)

这么有才华的人,怎么可能到40岁才被看见?40岁才被看见的宋雨桂,早已经历过无数次浴火重生。

曾经那场暴风骤雨,把他困在了漆黑的小黑屋,他在黑暗中待了四个多月,也被黑暗打了四个多月。

窗外同样无比的黑,伸手不见五指,但宋雨桂心里清楚,只要能逃出去,只要跑得动跑得快,他就还有几分希望能逃过那密集的拳头,于是他冒险跳窗,也就这样逃过了死劫。

1978年,“宋雨桂”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画坛,是不得已而为之。

他当时创作了作品《迎春》,并题写了两句话,叫“九州惊雷驱阴霾,簇簇山花笑春回”。

人可以寒冬后迎来新春,但“宋玉贵”不行了,他要想发表,参加展览,就必须用其他的名字。

于是,取自谐音,就有了“宋雨桂”,这幅画先是以较大篇幅发表在当年的《辽宁日报》上。

辽宁日报发表后,然后引起画坛广泛关注,最后才得以在辽宁美术馆展出。

“当年一张画的问世,何其艰难……从那以后,我一直沿用宋雨桂这个名。”

宋玉贵被尘封在过去,可宋雨桂也没能完完全全等到永久的春天。

1987年,是宋雨桂在日本声名鹊起的一年,也是被查出胰腺癌的一年。

X光照片胰头3.0,宋雨桂紧急被送往医院治疗,那一年他像一颗气球,迅速就蔫巴了,瘦得特别快,恍若一瞬间,他就瘦了。

可气球放气还有声音啊,宋雨桂的瘦悄无声息,一点声音也没有,仿佛他就是岁月变迁里的一个必定枯萎的生物。

做完手术后,医生对47岁的他下了死亡通知,“还能活3个月,幸运的话会有半年”。

宋雨桂说知道了,他不想等死,当时“宋雨桂、冯大中画展”筹备多时,就等着在中国美术馆开展,他不能半途而废,北京这趟他一定要去。

又怕死得突然,临行前他把文艺界40多个朋友叫到一起,在沈阳军区后勤部给自己举行了一次‘活体告别会’。

他对到场的朋友潇洒道别:“雨桂此去北京,可能回不来了,在此宴请大家做一诀别,今来者皆我友,为我友者皆要尽兴而欢。”

当时方青卓的父亲方冰先生也去了,写下《木鱼石的传说》的张名河先生还送了《别鬼八句》,提前祝宋雨桂“一路走好”。

“活体告别式”之后,宋雨桂到了北京,北京的朋友不死心,带着他先后去了协和、肿瘤、中医研究院等三家医院。

人医生一看片子就问,’这人还活着吗?”都说情况不太乐观。

1987年7月,宋雨桂促成画展顺利举行。

他这么折腾来折腾去,可能收尸的阎王都觉得费劲,最后宋雨桂奇迹般的活了下来。

然而,鬼门关刚过,宋雨桂又进了趟新的鬼门关。

90年代,宋雨桂遭遇车祸,不幸中的万幸,这场车祸没有带走他的生命,但万幸中最大的不幸,他右手指骨折,从此右手用得不再利索。

死神倚在门口看戏,宋雨桂说行,我知道了,你退下吧,随后他疯狂训练左手,竟开发出另一种绝世高招。

他的左笔雄健跌宕,别开生面,与绘画相得益彰,绝上加绝,宋雨桂也被画坛戏称“左右开弓的鬼才”。

他这颗埋在地下的种子,一次次的破土,都要经历剔骨剜肉,他都咬牙硬撑过来了。

可惜,苍天啊苍天,磨难还没有停……

2012年,宋雨桂受邀创作《黄河》,为此他多次前往黄河流域考察,倾尽三年时间,先后完成了六稿设计。

但捣乱的小鬼又来了,2016年宋雨桂确诊恶病,时隔20年,他第三次上了手术台。

第一次从手术台下来,他在悬崖边上摇摇欲坠,险些死掉。

第二次下来,以示对死神的尊重,他交付了画家此生最重要的东西——右手的创造力。

而这次手术过后,他狂瘦了18斤,医生再三叮嘱,要想活命,必须好好躺着静养。

静养?你要让一个满腔装着汹涌黄河的人,怎么静下心、躺得下去?!

休息是不可能的,手术过后宋雨桂躺了几天,就爬起来着手进行《黄河雄姿》的创作了。

他是保持着爬的这个动作,全程趴着创作完这幅高6.8米、宽4.75米的巨幅作品。

由于病痛难耐,他无法坐着画,他把被褥卷成滚筒的形状,铺在身下,借势抬高手腕画画,左手画累了,就逼着右手画。

(当时的宋雨桂)

此番此景,看得助手王宏几次偷偷抹泪,“宋先生创作时胸有成竹,兴奋得像有种精神在鼓舞,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画画时,因为腹部疼痛,宋先生经常长出气,呻吟声真的很让我心疼。

但我作为助手,没有办法独自完成这幅巨作,只能为他心疼,什么都做不了。”

宋雨桂还频繁录视频,询问好朋友冯骥才的意见,冯骥才从作家的角度提出建议:

“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你一定要画出它的历史,也就是它的神秘、凶险、可怕、威胁和灾难性,才能对比它的磅礴、豪迈、超越和奔涌向前的力量。”

宋雨桂听进去了,一次他发来的一段视频,完全怔住了冯骥才。

视频里,钢琴协奏曲《黄河》一声声击打着他的耳膜,宋雨桂就趴在大大的画纸上,从容不迫地蘸墨、落笔。

明明快瘦成一个小墨点了,挥起画笔还那么恣意、有攻击力,好像铺天盖地的黄河正在从他身上翻涌,而画笔是这滚滚向前的河水中唯一能救他的棹。

他必须抓住它,紧紧抓住它,然后挥动,用力挥动,才能活命。

健康时,6次初稿,花了三年,最终成稿,疾病压身的宋雨桂,居然只用了两个星期。

2016年深秋,《黄河雄姿》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冯骥才和何家英一同去观看。

尽管早已在线上看了无数次,可第一次真真实实站在画前,冯骥才被钉在了原地。

何家英情不自禁发出一声“哎哟!”随后谁也没说话,大家都静静看着这幅画,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直到宋雨桂向二位老友索要评价,他们才找回了发声系统。

何家英问他:“这么大的画,你的笔头并不大,也没有很大的色块,怎么这么浑然一体?”

冯骥才替他回答:“凭借着一种空气感吧,当今的山水画有空气感的不多,空气感就是大自然的生命感。”

说完,情不能自已,用手拍了拍他的肩膀,这一拍吓了冯骥才一跳。

“他的身躯本如硬邦邦的木桩,这一下就像拍在一个空空的草筐上。

一下子我想到他的病,他原先那充沛的生命质感到哪里去了,都掏空给了这幅巨画了吗?他已经几近力竭了吗?”

助手王宏说,画完《黄河雄姿》,宋雨桂的体重从137斤到104斤,掉了33斤,“可以说,宋老师使用生命完成了黄河绝笔。”

都说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宋雨桂是跳进黄河再也上不来了。

“2017年5月15日,著名画家宋雨桂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逝,享年78岁。”

《黄河雄姿》过后,宋雨桂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就只剩下这么一句简短的话。

李绪萱写《人民日报》海外版介绍宋雨桂,她去问宋雨桂的儿子宋千里,“千里,你怎么看待你爸这么拼命地干?”

当时,还在读中学的宋千里回答:“这就是一个沉船者的呐喊。他要不这么干,他可能就要消失,只有奋斗起来,他才有出路。”

哪怕最后的命运依然是船沉人亡,只要此刻有一线生机,宋雨桂就一定奋斗,直至最后。

雨桂在夏天凋零,是要赶在深秋再次绽放,让那些藏在笔墨里的山河、留在画中的精神,都淬铸成年年秋来的桂香,一直留在人间。

雨桂,虽然你的命运没有那么美好,但曾经拥有你的世界,如今桂香依然浓郁。

参考资料:

下面是宋雨桂作品欣赏:

来源:朱小畅说商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