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苏超”联赛由一系列民间的小众体育活动,激发出一场很大范围的全民热潮。这一现象级IP的成功经验,彰显出创新运营模式的强大经济文化带动效应。“苏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散养”而非“圈养”。无论具有怎样的初始基因,赛事活动要打破圈层、形成影响力,就要充分
转自:贵州日报
“苏超现象”:让热度落地,将流量变现
“苏超”联赛由一系列民间的小众体育活动,激发出一场很大范围的全民热潮。这一现象级IP的成功经验,彰显出创新运营模式的强大经济文化带动效应。“苏超”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散养”而非“圈养”。无论具有怎样的初始基因,赛事活动要打破圈层、形成影响力,就要充分满足普罗大众的普遍心理需求。
“苏超”之所以能够爆火,更像黎明寂静时刻的“第一声鸡鸣”。“鸡鸣”有多嘹亮,关键在于那是一个寂静的时刻。回顾苏超联赛前后,多方面似乎都处于“寂静期”:一是体育界乃至娱乐界的“偶像寂静”;二是社交平台出现“内容寂静”;三是实体经济处于“消费寂静”。要培育和推广“苏超现象”,不能简单复制地区性业余体育赛事的模式,而要因地制宜,发掘社会群体的关键情绪需求,寻找周围的“寂静点”和“真空期”,缔造顺应现代社交模式的情感链接方式,并寻求与区域特色产业、社会组织、宣传平台等开展协同合作。唯有不囿于特定模式,才能形成更广泛的触动与传播。
“苏超现象”带来一个重要启示就是,在新市场环境、新商业模式下,政府应找准功能定位,既不能放手不管、放任自流,也不能大包大揽、一手包办,而要逐渐从“点火器”转向“助推器”。在守住基本底线、做好价值引导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开放、宽松、共融的行业生态,激活市场的自组织、自发展、自协调能力,借多方资源放大民间热点,让热度落地,将流量变现,让“全民狂欢”变成实实在在创造价值的活动。
陈宏民 谢天 杨云鹏 解放日报
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
近来,一些企业为了抢市场、扩规模,搞“一哄而上”拼价格,看似热闹的市场背后潜藏着企业过度竞争甚至滑向无序竞争的风险。必须加强治理,推动更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必须强化法治思维,善用法治化治理手段。对于政府,法治能够防止其对微观主体活动的不当干预,有效规范政府行为。对于企业,法治能够划定清晰红线、厘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交易成本,在规范企业行为的同时帮助其对各种关系和行为作出判断和选择。这有利于防止“劣币驱逐良币”,保护企业创新动力和消费者合法权益,避免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浪费。依法依规治理企业无序竞争,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应建立健全常态化机制,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建立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娄宇 人民日报
推动县域经济转向组团式发展
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如何突破行政边界、实现要素高效流动,推动县域由“单打独斗”转向“组团协同”,已经成为突破发展瓶颈、释放潜在动能的关键命题。
破解活力不足的关键,在于以组团式发展打破区划桎梏,构建跨县域要素流动机制与产业协作体系。依托交通、信息、物流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破封闭格局,融入更广阔的区域经济网络,为要素自由流动创造条件。通过组团化整合资源,扩大经济腹地,实现生产要素规模化利用,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在不同县域合理布局,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共赢的产业格局。在制度设计上,将县域之间的单纯竞争引导为合作性竞争,建立利益分享机制,使参与各方在区域分工中找到更优定位,并在协作中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县域组团式发展不是简单的资源拼合,而是通过制度创新、产业协作和要素共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抓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组团式、网络化”战略机遇,立足比较优势,推动空间布局、产业链条和治理机制的全方位协同,县域经济完全能在区域协调发展中迸发出更强的内生动力。
高艳 欧钰娟 光明日报
来源:新浪财经